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平凹《自在獨行》:人生最好的活法,原來是這樣

2020-10-13 雪落無塵

文|雪落無塵

不知道你有沒聽過這樣一句話:「說自己孤獨的人往往不孤獨,真正的孤獨者是偶然做些長嘯,如我們看到的獸」。

前者很好理解,後者便有些深奧了。那不妨來看看賈平凹的《自在獨行》吧。

這本書在出版的兩年內,發行超過百萬冊,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有人側重於它行雲流水的文筆,有人沉思於它發人深省的人生導向。正如讀者所言:「它同賈老一般值得敬重,是一本生命之書。」

這也是許多人愛上這本書的緣由——賈平凹《自在獨行》:人生最好的活法,原來是這樣。

01

在那個特殊的時期,賈平凹苦難的童年曆歷在目。父親「被改造」的七年裡,小腳母親骨瘦如柴的身板,扛起了一個家。

作為家裡的老大,年幼的他總是在幫母親分擔家務,不敢犯錯,怕母親的身影突然就倒下,不敢說要出去掙錢,因為那是母親答應過父親,最重要的事情,就算砸鍋賣鐵,也要讓「我」和弟弟妹妹們好好上學。

我們都說,一個懂事的孩子童年是不幸福的。但在字裡行間,這種苦難的日子被賈平凹輕描淡寫,留下的只是一段段樸實而耐人咀嚼的故事。

隨之而來的,是對「孤獨」的品讀,最終成為人生的烙印。

就像賈平凹說的:人既然像螞蟻一樣來到世上,短短數十年裡,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

有人把「孤獨」理解成了「孤僻」。孤僻是他們鬱鬱寡歡,把皮膚和毛髮弄的怪異的人。真正孤獨的人,儘管他的生活有多喧囂,但他總是默默不語,寵辱不驚。

一個人在沒有多少城府的時候,怎麼可以輕易的放過這個世界,所以就有了芸芸眾生,而芸芸眾生中,又能有幾個活出所謂的「境界」,去與「孤獨」抗爭。

利益面前,人性的多少醜惡嘴臉都會擺在面前時,你會不會選擇像賈老一樣「默默地看世界」。

02

在《看人》《閒人》《朋友》《說奉承》等篇目中,賈平凹也說到,他不需要朋友,約到家中的朋友都是喝喝酒,搓搓麻將的。

還有一些來拜訪他的朋友當中,有茶餘之後想要他寫書法的,有在面前惡意奉承的,有在家裡單純討酒喝的。這些儘管都是他的朋友,都是來湊他紅火的。

這樣的賈平凹,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清靜的喜愛是一種態度,對自己的態度。

世上的事認真不對,不認真更不對;執著不對,一切視空也不對。

平常一點,自然一些,就好像上山拜佛,見佛像就去磕頭,磕完頭,佛像還是佛像,你還是你,生活之累就該少下來了。

喜歡獨處,習慣獨處,早已不跟性格掛鈎,更多是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就像賈平凹,素來喜歡清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最自由自在的事情,要麼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裡。

因為害怕敲門,賈平凹前前後後搬家有五次之多。

每次當有人敲門時,「我」滿懷欣喜去開門,看見的都是莫名其妙的角色。

這些角色裡會有小偷,但是「我」不怕小偷偷「我」的錢,就怕這些偷「我」時間的人鍥而不捨。

03

當父親身患重病時,賈平凹還在四百公裡外,一下班車,便看見了孝帽,守坐在靈堂的草埔裡,陪父親度過了最後一個長夜。

《讀山》《醜石》《落葉》中說到大地的靈魂是,有敬無畏;萬物的情懷是,樂以忘憂。

用靜去欣賞大地、山川之美,始終懷揣敬畏之心,去熱愛大自然,心中自然就囊括了世界。

賈平凹總是在院裡栽棵柳樹,說每當垂柳依依時,就像棚屋常住仙人,別有一番風味。

除此之外,他還喜歡看閒雜書,不必規規矩矩坐凳子上,就是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

要寫日記就寫夢,每當做夢,半夜醒來,他都會一筆一筆記下來,有時候的夢是行善,仿佛夢到了前世的自己,屹立於人間。

有時候是行兇的,受盡其苦,然後再用心境體驗。這是有多熱愛生活呀,美好的,苦難的都要放在心間,再品讀內心是孤獨的。

04

在賈平凹上大學的時候,他是個沒有上過高中的鄉下人,知識的自卑,讓他敬畏身邊所有人。

旁人的嘲笑和議論沒有讓他消沉,一次考試成績很不理想,他就把卷子貼在床頭,讓自己反省。

晚上沒有蚊帳,蚊子只攻擊他,他竟然在想:小小的蚊子能吃完我嗎?蚊子興許叮咬過有知識的人,可能還會傳染給我一定的知識。

多麼可愛,又可讓人佩服的人啊!

