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2021-01-13 民俗大牌坊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古時候人們很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編寫了很多兒童讀物用以啟蒙孩子,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這些經典讀物。明朝以後呢,新的兒童啟蒙讀物出現了,叫作《增廣賢文》,這本書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到了如今很多鄉村百姓仍舊用書中的俗語教育孩童。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就是從《增廣賢文》來的,而後面的話就是人們自己編寫的,至於從何而來就很難說清楚了。「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這句話的意思大傢伙兒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慈不掌兵」這句話表面來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過於慈悲的話,是不適合領兵打仗的。這是因為戰爭中肯定會有人受傷,而這些特別慈悲的人很難做出合理正確的決定,做事情不夠果敢,耽誤最好的戰機。打仗時兵荒馬亂,領兵者如果無法及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會嚴重影響這場戰爭的結果。

「義不掌財」這句話代表的就是某人如果很講義氣,他是不合適管理財務方面的事情的。因為這些人經常考慮別人,而不會為自己著想,讓這種人理財的話,可能會造成經濟損失。因為萬一他的某個好朋友陷入經濟困難時,他會毫不猶豫的利用這些錢財伸以援手,這樣不僅僅造成了經濟損失,也會讓他自己陷入麻煩中。現實中,很多人由於講義氣吃了很多虧,他們的朋友也許會利用他這一點。

「情不立事」這個詞語說的是某個人如果太重視感情,或者說過於感情用事是很難做成一番事業的。雖然這句話有點果斷且不好聽,但是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是感情動物,但是如果一個人容易被感情操控,很難控制自己的感情,這樣的話無論他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有所顧慮,縮手縮腳,因而難以成就一番事業。

「善不為官」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太善良的話,他最好就不要去當官領導別人了。因為官場人際關係相當複雜,好像是一個戰場一般,特別在過去的話,這種情況更是嚴重。太善良的話,是很容易惹別人不高興的。在古代有一句俗話就是伴君如伴虎,如果一個做官的很善良的話,就容易得罪他們的上級,這樣對他們的前途是很不利的,而且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有些人認為,古人說這些話的意義可能是說人不能過分老實,太老實的人容易被欺負,並且很多人的一聲都是很平淡的。事實上,原來的人並不是希望我們變得冷漠無情,其實是希望我們儘量克服自身的短處,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人生才能更加精彩。所以,特老實的人記住了這些,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小編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身的缺點和短處。如果某個人能做到上面這幾點的話,會完全變成一個冷漠無情的人,這樣的話,即使他以後變得很成功,他人生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大家認為呢?對於這幾句俗話,大傢伙兒有什麼看法嗎?

