梁從誡出生的那一年,母親林徽因為他飽含愛意地寫下了:"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這首詩成為了林徽因傳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首,因為太過美麗,被很多人以為是在寫初戀,殊不知這世上最美好的感情存在於母親和孩子之間。
堅強的母親
林徽因是偉大的女性,偉大的建築師,但是不論如何偉大,對於孩子的慈母之心,大抵都是一樣的。生梁從誡對林徽因來說是一段很"受罪"的經歷,她的身體並不是那麼健壯,而且她又是個"工作狂",一堆事情要辦,教學生、寫書、設計、考察,她和丈夫梁思成可謂是中國建築界的兩根頂梁柱,少了誰都不行。
她要操心的事太多了,工作就算了,梁從誡的姐姐梁再冰也是一個依賴媽媽的小孩子,林徽因大著肚子還要忙得團團轉,待到梁從誡生下來,林徽因整個人都憔悴了。別家的孕婦懷孕要長些肉的,林徽因倒是消瘦了不少。
但是這些事情,梁從誡只從別人嘴裡聽到過,林徽因自己反而從來懶得說的,她很要強,別人說她是個弱女子,但是在梁從誡的眼裡,林徽因從來都不是"弱女子"那一類的,儘管她的長相是典型的小家碧玉,但是她這一輩子,從來沒為任何困難低過頭,十幾米高的古建築,搖搖欲墜,她為了做考察,眼都不眨就爬上去,男人也未必有這個膽量。
就算日本人打進來了,她也有骨氣,乃至做好了與國家共存亡的決絕準備,梁從誡的童年,因為國家動蕩,所以四處飄零,但他也並未感到過很深刻的恐懼,因為母親永遠護著他,像一個無人能夠擊倒的旗幟。
母親對於梁從誡來說,是一個很美好的存在,他很少去質疑母親的話,因為母親大多數時候都充滿智慧,唯獨一件事情,梁從誡選擇了忤逆母親。
這件事情並非小事,而是關乎梁從誡的一生。矛盾的爆發從梁從誡高中時代就開始了,因為這個時候的他必須要考慮一個問題,他將來想要從事什麼?想清楚這個問題,他才能認真地去考大學。
家庭爭執
考大學對於梁從誡來說根本不難,他的成績特別好,清華北大隨便挑的程度,阻礙他做選擇的是志願填報,梁從誡的興趣是學歷史,可是林徽因卻有另外的想法,她想讓兒子學建築。
林徽因這輩子最熱愛的事業就是建築,她培養出了無數的建築系學生,對於自己最驕傲的兒子,她當然希望梁從誡能夠繼承自己的衣缽,畢竟梁從誡從小就跟著她和梁思成,接觸那些複雜的建築理論,而且梁從誡是個很聰明的人,學什麼都快,要是梁從誡能從事建築,那豈不是兩全其美嗎?
可是面對林徽因的期待,梁從誡不忍心辜負,但也不忍心撒謊,他試探著對林徽因說:"我想學歷史。",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林徽因是很失望的,她沒有放棄,母子兩個人談了好幾次,希望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可是,他們太像了,都不是那種會輕易改變想法的人。
最後,考試前夕,梁從誡妥協了,他說:"好吧,我去考建築。",聽到兒子這麼說,林徽因如釋重負,但也隱隱不安,她太了解自己的孩子了,這個孩子,是這麼容易妥協的嗎?
果然意外發生了,一向考試十拿九穩的梁從誡,偏偏就在正式高考的時候馬失前蹄,就差了兩分,與清華建築系擦肩而過。這個結果,別人相信,林徽因是不會信的,她叫來梁從誡,讓兒子和自己一起去申請重查試卷,看看有無改錯的可能,但是梁從誡卻說自己就不去了,如果母親不相信這個分數,可以自己去查。
於是幾天之後,林徽因見到了兒子的試卷,幾乎看到題目,林徽因就判斷出了結果,倒不是改卷老師出了錯誤,而是兒子故意為之,看那試卷上錯題不多,反而是空白處比較多,刻意漏寫,還算得很精準,正好讓成績卡在了一個看的過去,但是考不上清華建築系的範圍之內,倒還真可以解釋為是"發揮失常"。
理想的重量
翻到最後,一行小字映入了林徽因的眼帘——"我不喜歡建築,我喜歡歷史",那是梁從誡留下的字跡,可能他早就預料到,母親不會相信自己的"發揮失常",就是啊,他可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一手教出的孩子,怎麼可能心理素質這麼差,在考場上失手呢?
這不過是梁從誡勸解母親的方式罷了,當年,林徽因經歷過同樣的事情,她去美國留學,學的也不是建築系,因為建築系不要女生,她只能去學藝術,那個時候也有很多人告訴她:"你不要執著於學建築,建築不一定非要學的。"
可是林徽因就是非要學,做不了正式的學生,她就旁聽。她到最後也不是建築系的畢業生,但她成為了東北大學建築系的創始人,有的時候人為了理想,是真的可以奮力一搏的。就算那麼多人不讓她學建築又怎麼樣呢?最後,林徽因還是做了一個建築師,至於她真正畢業的藝術系,那是個很好的專業,只是林徽因並不喜歡。
兒子這短短一句話,卻讓林徽因百感交集,曾經,她是那個反抗者,可現在,她倒成了兒子的壓迫者,自己是經歷過理想被打壓的苦痛的,如今,為什麼自己反而逼迫起了自己的孩子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林徽因不願意做這個惡人,即使她真的很希望梁從誡從事建築,但既然梁從誡自己不喜歡,那就算了,林徽因自己,也不再執著於此。
梁從誡贏了,他沒有去學建築,而是進入了北京大學歷史系學習,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而經過此事,梁從誡和林徽因之間反而再無心結,回到了從前溫厚的母子關係。
其實他們母子本就是相似的,都願意為了理想付出一生,或許梁從誡比林徽因更幸運一點,林徽因挑戰的是幾百年來女生不學建築的傳統,而梁從誡只需要說服母親。但是他們又都是幸福的,因為他們都爭得了追尋夢想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