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是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它的前身就是河南博物館,始建於民國十六年,也就是1927年,馮玉祥主導創辦。原來在開封,1961年遷到鄭州。河南博物院館藏文物14萬件,圖中是一件灰陶大口尊,商代前期文物,大約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之間。這件大口尊出土於鄭州市二裡崗。
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出土於二十世紀初,來自於三門峽,安陽,商丘,輝縣,淅川,洛陽等地,既有史前文物,也有商代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圖中是一個復原模型坑,鄭州小雙橋商代遺址牛角祭祀坑,這個遺址發現於1995年,面積達144萬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多處大型建築基址,祭祀坑及青銅冶鑄遺存,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
博物院有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5000多間。有一部分堪稱國之重器,像蓮鶴方壺,是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圖中這個看起來像碗的文物,叫做弦紋銅盂,是一件盛食器。它也是商代前期文物,也就是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製造的。1996年鄭州市南順城街窖藏出土。
上面這三件,兩邊的是獸面紋銅爵,中間的是獸面紋銅斝,都是酒器,也都是商代前期文物,1996年鄭州市南順城街窖藏出土。下面這三個,一個是直邊弧刃銅鉞,是兵器。一個是有闌直內銅戈,兵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商代前期文物,這六個一起都是1996年南順城街窖藏出土。
由於歷史原因,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珍貴文物,抗日戰爭期間,幾經輾轉,最終珍藏在了寶島的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圖中是泥質簋範,西周文物,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洛陽市北窯西周冶銅遺址出土。
1923年,河南新鄭人打井,發現一座古墓,發掘了100多件青銅器,這個消息很快被吳佩孚知道,他命令北洋陸軍14師師長將出土文物運到開封保管。圖中是魚父已銅卣,這是一件酒器,西周文物,公元前1046到公元前771年製造。1961年鶴壁市龐村出土。
綴玉面罩,金縷玉衣的雛形,西周文物,1990年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出土。綴玉面罩,又叫做面巾,幎目,是在死者面部覆蓋的綴有玉石片的帛絹面幕,為古代貴族墓葬中常見的葬玉形制。該面罩由青玉製成,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幎目造型,也是漢代玉衣的雛形。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確保文物安全,將館藏文物裝了68箱,既有拓片,圖書,也有精選珍品,用了三天時間,運到了漢口法租界保存。漢口淪陷後,又運到了重慶。圖中是河南博物院的金腰帶飾品,西周文物,製造於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1990年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出土。
玉柄鐵劍,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西周文物,這把劍由鐵質劍身,銅質柄芯和玉質劍柄嵌接組合而成,在劍身與柄結合處鑲嵌有綠松石片。經鑑定,該劍是中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是以塊煉法鍛制而成。它的發現將中國人工冶鐵的年代提前了近200年,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