相關焦點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路,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會用不一樣的視角與你一共見證歷史,共享知識,下面請欣賞我的原創文章。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我們中華民族是有淵源的文化的,我們的先輩們用他們的經驗為我們總結出了很多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是講述生活道理的,有的是講述接人待物的,有的是講述為人處世的,很多的俗語中都是含有非常多的人生道理的,值得我們去好好的品讀學習,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不小的幫助。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
    文/加塵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或許有人聽說過一本書,《增廣賢文》,這是一部古訓集,還有民間的一些俗語、諺語都收錄在其中,大家平常看到的俗語,或許就有一部分出自這本書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老實人該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啥意思,有何深意?老實人該看看!在古代的時候就很注重教育了,在很早之前就編寫了一些啟蒙讀物,像很多的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背誦《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等等。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實在的人要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實在的人要看看隨著現代社會競爭趨勢加強,教育的地位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在遙遠的古代,我們的先人就已經對教育格外重視了。在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句經典名言,「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其實後面兩句話是由民間不斷的流傳而改編出來的版本,出處並不知曉。大家一定很好奇,這句話到底說的是什麼呢?其實,這16個字我們都應該記住,而老實人要更加留意。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
    不僅如此,它還是一本兒童的啟蒙讀物,來教給孩童如何做人,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則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前半句出自增廣賢文,後半句是後人根據經驗,編寫添加的。有句話說,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所以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統領軍隊的人,手中都有眾多的生命,稍稍有點差池,都會葬送己方無數的士兵,所以在戰場上是絕對不能仁慈的。義不章財,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過於的講義氣,那麼這個人就不適合掌管財務,因為過於講義氣的人,往往都太心軟了,身邊的人遇到困難,這個人都會伸一把手幫助一下。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你怎麼理解?
    前兩句「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出自增廣賢文一書,至於後兩句那就是流傳演繹,後人所添加。那麼這四句話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呢?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間,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心慈手軟,為將者往往可能會因為對一個人的手軟而將全軍將士陷於不義。所以說「慈不掌兵」,這是一種大愛。義不掌財,簡單來說就是作為一個管理錢財的人,過分的追求仁義和義氣,反而會給自己和上司帶來災難。
  •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再談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可能被很多人立為人生格言,行事準則。其實這四句話的前兩句出自《增廣賢文》,後兩句話是人們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想總結而成的。慈不掌兵,意意思是,一個人過於仁慈,就不適合帶兵打仗,因為打仗肯定會有傷亡,過於仁慈的性格,肯給會憐惜士兵的生命,變得優柔寡斷,不能準確把握戰機,特別是打硬仗和衝鋒的時候,戰機稍縱即逝,心慈手軟必將吃敗仗。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慈不掌兵指的是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
  • 「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你是怎麼理解的?
    今天閒來無事,且把經典放到一邊,跟大家聊一句很有意思的民間俗語,叫「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要說古人對世態人情的理解,不得不令人佩服,這短短16個字,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講透了,下面我們一起品味一下: 一、慈不掌兵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慈愛、慈悲的人是統帥不好士兵的,也是打不好仗的。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和精神財富,《增廣賢文》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值得我們借鑑學習。「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常被今人引用。慈不掌兵仁慈者是無法帶兵的。帶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軟。戰場上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嚴明軍紀,做不到軍令如山,就會貽誤戰機,可能導致己方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全軍覆沒,後患無窮。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何用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幾句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訓,是值得每一個人都好好體會和領悟的。所謂「慈不掌兵」,是一句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能仁慈過度。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的時候,統帥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果斷的決心,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事。
  •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可能我們乍一聽到《增廣賢文》這幾個字,會突然想不起是哪本名著,但是除了題目中的那句古訓,這本書中還有我們經常使用的格言,比如:「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近水樓臺先得月」、「一年之計在於春」等等格言警句,都是我們非常熟悉,並且能給我們提供一定的為人處世哲學道理。
  • 俗語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有何深意?
    書中收集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俗語故事,或是談論人際關係,或是教你為人處世,或是講述勵志勸學。比如這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至今依舊受用。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到底有何深意?
  • 老祖宗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究竟何意
    文/一度歷史觀V古人的名句俗語,至今都流傳下來,成為了後人們教育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兒的依仗,不得不說,在科技上,如今的時代可以說是甩了封建時代不知道幾條街,但是說到文學方面的比拼,那麼現代的水平還真不一定能夠跟古人相比,這一點從古人所傳下來的名言就可以看出來了
  •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舉例來說,在我國古人最看重的農業方面,就有「谷怕連夜雨,麥怕晌午風」、「栽秧要搶先,割麥要搶天」等許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然規律、指導生產活動的俗語。另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趣的俗語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像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串細細想來很有意思的俗語,那便是:「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其實後一句更實用,讓人終生受益!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其實後一句更實用,讓人終生受益!人這一生向來起起伏伏,沒有誰敢說自己會一帆風順的,或許蹉跎半載,仍然一事無成,因此我們難免抱怨,上天為何這樣厚此薄彼?所以,老祖宗為了讓我們更好掌握人生,認識自我,便總結了這樣一句處世箴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這句話歷經數千年的歲月考驗,至今依然值得引以為戒,其蘊含的生活智慧,更是常常為人稱道,那俗語的背後說什麼呢?下面就來逐個分析一下。「慈不掌兵」說的是太過仁慈之人不適合領兵打仗。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