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它是一種特殊的陽曆,是我們中國人將回歸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段落,並且分別予以命名的一種時間制度,和同屬於太陽曆的公曆日期基本是相對應的。但是和公曆不一樣的是,這個時間制度是太陽曆和物候歷的結合,它把時間的流轉直接和特定的季節、物候、氣候相關聯。這點首先就突出表現在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上。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中有八個反映了季節變化,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有四個反映了物候變化,像驚蟄、清明、小滿、芒種,還有五個反映了溫度變化,像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還有七個反映了降雨降雪,像雨水、穀雨、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等。其次突出體現在附屬於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候上,我們知道,每一個節氣都分成了三候,每一候是五天,共七十二侯,比如像小滿,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第三候麥秋至。直接能夠反映出來氣候和物候是直接相關聯的。
二十四節氣完整的出現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作為天文歷和物候歷的一個精妙的結合,是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有人甚至稱它為我們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它是古代民眾在長期生產實踐當中不斷求索認知總結的智慧結晶。
我們有一個歷史學家叫柳詒徵,他曾經說過:「古之聖者,殫精竭力。」從羲農一直到堯舜這樣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才獲得成功,那麼這裡面就是包含著對測度時間的一個歷史,這其中包含著對節氣的探索和掌握的。二十四節氣它正是中國人查玄項之運行,示人民以法首的這樣一個產物,古人們通過觀察天象,尤其是太陽周年的運動來認知一年當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所形成的這樣的一套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它是我們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重要的組成部分。
二十四節氣的出現,我們從史書的記載上來看,在《尚書》當中就已經出現了,《尚書·堯典》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虛,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也就是說當時是根據日影的長短,以及黃昏時分南中天的星象來判斷這個時間,來測度這個時間,確定季節、月份。從這裡我們看出當時已經發現二十四節氣當中的二至和二分,裡面日中、宵中就是春分和秋分,日永和日短就是夏至和冬至。也就是說把握住了二至二分和季節變化的關係。
除了文獻記載的史料之外,考古的發現也提供了一些證據,比如說2003年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出土了觀象臺,以實物來表明,至少四千年以前,我國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測定節氣的專門技術。
當然也有人說這個地方就是堯都,如果真的如一些專家所說是堯都的話,就有考古的發現和文獻《堯典》當中的記載來互相印證。
根據考古發現,山西襄汾的陶寺觀象臺由十三根夯土柱搭建,成弧形。考古隊就在原址複製模型,進行模擬實測,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的夾側來觀測塔兒山的日出方位。從這個觀測點來測算,圓形的地方觀測塔兒山的日出方位,發現從第二個夾縫看出的日出是冬至日,從第十二個夾縫看出的日出為夏至日,從第七個夾縫看出的是春分和秋分。那麼至少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四時八節,也就是二至、二分、四立都已經出現了。像《左傳》昭公裡面就有這樣的記載:「鳳鳥氏,歷正也;玄鳥氏,司分者也,伯趙氏,司至者也;青鳥氏,司啟者也;丹鳥氏,司閉者也。」這裡面的分、至、啟、閉,就是二至、二分和四立。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出現,公認為是在西漢時候的《淮南子》中,當時的節氣順序和現在的相同,但是名稱上還是略有差異,比如說驚蟄稱為雷驚蟄。在另外一本比較完整的記錄了二十四節氣的著作《逸周書》當中,節氣的順序和現在有所不同,比如說驚蟄是排在雨水前的,穀雨是排在清明前的,這就反映了二十四節氣是不斷豐富,不斷調整才最終確定下來的。
到了漢武帝的時候,二十四節氣被定入了曆法當中,自此以後,它一直就成為中國傳統曆法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並且在國家事務,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十分豐富的二十四節氣文化和實踐活動。
二十四節氣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人的偉大發明?這裡面學者也在尋求其中的原因,因為人類生存的時間維度,作為社會性的動物,人是需要統一的節奏來安排生產和生活,需要記錄歷史的,這些都必須要測量時間。那就必須要掌握測量、記錄時間的方法。不同的社會其實是有不同的時間單位和不同的計時方式的,比如古埃及人,他們早在三千年以前就在觀察尼羅河的漲落和天象關係的基礎之上,制定了現在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太陽曆。
世界這麼大,中國形成了二十四節氣,首先和自然環境是有密切關係的,只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區,它才會有明顯的氣候和物候的變化。在地球上實際上只有中緯度地區才有這樣的條件,就是四季分明。也就是說,它只能出現在地球的中緯度地帶,我們國家地域非常遼闊,黃河中下遊地域正處於中緯度地帶,這個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為二十四節氣是出現於黃河中下遊地區的原因,黃河中下遊地區正是二十四節氣的起源之地。
第二個是和農業文明的發達有關係。我們國家是世界農業主要發祥地之一,考古資料顯示我們國家大約在一萬年前,就已經有了農業生產。農作物是有自己的生長規律的,農業生產和它的生長規律相一致,要春種,夏耘、秋收、東藏,才可能有好的收成。
一方面中國人很早就強調要不誤農時。由於中國的農業生產很早就採取了一個精耕細作的模式,對於準確把握時間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成為二十四節氣在中國出現的重要的因素。另外一方面,農業生產的發達,也為二十四節氣的出現提供了條件。比如說二十四節氣當中的小滿、芒種,就是掌握了農作物生長規律之後的產物。二十四節氣的出現和農業生產的關係很密切,因此,它對於農業生產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
我們有句諺語叫「種田無好例,全靠看節氣」。這是節氣對農業生產重要性的一個高度概括。有利的自然環境和發達的農業文明,可以說為二十四節氣的發明提供了客觀基礎,但是這樣的客觀基礎其實並不一定導致二十四節氣的出現。事實上,在歷史上確實是出現過其他的節氣系統,比如《管子·幼官》裡面就保存了三十節氣系統,在這一系統之下每個節氣是12天,不像現在的節氣,每個節氣是大約15天左右。那麼不同節氣系統的存在,就說明在客觀基礎之上,人為的劃分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的,也就體現了我們中國人獨特的創造。
所以在這個意義上來講,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第五大發明,我想也是不為過的,不過正如我們後來所看到的,二十四節氣最終取代了其他的節氣系統,一枝獨秀。為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不是三十節氣成為我們的時間制度?按照劉小楓教授的說法,二十四節氣出現之前,人們依靠月相來觀察確定時間,並確定一年為四季、十二個月和360多天的傳統時間框架。由於這種框架已經是根深蒂固了,劃分節氣很難不考慮這一套系統。那麼在這一套時間系統面前,三十節氣就顯得左右為難,它既不能被四平分,從而讓一年四季當中每一個季節的長度相等,也不能被十二去平均,處理和十二個月的關係。相比之下二十四節氣就可以左右逢源,在這樣一個系統之下,每個季節是有六氣,每個月是有兩氣,很均等,很平衡,使用起來也比較的方便。這個就是我們所講的二十四節氣它是我們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作者: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張勃: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