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迪斯阿貝巴12月1日電(記者 王守寶)「11月30日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也是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申遺代表團團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在當天申遺成功後自豪地說。
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當日經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馬盛德認為,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二十四節氣」項目的認可,也標誌著我國在申報非遺項目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他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在當今依然有存在價值。「這是我們祖先天才的創造和偉大的發明,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延續、不斷地傳承。今天,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世界裡,『二十四節氣』仍然在使用,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這非常了不起。」同時,「『二十四節氣』又在不斷地發展,還形成了很多以節氣為特點的習俗,比如清明節,所以這個項目能夠入選,非常有意義。」
馬盛德指出,「二十四節氣」是跨民族的、跨地域的,每個中國人都應是節氣的傳承人、保護者、實踐者。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作為非政府組織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人類的智慧,還是生活實踐的一部分,因為「二十四節氣」和農業文明相結合,深刻反映了農業、農事規律和氣候、物候特點,同時,指導著農業生產和其他生產、生活活動。
「『二十四節氣』作為老祖宗發明創造的一套知識體系,一套時間管理制度,今後,對於我們理解宇宙、理解自然、理解人的活動,特別是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朝戈金同時指出,「二十四節氣」目前也面臨「失傳」的威脅。「『二十四節氣』中有些節氣非常有名,但有些節氣已經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被人們遺忘。」
「所以,如何讓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傳承『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弘揚這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使命,」朝戈金說。
責任編輯:虞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