本以為每個偉大的人物,他們要麼總比別人多些物質,要麼總比別人多些愁苦,賈平凹更多的是樂觀和含蓄。

正如秋天裡的落葉,春天的日子裡,他們各有姿態,豐滿嬌嫩,可到了秋天,消瘦寒顫起來。儘管這樣,它們並不悲傷,歡樂時盡情歡樂,像天地間歡樂的內容。

正如賈平凹所說,玩風箏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種宣洩;玩貓的是寂寞孤獨的一種慰藉,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對生命的一種崇拜補充吧。

渴望燕子再巢於身邊是不可能了,自然的心境在大都市已經找不到落腳處了,轉身飛向了鐘樓。

賈平凹的過去,就像停留在大都市片刻的燕子,留戀著往昔,前行於未來。

05

在時代交替的邊緣,我們知道五十年代造就的藝術家是偉大的,五十年代的歷史是值得我們去閱讀的。

這也是這本書給人的啟迪:一個人最大的任性,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說「這一生不虛此行」。

正因為如此,有人在失敗中重拾自我,有人在苦難中奮起直追,年輕的生命也因此愈發光芒。這樣的人生是偉大的,更是值得敬重的。

日月交替的一年,樹就長出一圈。生命從一點起源,沿著一條線的路迴旋運動,無數個圈完成了生命的結束,留下來的便是有用之材。

相關焦點

  • 赳赳老秦,自在獨行——賈平凹
    熱愛所起,擁抱宿命人應該是一種挺脆弱的生物,對冷冰冰的歲月而言,得找到一種熱愛的事業作為精神的支柱才得以印出人生的軌跡。很慶幸賈平凹早早就找到了熱愛的事業,既不是畫匠,也不是電影放映員,而是一隻「自在獨行」的筆桿。寫作是賈平凹的宿命,熱愛到極致便是宿命。
  • 賈平凹何以「自在獨行」?
    「中國古代最好的作家基本都是文章家,到了現代,文章和文學走了兩條路。」在近日舉行的「文章的復興:賈平凹散文創作現象學術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孫鬱梳理了文章自「五四」以來的脈絡,認為賈平凹是在西北大地上,和山川、河谷、古老的民風互動,無師自通,「他一下子能捕捉到兩漢以來,或者六朝以後,一直到元明清中國辭章的妙處」;他對辭章也有考據,而且對風物把玩都跟傳統士大夫有很多相似之處。
  • 賈平凹:只有到了50歲,才算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活法
    賈平凹:只有到了50歲,才算找到了人生真正的活法自在獨行》中,「孤獨」這個詞有了更加高端的的領悟:人這一生不過是一次自在獨行的修為。由此可見,作者對於人生的理解,已然升華到了一種境界:在街頭上看一回有關人的風景,就猶如讀一本歷史、一本哲學,心胸會變得寬廣,目光不會再短淺,更不會為蠅頭小利去勾心鬥角,也不會因一時榮辱而狂妄和消沉。這也是為何賈平凹被稱為「貫通先生」了,對人生的通透,對孤獨的理解,就是《自在獨行》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 荊墨│堅守靈魂的獨行——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近日新推出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長江文藝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將帶領讀者走進賈平凹的獨行世界,收穫一份心靈的自在與安寧。        這本書是賈平凹40多年來創作的散文精粹。書中,他研磨孤獨,收穫自在,致每個孤獨的行路人。賈平凹素來喜靜,最怕有人來敲他的房門。讓他覺得自在的,要麼是行走於西北的大地,要麼就是隱居在自己的書房。
  • 賈平凹《自在獨行》: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
    ——賈平凹從來沒有讀過賈平凹先生書籍的我,因為書名買下了這本《自在獨行》,越長大內心就越浮躁,越害怕孤單就越渴望內心的安寧,渴望自己以後能成為一個活得很自在,享受孤獨的人,我想這本書應該會告訴我怎麼自在通透的活在這個世上吧,所以就毅然決然的買下了,很顯然我買對了。
  • 《自在獨行》:人生如逆旅,獨行不悲傷
    獨行易得,自在難尋。賈平凹先生的散文集《自在獨行》,關乎的是關於人與生命的思考。書中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既然這樣,又糾結什麼呢。只有微笑,才是真正得勝的法寶。
  • 讀賈平凹的《自在獨行》,這三點告訴你做個獨行的人多麼重要
    賈平凹先生不僅在小說創作領域成績斐然,獲得過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法國費米娜文學獎和法蘭西文學藝術榮譽獎,以及茅盾文學獎等數十個國內外文學大獎。同時賈平凹先生也是一位散文大家。這本《自在獨行》便是他的散文精品。《自在獨行》是2016年月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這本書寫情感、聊愛好、談社會、說人生。有俗世的智慧,更有生活的趣味。
  • 《自在獨行》:感受靈魂的自在與安寧
    《自在獨行》是賈平凹老師的一本散文集,這本散文集汲取了他40多年來的精華,完美展現了一個獨行者的心路歷程,賈平凹老師用極具感染力的故事從各個方面生動地描繪了個人與世界相處的絕妙之處,給所有內心孤獨的人兒一個靈魂的棲息地。
  • 賈平凹《自在獨行》:能夠被男人寵愛的女人,身上有一個明顯特徵
    賈平凹《自在獨行》:能夠被男人寵愛的女人,身上有一個明顯特徵賈平凹寫過一篇名為《關於女人》的散文,這篇散文就收錄在散文集《自在獨行》中,每次捧讀這篇文章,總是能夠讓人們對愛情、婚姻以及夫妻相處之道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 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發行量過百萬
