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古時候人們很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編寫了很多兒童讀物用以啟蒙孩子,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這些經典讀物。明朝以後呢,新的兒童啟蒙讀物出現了,叫作《增廣賢文》,這本書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到了如今很多鄉村百姓仍舊用書中的俗語教育孩童。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這句話就是從《增廣賢文》來的,而後面的話就是人們自己編寫的,至於從何而來就很難說清楚了。「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這句話的意思大傢伙兒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
「慈不掌兵」這句話表面來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過於慈悲的話,是不適合領兵打仗的。這是因為戰爭中肯定會有人受傷,而這些特別慈悲的人很難做出合理正確的決定,做事情不夠果敢,耽誤最好的戰機。打仗時兵荒馬亂,領兵者如果無法及時做出正確的決定會嚴重影響這場戰爭的結果。
「義不掌財」這句話代表的就是某人如果很講義氣,他是不合適管理財務方面的事情的。因為這些人經常考慮別人,而不會為自己著想,讓這種人理財的話,可能會造成經濟損失。因為萬一他的某個好朋友陷入經濟困難時,他會毫不猶豫的利用這些錢財伸以援手,這樣不僅僅造成了經濟損失,也會讓他自己陷入麻煩中。現實中,很多人由於講義氣吃了很多虧,他們的朋友也許會利用他這一點。
「情不立事」這個詞語說的是某個人如果太重視感情,或者說過於感情用事是很難做成一番事業的。雖然這句話有點果斷且不好聽,但是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每個人都是感情動物,但是如果一個人容易被感情操控,很難控制自己的感情,這樣的話無論他做什麼事情都容易有所顧慮,縮手縮腳,因而難以成就一番事業。
「善不為官」這句話就是說,一個人太善良的話,他最好就不要去當官領導別人了。因為官場人際關係相當複雜,好像是一個戰場一般,特別在過去的話,這種情況更是嚴重。太善良的話,是很容易惹別人不高興的。在古代有一句俗話就是伴君如伴虎,如果一個做官的很善良的話,就容易得罪他們的上級,這樣對他們的前途是很不利的,而且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有些人認為,古人說這些話的意義可能是說人不能過分老實,太老實的人容易被欺負,並且很多人的一聲都是很平淡的。事實上,原來的人並不是希望我們變得冷漠無情,其實是希望我們儘量克服自身的短處,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人生才能更加精彩。所以,特老實的人記住了這些,對他們是很有幫助的。但是小編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也有自身的缺點和短處。如果某個人能做到上面這幾點的話,會完全變成一個冷漠無情的人,這樣的話,即使他以後變得很成功,他人生的意義也不是很大。大家認為呢?對於這幾句俗話,大傢伙兒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