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普遍認可的民間處世哲學中,有一句話是: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源自《增廣賢文》,原句只有8個字:「慈不掌兵,義不掌財」。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16字的經典。
16個字直譯一下是這樣的:仁慈的人不能帶兵打仗,重感情的人做不成大事,重義氣的人理不了財,心太善的人不要去做官。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處世哲學?
1、慈不掌兵
君主派來的監軍,就要被砍頭!早有快馬飛報回宮。等君主的信使趕到時,人頭已落地,而且因為信使在軍營縱馬飛奔,就斬了信使的隨從,殺了車駕左側的馬,向三軍示眾……
這一切,起因是君主的監軍沒有按時趕到軍營。主導這一切的,是將軍司馬穰苴,監軍則是齊景公的大紅人。
如此不近人情的作法,換來的是什麼?「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晉師聞之,為罷去。燕師聞之,度水而解。」有病的士兵都要求奔赴戰場,奮勇爭先投入戰鬥。晉國軍隊聞訊,撤軍而歸。燕國軍隊聞訊,渡過黃河撤退。此後,齊國失去全部收復。
如果司馬穰苴心慈手軟,放任監軍的行為,戰鬥還會這麼順利?如果沒有最初的立威,司馬穰苴會大獲全勝……結果還真不好說。戰爭不相信眼淚,不接受仁慈,就是鮮血和殺戮。如果司馬穰苴對監軍的行為稍有放縱,後果不堪設想。
歷史上有個最著名的仁慈掌兵者——宋襄公。他在戰爭最危險的時刻,還恪守著仁義之師的規矩,幻想以德服人,不搞乘人之危那一套老黃曆,最終只能無奈的接受失敗。
放到今天來看,慈不掌兵的現實意義是,管理和領導團隊,要有一顆堅硬的心,不能懷有婦人之仁,不能被感情所左右。尤其在處理人的問題上,要當斷即斷、不留後患。當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還是別掌兵了。
2、情不立事
在歷代皇帝中,慕容熙是唯一因「情」字亡國的。他用情之深,用語言難以形象!只能用下列事實證明:
他的皇后苻訓英去世,慕容熙捶胸頓足,如臨世界末日,抱著皇后的屍首無數遍撫摸,等屍體冰冷了,他立刻昏死過去,甦醒後爬進棺材,行不可描述之行為……
他還命令全體官員穿喪服、喝白粥。派人巡查暗訪,發現哭喪的人流下眼淚就放過,沒流下眼淚就問罪,弄得大家都揣著一根辣椒,沒事往眼睛上抹……
他同時命令公卿以下的官員和全體老百姓,都要去修建陵墓,還給自己留了位置,聲稱——我馬上也要進來了。發喪那天,慕容熙披頭散髮、赤足步行。因為喪車太高,走不出城門,就下令拆門……
最終結果是,發完喪2個月慕容熙就被暗殺了,後燕滅亡。
重感情的人,行事做人難免產生種種羈絆,不能做出正確選擇。感情收放自如,才能跳出情感漩渦獲得新生。
歷史上有個成功戰勝感情而開創盛世的皇帝——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親下狠手,射殺大哥李建成,與尉遲恭聯手幹掉弟弟李元吉,一兄一弟的全家老小趕盡殺絕。轉回頭來面對老爹李淵,馬上跪下、抱住、痛哭……
從殺人不眨眼的惡魔,秒變成乖巧弱小的媽寶,李世民詮釋了情不立事的真諦。
放在今天看,情不立事的現實意義是,人要學會掌控自己的情緒,該溫情脈脈的時候,一定要不遺餘力;該冷血決斷的時候,一定要理智戰勝感性,不要為情所困。過於沉迷於感情之中,最終反而會被情所傷、所害。
3、義不理財
紅頂商人胡雪巖是怎麼被鬥敗的?
是盛宣懷使用「不仁不義手段」搞垮的。
原來,胡雪巖每年都會囤積生絲,低價收、高價賣,牟取暴利。盛宣懷則提前下手,向胡雪巖的客戶低價出售,使胡雪巖的庫存積壓,流動資金短缺。
胡雪巖曾為左宗棠籌餉80萬兩白銀,由協餉補償,盛宣懷要求負責協餉發放的上海道臺邵友濂,按「李中堂」的意思暫緩下撥。
為應對流動資金短缺,胡雪巖只好把自己阜康銀行的錢調出來補窟窿。盛宣懷得知後,鼓動客戶去阜康銀行提款擠兌。胡雪巖只好抵押地契、房產,拋售積存生絲,此舉引發更大的擠兌潮。最終,被抽乾流動資金的胡雪巖悲憤而死。
雖然說到底是李鴻章、左宗棠的政治鬥法,但胡盛商戰還是非常經典的:通過掐斷現金流,讓胡雪巖死無葬身之地,盛宣懷把「義不理財」的內涵發揮到極致。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稍有仁義之心的萌動,胡雪巖也不會死的這麼慘。
商人都是逐利的,逐利中必須遵守商業法則,這套法則不會講究仁義,有時候還可能是違背義理的,是你死我活的另一個戰場。
放在今天看,義不理財的現實意義是,經商理財的時候,要保證良好心態,既取之有道,又想方設法搏取高利潤,善於抓住機會,甚至「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要走」。否則,等對手成長起來,反傷了自己,畢竟發財的路沒有多少條。
4、善不為官
在清朝筆記小說《軸要籍續》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湖南舉人張陣被縣官聘為師爺,每天幫忙料理衙門事務,感覺做官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有一天,縣官回鄉省親,臨走前把衙門的大小事都交給了張陣。
見縣太爺如此相信自己,張陣問:「你走後,我在衙門裡要注意些什麼?」縣官想了一會兒,指著門後的殺威棒說:「你遇事後,要先讓它說話。」張陣不知何意,也不敢多問。
縣官走後不久,就有人擺鼓請願。張陣硬著頭皮升堂,原來是兩個人相互指責對方是偷牛賊。爭議中,兩個人突然發現堂上坐著的並不是縣官大人,於是越吵越大聲,最後在堂上動起手來。張陣連忙下來拉架,拉扯之中被對方踹倒在地,現場一片混亂……
次日,縣官回來後有人作了匯報,縣官讓人到街上把兩個人找來。進了衙門兩個人又想拉扯,縣官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殺威棒伺候!」馬上一片安靜,官司很快審了個水落石出。
此時,張陣終於明白,縣官頭一天臨走前所說,遇事後先讓殺威棒說話的意思——做人不要太善良,因為總有人利用你的善良傷害你。
你越是遷就,別人越是「蹬鼻子上臉」;你越是心軟,別人越是有恃無恐。太善良的人為官,不懂得利用讀心術掌控下屬,不捨得殺伐果斷,不願意恩威並施……最後,失控的下屬讓工作會陷入一片混亂。
有時候,你的善良就這樣成為無可彌補的缺點。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已經流傳數千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竟適用不適用今天,也眾說紛紜。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同,也不排除反其道而行之並大獲成功的例子,老話老話,太老的話也讓它老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