    長期以來,人們對賈平凹的關注大多集中於小說領域,此番其精選散文集《自在獨行》上市兩年來,累計發行量超100萬冊,成為近兩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名家經典散文作品,可謂中國現代散文界的一大「奇蹟」。活動分為上下兩場,上半場為散文集《自在獨行》發行百萬冊紀念儀式,下半場為針對賈平凹散文創作現象開展的學術研討會。北師大國際寫作中心主任、本次活動的主持人張清華教授致開場辭,並替莫言先生表達了對賈平凹《自在獨行》發行百萬冊的祝賀。
  • 讀賈平凹《自在獨行》
    面對母親的堅持,賈平凹再也不敢說退學掙工分的話了。那年月,正值文革期間。父親被拉到深山老林去「改造」,母親替人紡線賺錢,獨自一人撫養賈平凹兄妹四人。看到紡車不利索了,他把父親藏在樓角的幾大包書拎出來,打算偷偷賣掉。​剛出門,被母親撞見。不賣書換新紡車,一家人沒法活下去,他敢緊解釋,母親氣得渾身發抖:「活?
  • 賈平凹之《自在獨行》,觸及心靈的閱讀,孤獨是一種境界
    初拿到賈平凹先生這本書的時候,我瀏覽了一下目錄,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無非就是先生經歷的一些事兒和對某些人生世態及事物的略談,普通得再普通不過了,而且讓我不解的是,此書是由眾多散文、短篇組成,卻為何取名「自在獨行」呢?然而,當我靜下心來,細細品讀後,忽在不屑和茫然中徹悟。透過先生的思域,我對「孤獨」和「自在」有了不一樣的認知!
  • 《自在獨行》:人生就是一場孤獨的修行
    《自在獨行》——賈平凹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初讀賈平凹先生的《自在獨行》是我最近在看的一本書,這本書的書名很吸引我「自在獨行」。我覺得其詞很是富有個性,剛看到這個書名時我感覺到的是一股豁然開朗、自在安逸、感到一股禪意似的那種樸實無華又具有內涵的感覺。而怎麼在這快節奏下的當代能做到自在獨行呢?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自在獨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散文集。
  • 《自在獨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作者:賈平凹&nbsp&nbsp&nbsp&nbsp推薦理由:&nbsp&nbsp
  • 人生難得是自在獨行
    難得的自由 自在的人生一講起自在的人生,很多工薪族表示有話要說。「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句話在廣大工薪圈子中被很多人奉為逃避壓力,逃避人生,選擇自由淨化心靈的一種做法。但這其實是很不負責任的一種表現,拋棄工作,拋棄壓力。適當的旅遊是可取的,但是過分的解讀是不必要存在的。凡事都要三思,但是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後行,認真考慮過後作出的決定比腦子一熱就做出的決定要好很多。
  • 賈平凹《自在獨行》發行超百萬冊,作家們共談「文章」復興
    賈平凹《自在獨行》發行超百萬冊,作家們共談「文章」復興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2018-11-08 14:21 來源:澎湃新聞
  • 賈平凹《自在獨行》文學句子
    著名作家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文學句子,喜歡哪句?01. 獨行是一場心靈的隱居,真正的灑脫來自內心安寧。02.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03. 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數十年裡,該自在就自在吧,該瀟灑就瀟灑吧,各自完滿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04. 人不能圓滿,圓滿就要缺,求缺著才平安,才持靜守神。
  • 賈平凹:《自在獨行》帶來的真情實感
    賈平凹先生是以寫商州等一系統鄉土題材的作品為主,其代表作品《廢都》(發表於1993年)引發的爭議是最多的,從而使他成為了知名作家奠定了基礎。而他的散文集《自在獨行》發表於016年6月,這本書的目的是寫給每個孤獨的行路人願他們能懂得孤獨的真義,在生活裡多一些從容瀟灑。正如書的封面上寫的: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顧一切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有這樣,人才可以說,我這一生不虛此行。
  • 「好書推薦」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
    內心的安寧與獨行的自在——讀賈平凹散文集《自在獨行》好書推薦★★★
  • 《自在獨行》十句經典:成年人最好的奢侈品是獨處,值得細細品讀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是齲齲獨行著的,因為哪怕是整日生活在一起的親人,也有各自的悲歡,他不懂你的,你也不懂他的。所以,想要過好這一生,我們就要學會如何與自己獨處。《自在獨行》是賈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