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2020-12-05 梧桐樹邊羽

這四句話是民間諺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集思廣益的處世智慧。

當然如果一定要找出處的話,還是找得到的。

其中最重要的核心句子「慈不掌兵」,出自明朝兒童蒙學讀物《增廣賢文》。

《增廣賢文》集結了中國從古到今(明朝)的各種格言、諺語。後來經過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才改成現在這個模樣,稱作《增廣昔時賢文》,通稱《增廣賢文》。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

在萬曆年間,文士楊素總結古代先賢修身齊家、治國理政的經驗之談,在加注《增廣賢文》時,增補為六句話:

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

這就很明顯地進行了職能領域的區分。前兩句說行商,中間兩句說當官,後面兩句說將相。

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

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而「行商」,雖然在「士農工商」中排名最末,但是在民間自發的商品交易是普遍的,雖然有大商人的為富不仁,但也有小商人的誠信為本,所以估計很多人也不愛聽,因此不提也罷。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是最早定型並被《增廣賢文》收錄的,自然有其民間理論基礎,在去除楊素對這一諺語的文人化處理之後(保留了老百姓認可的新增「情不立事,善不為官」),這一俗語就正式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把「立威」改成「立事」,「居官」改成「為官」,一是更貼合百姓生活,二是更加口語化。

只有流俗的,老百姓認可的才能真正成為諺語,流傳下去。

那麼這幾句話有沒有道理呢?

當然是有道理的,古人也是人,總結出來的觀點雖然有時代局限性,但是同樣有很多經驗是跨時代而存在的,特別是關於人性的觀點。

「慈不掌兵」是一句流傳甚廣的統兵古訓。《孫子兵法·地形篇》中有云:

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對待士卒們優厚卻不能差遣,深愛他們卻不能命令,違抗軍令卻不懲處,就好像驕縱的熊孩子,是不能用來與敵人作戰的。

「慈」的特徵就是慈祥,溺愛,沒有原則地遷就、放縱部下,自然會導致軍令不行、威嚴不立,士氣不佳,談何領兵打仗?

當然這並不是提倡嚴苛對待下屬,要有仁愛之心,但是不能有慈愛之心。如果當嚴不嚴、心慈手軟、姑息遷就、失之於寬,乃至「不能使」、「不能令」、「不能治」,當然就不能掌兵。

因為孫子前面還有兩句:

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

只有將士卒看做自己的嬰兒、愛子,士卒才會和你赴湯蹈火、生死與共。

這裡的「慈」是指過度的仁慈,沒有原則的溺愛,並非俗語中簡單理解的就是要大棒立威。

「義不掌財」也很好理解,因為有個成語「仗義疏財」,你因為講義氣把自己的財都給疏了,當然是個敗家小能手,誰會真正讓你去掌管財政大權?那還不把家底賠個精光?

「情不立事」,其實和「慈不掌兵」差不多,是指性格柔弱者(情)優柔寡斷,無法在大事來臨之際分清是非,做出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判斷。

至於「善不為官」就有些老百姓的油滑了,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是敬官、怕官,又想當官,沒當上的時候還想黑一把。「善惡」之分是人性,實在是既簡單又複雜的區分。而「官」其實只是一種職業,雖然會在職業性質上引導人的善惡,但終歸一個人的善惡,與職業並非決定性關係。

多的是好官和壞人,這二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

特別是到了當代,這種絕對的口吻並不討人喜歡,雖然官場是個大染缸,但是這種從一部分數據就決定了整個職業特色的論斷無論是從邏輯上還是情感上來說,都是站不住腳的。

人們頂多是在確認了某人是個貪官之後,再用這句話有針對性地吐一下槽。

作為諺語,本身有一定的經驗價值。《增廣賢文》的編纂者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換句話說,它提倡的就是以防範為首要標準的社會關係,也是法家提出人性惡,必須以制度來規範的思想基礎。

比如「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是對親情、友情經受不住金錢考驗的吐槽;「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說明錢可通神,金錢決定地位尊卑;「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講述人性扭曲,人心叵測。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就是是以挖掘人性之惡來教育步入社會的小白如何防備壞人、如何自我保護的一大碗毒雞湯。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幾句話還算是相當客氣、客觀的。

