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用歌聲繪製中國音樂地圖
廣州情緣:廣州是我的福地,每次來廣州演出都有特殊的情結
雷佳此行來穗舉辦音樂會,已經不是她與廣州第一次結緣了。「廣州是我的福地。」雷佳坦言,從2003年金鐘獎首次落戶廣州,她就到廣州參加比賽,並獲得了金鐘獎聲樂比賽金獎第一名。隨後,2010年,雷佳再次攜歌劇《木蘭詩篇》助威亞運。2015年民族歌劇《白毛女》巡演來到廣州,被譽為「第四代白毛女」的她已是廣州的老朋友了。「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能有機會回到廣州演出,我心裡其實都有特殊的情結。很高興能再次回到廣州與大家分享我近年來的藝術探索和成長,希望與廣州各界的朋友們多多交流。」
雷佳此行還有一個重要的目的——為到廣東多地採風做前期準備。雷佳坦言,廣東少數民族眾多,文化資源非常豐富。她希望與團隊一起走進嶺南文化,尤其是客家文化中,期待獲得新的靈感,唱出這個地域特有的精氣神。「客家文化極具代表性,歷史上從北向南的幾次大遷徙讓客家文化非常豐富,這裡所蘊含的寶藏不僅僅只有音樂,還有非常多元的人文價值。我唱過的客家民歌其實不少,2017年我參加《耳畔中國》的節目錄製,其中有個參賽的客家女孩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現場還對起了山歌。」
深入解讀:讓最中國的民歌重新被激活
每一首曲子都想到幾種不同的編配方式,作曲家苦練唱功徵服伴唱
該場音樂會邀請了解放軍文工團、中國交響樂團、中國音樂學院及解放軍軍樂團、中央音樂學院等我國頂級音樂院校及樂團的多名著名藝術家來穗參演。在音樂主創和編配團隊中,既有業內大咖——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委員田青擔任音樂會主持,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教授、中國青年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中國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夏小湯先生擔任音樂會指揮;也有新銳藝術家,包括青年作曲家趙麟、王喆、楊帆、楊一博、張帥、張巍等都是編配團隊中的一員。音樂會還將以室內樂的配器形式給民歌注入高雅的元素,使最中國的聲音具有了藝術性、世界性。
雷佳透露,這次從樂手的位置排布上就有講究。第一排是西方弦樂五重奏,非常簡潔,起到「打底色」的作用。後排則用特色民族樂器勾勒、點彩,甚至點睛,生動地表現民族特色。「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有留白有重點,既新穎,也有獨特的形式美。整個團隊在編曲方面突破了很多原有的定製,很大膽,效果卻很好。」她舉例,《阿瓦爾古麗》在編配上結合了弦樂四重奏、吉他和非洲的金貝鼓,感覺上土新並存,中西結合。雲南洱源白族民歌改編而成的《洱源情歌》在樂隊清淡的背景中,以特色樂器巴烏為領奏,輔以女聲小合唱的陪襯,既注意了原民歌根源性的線條之美,也輔以縱向的和聲之美,使意境得到擴展。
「導師鼓勵我們大膽嘗試,總在關鍵時刻一語中的地指出方向。我的這些朋友們、音樂會的主創是一群專業上有理想、喜愛中國音樂的新生代音樂家,他們都有非常專業的音樂訓練和豐富的創作經驗。」雷佳感嘆。她坦言,雖然大家都會唱很多民歌,但想要真正走進民歌的世界並不容易,所以前期的共同探索和學習是創作之前的必修課,「我會把每一首民歌唱給他們聽,並讓他們挖掘這首民歌所在地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器樂,讓他們每個人都會唱他們即將編配的民歌。」
雷佳告訴記者,當配器與歌者彼此理解傳承和創新的來處,大家便可以摸索一種規律,並一起發現各種可能。每一首曲子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幾種不同的編配方式。未來隨著我們的探索,彼此會更默契,現場可能會更具臨場性和實驗性,相信會有更好的作品湧現出來。
「不同的編配形式放在一起會有不同的化學反應,越是走近它,越是感到它跟我的靈魂在共振。其實,民歌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未被激活而已。」雷佳舉例,比如《丟丟銅》這首福建民歌,重新配器之後整體非常快,對男聲伴唱非常有難度,難唱齊整。「這個過程其實特別有趣,伴唱開玩笑說,寫這麼難的歌曲,作曲家你自己先唱一遍。結果作曲家閉關苦練,把伴唱都唱服了,結果大家都一起去嘗試。」
(責編:徐可欣(實習生)、牛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