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呼籲更好地傳承「二十四節氣」

2020-12-14 華夏經緯網

    新華社阿迪斯阿貝巴12月1日電(記者 王守寶)「11月30日對我們中國人來說是一個值得慶賀的日子,也是難忘的日子,這一天,中國『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申遺代表團團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在當天申遺成功後自豪地說。

    正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當日經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馬盛德認為,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中國「二十四節氣」項目的認可,也標誌著我國在申報非遺項目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他說,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二十四節氣」在當今依然有存在價值。「這是我們祖先天才的創造和偉大的發明,幾千年來我們一直在延續、不斷地傳承。今天,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世界裡,『二十四節氣』仍然在使用,指導我們的生活,指導我們的生產、實踐,這非常了不起。」同時,「『二十四節氣』又在不斷地發展,還形成了很多以節氣為特點的習俗,比如清明節,所以這個項目能夠入選,非常有意義。」

    馬盛德指出,「二十四節氣」是跨民族的、跨地域的,每個中國人都應是節氣的傳承人、保護者、實踐者。

    中國民俗學會會長朝戈金作為非政府組織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他認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人類的智慧,還是生活實踐的一部分,因為「二十四節氣」和農業文明相結合,深刻反映了農業、農事規律和氣候、物候特點,同時,指導著農業生產和其他生產、生活活動。

    「『二十四節氣』作為老祖宗發明創造的一套知識體系,一套時間管理制度,今後,對於我們理解宇宙、理解自然、理解人的活動,特別是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朝戈金同時指出,「二十四節氣」目前也面臨「失傳」的威脅。「『二十四節氣』中有些節氣非常有名,但有些節氣已經逐步淡出人們的視線,被人們遺忘。」

    「所以,如何讓民眾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及如何更好地傳承『二十四節氣』,保護和弘揚這個傳統文化,是我們的使命,」朝戈金說。

 

責任編輯:虞鷹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認知漸淡 專家呼籲亟待保護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 題:二十四節氣認知漸淡 專家呼籲亟待保護  新華社記者 李亞紅  中國民俗學會20日舉行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專家座談會,探討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後的傳承路徑,讓民俗和非遺保護學者憂心的是,當下很多人對二十四節氣價值認識不足,珍視不夠。
  • 專家研討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國內研究民俗文化、氣象、農業、考古、飲食等多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時間制度——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等議題展開研討交流。2017年3月20日,文化和旅遊部恭王府博物館與中國民俗學會共同成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
  • 專家學者:納入民族節日體系保護二十四節氣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周瑋)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已近1個月,但國內有關二十四節氣的話題熱度不減。「可以說,很少有文化事件能夠像這樣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很少有這樣一種文化表達,能夠如此廣泛地激起國人共同的自豪感。」參加申遺的中國代表團團長、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巡視員馬盛德說。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二十四節氣」如何活化與傳承
    申遺成功後,對於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的傳承與保護,又當採取哪些新措施?這一系列問題引發人們的思考。    過去曾被譽為「第五大發明」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二十四節氣」形成於我國黃河流域,是先民們觀察以該區域的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為基準進行劃分,作為農耕社會的生產生活指南,並為多民族所共享。國際氣象界將其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專家研討農耕智慧二十四節氣的時代新生
    12月11日,中國民俗學會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在京舉辦「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學術研討會」。國內研究民俗文化、氣象、農業、考古、飲食等多領域學者專家匯集一堂,圍繞「黃河流域農耕文明的時間制度——中國二十四節氣」「中國二十四節氣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品牌定位與發展規劃」等議題共商共議。
  • 二十四節氣從哪裡來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申遺過程首度揭秘:歷經5年 曾組織12次專家評審會
    她說,二十四節氣的世界申遺工作從2011年就開始了,期間經過12次專家評審會,外國人對這一中國傳統曆法很好奇。圍繞每一個時令節點,人們自發地組織農事生產,有序地安排家庭和個人的衣食住行,使傳統知識體系在豐富多彩的儀式實踐和民俗生活中得以存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如篩,許多與節氣相關的農諺口耳相傳,在當代農業生產中繼續發揮著作用。  今天,二十四節氣已納入中小學語文課程,孩子們從小熟記《節氣歌》、培養時間觀念、開啟認識自然萬物的感知。
  • 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活動關注非遺文化傳承
    新華社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高敬)二十四節氣文化藝術展19日在中國農業博物館開幕。展覽通過知識普及、藝術展示、互動體驗、講座交流等方式,詮釋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的豐富內涵,更好地讓人們理解節氣文化。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無論是從節氣本身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而言,還是從大眾的記憶和感知而言,二十四節氣都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 二十四節氣的傳承與保護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2016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了國人對二十四節氣的高度關注。關於二十四節氣的保護也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我們首先來看一下什麼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的時間制度。
  • 「二十四節氣」,未來如何傳承?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對於農事的指導功能正在逐漸減弱,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們對節氣是否還有依賴?申遺成功之後我國各地對其保護傳承應該何去何從?「二十四節氣」如何面向未來?一系列問題值得深度思考和梳理。
  • 專家眼中的二十四節氣
    隨著二十四節氣的影響逐漸加大,在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時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含義,更多地加強內功的鍛鍊,防止其出現表演化傾向。各農業社區依據節氣安排農業勞動,組織開展節令儀式和民俗活動,安排衣食住行等活動,因此,二十四節氣文化內涵在相關儀式中得到了保存、保護和傳承。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原標題: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
  •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如今,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淮南王劉安於此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二十四節氣,而淮南正位於我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中點線上,四季分明,恰好體現了二十四節氣兩『分』兩『至』的特點,具有相當普遍的代表意義」。200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二十四節氣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在京成立
    12月19日,2020年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工作年會暨二十四節氣保護傳承聯盟成立大會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召開。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它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二十四節氣不只影響著農人的耕種生產,也指導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豐富了文化精神生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二十四節氣表達了順天應時理念,是當代人可以汲取智慧的寶貴文化遺產。而注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促進二十四節氣的傳承傳播,也可以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更大的魅力和風採,為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 二十四節氣的弘揚與傳承
    他是中國氣象局氣象服務首席專家。從1988年起,他擔任中央氣象臺預報員,5年後成為我國第一位氣象節目主持人。11年後,他在全國性評選中獲得了最佳主持人「氣象先生」稱號。又一個8年過後,他獲得了我國播音主持界的最高榮譽——「金話筒」獎。    對於他深厚的氣象學素養和嫻熟的語言表達技巧,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 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它?
    「二十四節氣之始是冬至,而不是立春。這是因為第一節氣的核心,是太陽和月亮的『朔旦冬至』。就是說,在這個時刻,太陽和月亮的黃經正好相等。其他二十三個節氣,都不具備『朔旦』的條件,第一的位子毫無爭議地應當讓冬至來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