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

2020-09-20 尼古拉斯奇異果

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該書涉獵範圍廣闊,從人情世故到禮儀道德,再到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同時又通俗易懂,充滿大智慧。

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這些俗語或談為人處世,或談人際關係,或談立志勸學。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有何深意

慈不掌兵

指的是仁慈的人不適合帶兵打仗。戰爭本身是殘酷的,若是統領士兵的將士婦人之仁的話,可能會使得全軍覆沒。

宋襄公泓水之戰便是婦人之人的典型。當時,宋國軍隊(宋襄公的)已完全布置好戰陣,而楚國的軍隊還在渡河之中。大司馬建議趁他們還沒有渡完河,趕快攻擊他們,宋襄公說不行;

楚國軍隊全部渡過了河,但還沒有列成戰鬥陣型,大司馬又請求攻擊,宋襄公還是說不行。楚國軍隊一布好陣後就馬上發動進攻,宋軍大敗。

後來宋襄公辯解:「君子打仗,不傷害敵人的傷員,不俘獲年紀大的敵人。古代打仗,也不靠險峻的地勢去阻攔敵人而佔便宜。我雖是已亡的商人後代,但我仍然不會去攻擊沒有布好陣的軍隊。」

「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充分體現了宋襄公的仁愛精神。可他這種仁愛用錯了地方,在殘酷的戰爭中這樣講仁愛,顯得十分迂腐而可笑。

義不養財

指的是一直注重道義的人,是賺不了錢的。古往今來那些會賺錢的商人都是逐利的,在他們眼裡,利益是擺在第一位,在利益面前他們也顧不上什麼道義了。

而如果一個人太過於注重義氣,做生意的時候,難免會礙於情面經常不收朋友和親戚的錢,平日裡看見有人有困難也總是仗義疏財,那麼這樣的人是肯定賺不到錢的。

所以說,有人說求財的人風生水起,求義的人一事無成。太過於講究義氣,礙於面子,是賺不到錢的。

但是「義不養財」並非說經商的都要為富不仁,不重義氣,凡事有個度,不欺騙顧客,也不坑害顧客,對待朋友也是一樣。

善不為官

金庸曾經說過,官場是最虛偽的地方,進入這個地方,想要獨善其身機會是不可能的,官場上難免拉幫結派,勾心鬥角,如何討好上級,如何把控下級都是要學習的官場厚黑學。

如果一個人太過於善良,不懂得官場上耍手腕,在這樣危機四伏的環境中,很可能會淪為別人爭權奪勢的棋子,最後受傷害的只能是自己甚至牽連親人。

儘管父母經常教我們要與人和善,可是在現實社會中往往都是老實人吃虧,我們只有將自己的底線亮出來,在觸及底線和原則的時候,給予反擊,讓別人知道自己也不是軟柿子,那麼下次大家便不敢輕易得罪你。

情不立事

指的是靠著感情難成大事,中國人的關係圈很廣很複雜,算來算去每個人都有裙帶的關係,若是你以親情作為自己處理事情的原則,那麼不僅有失公平,甚至還會讓你的這些親戚越來越囂張。

為什麼我們不提倡任人唯親,也建議大家要做到「親兄弟明算帳」,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做什麼事情,還是應該就事論事。

正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到國家有法律法規,小到一個企業也有自己的規章制度,既然有這個定下的東西,就要遵守,而太重感情的人,往往考慮感情因素過多,礙於情面,對違反規定但與自己感情深的人,可能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對與自己相處不融洽甚至意見不合的人,很有可能會背後打擊報復。

仁不從政

指的是每個從政的人,其內心都不能太仁慈。仁慈固然沒錯,也是一個好品質,可是我們也要根據職業來區分,為官者過於仁慈就會顯得婦人之仁,也會讓人感覺到你這個人沒什麼能力。

政治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孔子曾說,「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得到了相關的政治地位,僅僅靠仁德是守不住的,必須要民眾對你敬重才行。

楚漢相爭時,韓信認為項羽太過婦人之仁,缺乏大局觀,不能高瞻遠矚,時常放虎歸山。看透了項羽本質的韓信毅然決然轉而投奔劉邦,最終成就一番霸業。此所謂曰仁不從政。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記住這五句,當我們身處其位的時候,才能更好的審時度勢,如此好運不請自來。

除此之外,《增廣賢文》中的經典語錄還有更多,比如:

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換舊人;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飽暖思淫慾,饑寒起盜心……

這樣的「金句」,文中還有很多,短小精悍且鞭辟入裡,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經驗。

