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曆法的獨特創造,在我國使用已有兩千多年之久。「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並綜合了天象、氣象與物象,並通過對時間的掌握,來指導生產,安排生活。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
然而,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由於年代久遠,加之一直沒有統一的標識,以致「二十四節氣」漸漸被人們淡忘,對其背後蘊藏的深厚文化內涵,人們更是所知寥寥。特別是隨著工業化、資訊時代的到來,機械代替人工,農耕文化正在逐漸遠離人們生活,「二十四節氣」更是面臨著嚴重的邊緣化危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二十四節氣」標識既是留住傳統文化本真的需要,也是讓「二十四節氣」傳承弘揚的選擇。
或許有人會產生這樣的質疑,現在我們還有必要去關注「二十四節氣」嗎?其實,這樣的質疑並不無道理。畢竟,在沒有鐘錶、沒有日曆甚至連沙漏也沒有的情況下,古人只能依賴「二十四節氣」來掌握時間、記錄季節變化、指導農事、提示冷暖等。而現如今科技那麼發達,對於那些早已遠離土地、每天依靠天氣預報來穿衣戴帽的人們,「二十四節氣」或許並不能發揮多少作用。既然功效不大,那麼「二十四節氣」豈不是只能當作擺設的古董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應當看到,比「二十四節氣」本身更為重要的,是其背後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比如,很多節氣與眾多民俗相互依存、相依相融,立春對應春節、驚蟄與「龍抬頭」、春分和社日、夏至跟端午節、秋分與中秋節等都有著直接的內在關係;而立春、清明、立夏、冬至等,早已形成豐富多彩的民俗傳習,成為東亞乃至東南亞各民族的文化與感情紐帶。
去年,「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曆法的獨特創造,由指導農業生產而來,是古人智慧和勤勞的結晶,其背後蘊藏的深厚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二十四節氣」的一些文化符號,依然是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據,並內在激勵著民族精神。例如,「一年之計在於春」,督促我們順應天時、勤奮有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提示我們認知和尊重生命節律;「大雁南飛、春燕歸巢」,發酵著海外遊子對祖國的情思。
千年文明,生生不息。無論社會怎樣發展,時代如何變遷,科技怎樣發達,守住了傳統文化之脈,才能築牢民族之魂。因此,「二十四節氣」理應通過與時俱進的方式弘揚、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