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活動關注非遺文化傳承

2020-12-21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高敬)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

記者當天從中國農業博物館了解到,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將從12月19日持續到23日。這次展覽融二十四節氣的知識普及與文化傳承於一體,是面向社會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弘揚傳承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嘗試。

展覽包括綜述、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四個部分。展覽注重知識普及,講述二十四節氣與天時、農事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同時,展覽還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通過激發、調動觀眾視、聽、觸、嗅、味等感覺,讓觀眾現場體驗並領悟節氣藝術與文化。展覽上還有豐富多彩的互動體驗項目,可以讓觀眾在親自動手體驗中加深對二十四節氣的認知。

在當天下午舉行的2019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上,與會專家積極建言獻策,號召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共同推動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

2016年,二十四節氣獲批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民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是安排農業生產、協調農事活動的時間制度,也是順天應時的生活指南。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範,體現了傳統農耕文明的博大精深。(完)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舉行:節氣與生活有啥關係?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舉行:節氣與生活有啥關係?展覽內容包括綜述,以及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共四個部分,將持續至12月23日。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本次展覽現場。
  • 三門冬至圓「亮相」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 讓北京收穫味蕾的驚喜
    12月19日,北京正是冰封大地的寒冬時節,而中國農業博物館內人頭攢動,喜氣洋洋,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此隆重舉行。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推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三門縣作為二十四節氣傳承保護單位組團參加了此次展會。工作人員在展會上現場製作三門傳統小吃冬至圓,引來眾多參觀者的圍觀和品嘗,場面非常火爆。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傳承農耕文化起點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輩人那裡可能是爛熟於心,在不少年輕人或小孩子那裡,可能卻相當陌生。事實上,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我們的先祖根據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補充曆法,用來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遺產。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趣學二十四節氣 傳承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積累
  • 學消防知識——傳承二十四節氣小雪活動文化志願者走進通順街小學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遺技藝走進學生課堂,增強少年兒童消防安全意識,普及消防安全知識。11月20日,在小雪節氣來臨之際,由呼和浩特市文化旅遊廣電局主辦,呼和浩特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第十六屆文化進社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文體旅遊廣電局、玉泉區通順街小學共同承辦的「品非遺文化學消防知識」傳承二十四節氣活動在通順街小學隆重舉行。
  • 每日新報數字報刊平臺-二十四節氣豐富世界 非遺文化寶庫(圖)
    中國二十四節氣是人類非遺的精彩個案,它豐富充實了世界非遺文化寶庫的內容,同時也表明中華傳統文化地位的提升。新報記者 梁爽  蕭放:是否「中國第五大發明」不重要 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認知價值更重要  新報: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 中國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京舉辦
    <<檢察風雲>>河南檢察專刊訊(記者 倉超 魏健 北京報導)12月19日上午九點,有國家農村農業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指導,中國農業博物館、北京歌華文化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全國農業展覽館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北京國際設計周有限公司、
  • 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
    現在,二十四節氣早已超越傳統的農耕生活進入互聯時代,我們該如何傳承發展它?  圍繞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等問題,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中國民俗學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山東青島平度市人民政府日前在平度聯合舉辦了一次高峰論壇。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本報記者 溫小娟    日前,中國「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世界文化遺產再添「中國符號」,這是中國第31個列入該名錄的項目。隨著申遺的成功,這項古老的中國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作為農耕文明經驗總結的「二十四節氣」有何實用價值?
  • 洛陽這24場系列活動,讓孩子感觸二十四節氣
    洛報融媒記者今日從洛陽市文旅局獲悉,為保護傳承利用黃河文化、河洛文化,推動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教育,洛陽將舉辦「感觸二十四節氣」少兒非遺之旅系列活動。  洛報融媒記者今日從洛陽市文旅局獲悉,為保護傳承利用黃河文化、河洛文化,推動國家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普及教育,洛陽將舉辦「感觸二十四節氣」少兒非遺之旅系列活動。
  • ...月是故鄉明」——武威市博物館開展《傳統文化傳承之二十四節氣...
    「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武威市博物館開展《傳統文化傳承之二十四節氣》社教活動 2020-09-06 18: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展、餃子宴、測日影……登封冬至日這樣傳承二十四節氣
    今天是2020年12月21日(農曆十一月初七)、二十四節氣之2020年12月21日18時02分迎冬至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做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和保護工作,今天上午,「中國·登封第六屆二十四節氣冬至文化節」在告成鎮觀星臺廣場舉辦。
  • 長沙「二十四節氣詩會」傳承傳統文化
    新華社長沙1月9日電 題:長沙「二十四節氣詩會」傳承傳統文化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舞臺中央,5名身著漢服的女子手捧茶杯款款走來,琴音響起,一場由瀟湘詩會主辦的「二十四節氣詩會」之「小寒·養生」專場詩會7日在長沙舉行。
  • 「二十四節氣」,未來如何傳承?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節氣是否還有依賴?申遺成功之後我國各地對其保護傳承應該何去何從?「二十四節氣」如何面向未來?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 「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 光影時節|重新認知「二十四節氣」
    「農曆二十四節氣」作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大家小學必學習的課文,也是我國古人基於農耕文明對天象物候觀察總結出的經驗智慧。 其派生出諸如「七十二候」、「二十四番花信風」、「節氣食養」等概念與習俗,千百年來對社會生活有著寶貴的指導作用與文化價值。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北京舉行 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北京舉行 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2019-12-19 20:37:54潘旭臨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潘旭臨)以「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和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 小雪節氣 品非遺文化
    20日,在小雪節氣來臨之際,「品非遺文化 學消防知識」傳承二十四節氣活動在通順街小學隆重舉行。活動伊始,布帖藝術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崔鎖蓮老師運用圖片、視頻等方式立體展示布貼畫製作技藝,根據「小雪」節氣的物候特徵,以布料作為原材料,用剪刀替代畫筆,通過巧妙的裁剪拼貼創作出小雪人、小雪花等節氣藝術作品。玉泉區消防大隊的工作人員向同學們講解發現火災後如何報警、如何撲救初起火災、疏散逃生等安全常識,並在現場教授大家使用滅火器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