相關焦點

  •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古人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作為古代諺語和文獻佳句的集大成者《增廣賢文》書中諸多膾炙人口的俗語流傳深遠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增廣賢文》內容的覆蓋面很廣,幾乎涵蓋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一句話說得非常直白且蘊含著做人的大智慧——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咱們不妨聊一聊這句古訓背後的現實意義。慈不掌兵咱們看電視或讀文史類的書籍,經常會聽到一句話「一將功成萬骨枯」。
  • 為什麼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舉例來說,在我國古人最看重的農業方面,就有「谷怕連夜雨,麥怕晌午風」、「栽秧要搶先,割麥要搶天」等許多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自然規律、指導生產活動的俗語。另外,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趣的俗語就更是多如牛毛了,像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一串細細想來很有意思的俗語,那便是:「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何意
    今天聊得這句「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是出自增廣賢文,這句金玉良言讓世人追捧,古人把這好似當成了以後選擇職業的指標,也利用此告訴人們應該學會的道理。當然這句話在古代封建制度有非常寫實的借鑑意義,只是現如今還是否有現實意義呢?
  • 為什麼說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為什麼說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這幾句話出自《增廣賢文》。還有一個版本就是:「仁不行商、義不守財;情不立威,善不居官;慈不掌兵,柔不監國。」下面我們就逐個分析一下。
  • 俗語說:「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有何深意?
    比如這句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至今依舊受用。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情不立事」,到底有何深意?一、慈不掌兵這個詞很好理解,就是仁慈且優柔寡斷的人,完全不適合做領導。但是,在為屬下論功行賞的時候,他卻把刻好的印放在手中,寧願玩弄得磨去稜角,也不願交給屬下,這就是所謂的婦人之仁。所以,一般來說,仁慈的人是不能統帥三軍的。二、義不養財這裡的「義」,指的是道義,也就是說,一般太過注重道義和原則的人,是賺不了大錢的。
  •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
    來源:文非凡 一、慈不帶兵 指的是仁慈的將領不適合帶兵打仗。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古代冷兵器時代,戰爭頻繁,戰事極為殘酷,如果一個將軍不夠決斷狠辣,稍有不慎,便會導致全軍覆沒。
  • 「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後面還有什麼?
    而到了明朝,又有人撰寫了《增廣賢文》,慈不掌兵,義不養財 這句話就出自此書。後來又有人補充了幾句 ,一起來看看吧。慈不掌兵 仁慈的將領不適合帶兵打仗。常言道「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強將手下無弱兵」。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是什麼意思?
    也就是說,這本來就是一本收集金句的語錄,其中有「慈不掌兵,義不掌財」兩句話。這兩句話的真實作者是不可考的,就好像咱們鄉裡民間流傳的一些處世哲學金句。至於為什麼變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很明顯是民間對楊素的這六句又進行了再加工。對於老百姓來說,「監國」是不可企及的事情,多提無益,因此刪掉不講。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的出處及道理是什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幾千年來,無數先輩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文化和精神財富,《增廣賢文》就是其中之一。其中有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值得我們借鑑學習。「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四句話常被今人引用。慈不掌兵仁慈者是無法帶兵的。帶兵打仗不能心慈手軟。戰場上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如果不能嚴明軍紀,做不到軍令如山,就會貽誤戰機,可能導致己方處於危險之中,甚至全軍覆沒,後患無窮。
  •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
    「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這四句話對嗎?在一定的環境和條件下是正確的,但又不是絕對正確,有些太絕對、太極端,只說了一面,沒有說另一面,今天就用辯證法做一下解讀。很多不成功的人看到這句話之後,找到了不成功的理由,失敗生意人感嘆自己義氣,官場失意人感嘆自己善良,管理者認為團隊管不好是因為慈善,做事做不好是因為重感情。慈不掌兵,不慈就可以掌兵了嗎?
  • 「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你是怎麼理解的?
    今天閒來無事,且把經典放到一邊,跟大家聊一句很有意思的民間俗語,叫「慈不掌兵、善不為官、情不立事、義不理財」。要說古人對世態人情的理解,不得不令人佩服,這短短16個字,就把做人做事的道理講透了,下面我們一起品味一下: 一、慈不掌兵 這個很好理解,一個慈愛、慈悲的人是統帥不好士兵的,也是打不好仗的。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是什麼意思?老祖宗說的有道理嗎?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把人物的性格研究總結的非常透徹,並留下了眾多的生活經驗,他們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定義了不同的生活方向和事業方向,就像我們經常聽到的「慈不掌兵,義不養財」這句俗語,便是老祖宗多觀察,多體會而出的經驗之語。
  • 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是何用意?
    想必大家都聽說過這幾句話「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古訓,是值得每一個人都好好體會和領悟的。所謂「慈不掌兵」,是一句統兵古訓,用孫子的話說,就是:「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可見,掌兵不是不能有仁愛之心,而是不能仁慈過度。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關鍵的時候,統帥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果斷的決心,絕不能因心軟而壞了大事。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有何道理?古時候人們很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編寫了很多兒童讀物用以啟蒙孩子,比如很多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熟知《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這些經典讀物。
  •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老祖宗的智慧財富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義不理財,善不為官」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增廣賢文》是中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該書廣泛搜集押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彙編成冊。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和了解下《增廣賢問》以及這句話所包含的涵義!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後半句更經典,讀懂終身受益
    其中有一句"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仁不從政",受用至今。"慈不掌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其中的含義你真的明白嗎?讓我們一起來品讀一下吧。慈不掌兵這個慈,指的是無來由的背離信譽和紀律的心慈手軟。"
  •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老實人該看看
    俗語「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情不立事,善不為官」啥意思,有何深意?老實人該看看!在古代的時候就很注重教育了,在很早之前就編寫了一些啟蒙讀物,像很多的小孩子在小時候就會背誦《三字經》、《百家姓》、《道德經》等等。
  • 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有何講究?
    導語:俗語:「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有何講究?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讀過一本書叫《增廣賢文》,上面記載了很多古人為人處世的的體悟,對於我們現代社會也依然適用。比如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就是教導我們要珍惜時間,發奮學習。還有就是「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樣的反映社會現實的句子,對於我們也是很有幫助,其中還有一句民間諺語是:「慈不帶兵、義不養財、善不為官、情不立事」,說的就是選擇行業時候也要考慮自己的性格。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一個人性格不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