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標識體現的是一種文化傳承

2020-12-08 貴州評論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然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由於年代久遠,加之一直沒有統一的標識,以致「二十四節氣」漸漸被人們淡忘,對其背後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人們更是所知寥寥。特別是隨著工業化、資訊時代的到來,機械代替人工,農耕文化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生活,「二十四節氣」更是面臨著嚴重的邊緣化危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標識既是留住傳統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讓「二十四節氣」傳承弘揚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產生這樣的質疑,現在我們還有必要去關注「二十四節氣」嗎?其實,這樣的質疑並不無道理。畢竟,在沒有鐘錶、沒有日曆甚至連沙漏也沒有的情況下,古人只能依賴「二十四節氣」來掌握時間、記錄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提示冷暖等。而現如今科技那麼發達,對於那些早已遠離土地、每天依靠天氣預報來穿衣戴帽的人們,「二十四節氣」或許並不能發揮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麼「二十四節氣」豈不是只能當作擺設的古董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應當看到,比「二十四節氣」本身更為重要的,是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比如,很多節氣與眾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對應春節、驚蟄與「龍抬頭」、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節、秋分與中秋節等都有著直接的內在關係;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傳習,成為東亞乃至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與感情紐帶。

  去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曆法的獨特創造,由指導農業生產而來,是古人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其背後蘊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二十四節氣」的一些文化符號,依然是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據,並內在激勵著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計在於春」,督促我們順應天時、勤奮有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提示我們認知和尊重生命節律;「大雁南飛、春燕歸巢」,發酵著海外遊子對祖國的情思。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無論社會怎樣發展,時代如何變遷,科技怎樣發達,守住了傳統文化之脈,才能築牢民族之魂。因此,「二十四節氣」理應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弘揚、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劉宗迪:二十四節氣制度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
    但節氣制度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秩序、追求天人和諧的古老智慧,這為它在現代化條件下的繼續傳承和文化創造提供了契機。 二十四節氣人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整個社會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也自然被納入了學界和政府的議事日程。
  • 長沙「二十四節氣詩會」傳承傳統文化
    新華社長沙1月9日電 題:長沙「二十四節氣詩會」傳承傳統文化  新華社記者柳王敏  舞臺中央,5名身著漢服的女子手捧茶杯款款走來,琴音響起,一場由瀟湘詩會主辦的「二十四節氣詩會」之「小寒·養生」專場詩會7日在長沙舉行。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活動關注非遺文化傳承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高敬)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
  • 「二十四節氣」,未來如何傳承?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節氣是否還有依賴?申遺成功之後我國各地對其保護傳承應該何去何從?「二十四節氣」如何面向未來?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大寒至,一歲終——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絢麗瑰寶。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在北京舉行 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
    潘旭臨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19日電 (記者 潘旭臨)以「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為主題的「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和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舉行:節氣與生活有啥關係?
    展覽內容包括綜述,以及節氣與天時、節氣與農事、節氣與生活共四個部分,將持續至12月23日。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的主題是「傳承節氣文化,弘揚科學精神,堅定文化自信」。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促進非遺文化與藝術、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本次展覽現場。
  • 「二十四節氣門票」蘊含多重寓意
    天壇公園圍繞自身文化資源,首次推出天壇國潮黃金首飾系列祈年賀歲產品,同時首次推出二十四節氣紀念門票。12月22日冬至,印有節氣手繪圖,同時配有節氣當天日照情況說明及展示圖例的冬至款門票開售兩小時後,已售出超過2000張。據悉,天壇公園將在每個節氣當天對應推出一款紀念票,在園區四個大門發售,票種為公園聯票,每個節氣紀念門票限量一萬張。
  • 「二十四節氣」蘊含的價值
    2016年末,中國「二十四節氣」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古代官府頒布的時間準繩,具有極強的文化價值。那麼,今天,怎樣讓它煥發出新的活力呢? 有人認為,有了現代科學就不用「二十四節氣」了;有人認為,「二十四節氣」畢竟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春分百花生,夏至白晝長,秋分黃葉天,冬至雪臨門。這是中國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化符號。 我們申遺的目的就是要把這種富有詩意的文化符號保留下來。中國的古代是以農耕社會為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傳承農耕文化起點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輩人那裡可能是爛熟於心,在不少年輕人或小孩子那裡,可能卻相當陌生。事實上,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我們的先祖根據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補充曆法,用來反映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是中華農耕文化的重要遺產。
  •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蘊
    11月30日,在衣索比亞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經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我國對二十四節氣的保護有一個過程。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
    時值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一周年,眾多專家齊聚一堂探討二十四節氣在新時代如何更好地傳承與創新發展——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時,作為國家行政的時間準繩,二十四節氣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民俗文化的風向標。
  • 二十四節氣傳承發展 傳統節氣還跟得上氣候變化嗎
    二十四節氣傳承發展 傳統節氣還跟得上氣候變化嗎 原標題:   宋英傑研究二十四節氣已有十幾年時間,去年「碼」出了一本二十萬字的《二十四節氣志》,即將出版。「我們的立春,古時確定的標識是東風解凍;立冬的標識是水始凍。所以古人是以封凍、解凍界定冬春。但如果按照現代氣象學標準來衡量,立春是打了提前量的,實際上是在迎春。」他表示,類似的例子是立秋,「立秋是所有節氣中,炎熱程度排在第三位的,比夏至還『牛』,往往新秋尚遠。」
  • 在國際舞臺講述「二十四節氣」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設計優秀作品走進...
    ,是北京國際設計周探索世界優秀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創新傳承發展的重要嘗試,這是一種開放的、以創意設計推動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再設計利用的保護傳承工作,也是北京國際設計周的重要使命和責任。二十四節氣,與其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樣,是了解中華文明的一把鑰匙。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需要在創新中傳承。青少年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傳承的主力。如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正以創新傳承的方式重新回到中國的現代生活中,為中國年輕一代的成長帶來新的動能;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傳承,也是教育機構與教育工作者的不可推卸的責任與光榮使命。
  • 趣學二十四節氣 傳承傳統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勞動人民經驗的積累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傳承與保護,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    過去曾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以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進行劃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南,並為多民族所共享。國際氣象界將其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先民們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候、氣候、物候等的變化,總結出節氣的變化規律。2016年,由中國農業博物館牽頭,聯合中國民俗學會和10個代表性社區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 遠古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是一種指導農事的曆法
    二十四節氣,一直流傳至今,現在被納入小學課本作為基礎性的知識,以教學的方式進行傳承。二十四節氣,產生在遠古的農業社會,是以天象節氣來對農耕稼事進行指導,什麼節氣,應該進行什麼樣的農活,是古代農業社會人們勞動智慧的結晶。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傳承和保護為根本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二十四節氣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肯定,有利於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也有利於世界各國人民通過它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的理想、準則和精神。  對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文化就是它的精神家園。申遺成功不是終點站,傳承和保護才是最重要的。讓「二十四節氣」等非物質遺產「活」起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