除了最後一句之外,都是就事論事,即使到了幾百年之後的今天,依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相關焦點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和精神財富,《增廣賢文》就是其中之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常被今人引用。慈不掌兵仁慈者是無法帶兵的。帶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軟。戰場上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嚴明軍紀,做不到軍令如山,就會貽誤戰機,可能導致己方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全軍覆沒,後患無窮。
  •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何用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幾句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訓,是值得每一個人都好好體會和領悟的。所謂「慈不掌兵」,是一句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能仁慈過度。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的時候,統帥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果斷的決心,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事。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小編就看到了一本書叫做《增廣賢文》,不知道各位聽說過這本書沒有,這一本書裡記載了不少的諺語以及一些很好的格言,對人是很有教育意義的,今天小編就從這本書裡給大家分享一句比較有有意義的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是啥意思?老實人要謹記,為什麼老實人要謹記,我們一起來看是什麼意思。
  • 「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你是怎麼理解的?
    今天閒來無事,且把經典放到一邊,跟大家聊一句很有意思的民間俗語,叫「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要說古人對世態人情的理解,不得不令人佩服,這短短16個字,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講透了,下面我們一起品味一下: 一、慈不掌兵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慈愛、慈悲的人是統帥不好士兵的,也是打不好仗的。
  • 老祖宗智慧: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究竟何意
    而說到「慈不掌兵、義不理財」這兩句,相信很多的人都是曾經聽說過的,那麼你可知道還有其他兩句嗎?合在一起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而這思路究竟是什麼意思呢?這可是老祖宗總結下來的智慧啊!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老祖宗的智慧財富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該書廣泛搜集押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彙編成冊。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和了解下《增廣賢問》以及這句話所包含的涵義!
  • 俗語「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哪裡?
    介紹完《增廣賢文》,很有必要釋義一下題目中的那句古訓,因為它的意思非常深奧,很容易理解錯,也遠不是我們看到的字面意思。慈不掌兵這一句非常容易理解錯,慈不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宜仁慈過度。不過假如孫武仁慈一點或者有婦人之仁,殺伐不果斷的話,估計要是打仗時肯定會全軍覆沒。但是,治軍只要不仁慈,天天黑著臉特別嚴肅的對待士兵就是正確的嗎?也不是。「慈不掌兵」與「以仁義治軍」並不衝突。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老話過時了嗎
    在被普遍認可的民間處世哲學中,有一句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源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8個字:「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16字的經典。尤其在處理人的問題上,要當斷即斷、不留後患。當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還是別掌兵了。2、情不立事在歷代皇帝中,慕容熙是唯一因「情」字亡國的。他用情之深,用語言難以形象!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出自何人之口?
    也許會因年紀尚輕無法理解其中真意,卻能夠在成長的過程中達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古代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慈不掌兵:心慈手軟是領兵統帥的大忌。《孫子兵法》裡說:「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
  •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你認同嗎
    常言道: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也就是說太過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感情用事的人成不了大事;滿腦子江湖俠義的人理不了財,過於善良的人不適合做官。對生死關頭不聽命令貪生怕死者必嚴懲不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軍法從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諸葛亮先生的揮淚斬馬謖。馬謖不遵照諸葛亮的戰場布置,擅自作主將軍隊駐紮到山上,直接導致街亭失守,原本是一場勝利在望之戰,結果一敗塗地,蜀軍損失慘重,此時如果一念之仁不殺馬謖,軍威何存。做大事不能太感情用事。人與之間相處,不能一味地強調情感而忽視原則。老好人,和稀泥。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大家好,我是小路,是一個傳統文化愛好者,我會用不一樣的視角與你一共見證歷史,共享知識,下面請欣賞我的原創文章。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圖片來源網絡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的是「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很多人對於這句話的意思可能比較陌生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
    文/加塵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或許有人聽說過一本書,《增廣賢文》,這是一部古訓集,還有民間的一些俗語、諺語都收錄在其中,大家平常看到的俗語,或許就有一部分出自這本書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古時候人們很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編寫了很多兒童讀物用以啟蒙孩子,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這些經典讀物。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慈不掌兵指的是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義不養財指的是一直注重道義的人,是賺不了錢的。古往今來那些會賺錢的商人都是逐利的,在他們眼裡,利益是擺在第一位,在利益面前他們也顧不上什麼道義了。
  •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你怎麼理解?
    前兩句「慈不掌兵,義不理財」出自增廣賢文一書,至於後兩句那就是流傳演繹,後人所添加。那麼這四句話我們該怎麼去理解呢?在戰場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生死之間,沒有絲毫的猶豫和心慈手軟,為將者往往可能會因為對一個人的手軟而將全軍將士陷於不義。所以說「慈不掌兵」,這是一種大愛。義不掌財,簡單來說就是作為一個管理錢財的人,過分的追求仁義和義氣,反而會給自己和上司帶來災難。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人生的制勝法寶
    不僅如此,它還是一本兒童的啟蒙讀物,來教給孩童如何做人,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今天我們就來看一則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前半句出自增廣賢文,後半句是後人根據經驗,編寫添加的。有句話說,對敵人仁慈,就是對自己殘忍,所以慈不掌兵就是這個道理,統領軍隊的人,手中都有眾多的生命,稍稍有點差池,都會葬送己方無數的士兵,所以在戰場上是絕對不能仁慈的。義不章財,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過於的講義氣,那麼這個人就不適合掌管財務,因為過於講義氣的人,往往都太心軟了,身邊的人遇到困難,這個人都會伸一把手幫助一下。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老實人該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啥意思,有何深意?老實人該看看!在古代的時候就很注重教育了,在很早之前就編寫了一些啟蒙讀物,像很多的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背誦《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