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佳在彩排。
●雷佳和音樂會指揮夏小湯(右)音樂總監趙麟(中)為音樂會進行彩排。
●去年11月,雷佳在母校中央音樂學院國音堂舉辦《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
●金鐘獎第一年落戶廣州時,她獲得民族唱法金獎第一名
●博士畢業系列音樂會第四場,第一次面向市民群體演出
●攜15首「新國風」到廣州,用時代的「形」傳遞民歌的「韻」
今天晚上,《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將在星海音樂廳上演,雷佳將演唱15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民間歌曲。據了解,這是雷佳博士畢業系列音樂會的第四場,也是她首次將這場音樂會面向廣大市民群體進行演出。此外,雷佳還將於5月15日晚前往星海音樂學院面向大學生進行第二場演出,於16日上午受邀前往星海音樂學院,帶來「和雷佳一起唱」的聲樂學術交流活動,和青年學子們深入交流新時代背景下傳統民族音樂的傳承、活化和創新。
音樂會的亮點
1抓住民歌其「神」把握更時代感的「形」
音樂會選取的15首曲目均為極具地域代表性的民歌,來自於中國14個省份6個民族,涵蓋9種方言。跨度如此之大,雷佳如何進行演繹,又如何讓普通觀眾能「聽得懂」?雷佳坦言,創作之前先要去了解當地風土人情、學習民族語言,來抓住這民歌其「神」,同時用更具時代感的「形」去詮釋,比如在民族特色樂器中加入西洋弦樂,讓觀眾感知其背後的源流和情感。
「神」
原汁原味,勾勒中國之韻
雷佳介紹,中國是禮樂大國,所以選歌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情。
從中華曲庫中精心選出這15首來自大江南北的民歌不是為了呈現技巧,而是探索如何把握民歌真正的內涵和韻味。雷佳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的問題———這15首歌曲涵蓋了全國各地各民族共9種方言,其中還包括藏語、蒙古語等難度較大的語言。雷佳談到,從《蒲公英的天空》開始,她就堅持去當地採風,親身感受風土人情。這次也不例外,這一批作品也是來自土地、紮根人民的。
她對自己的要求是:每一首歌都儘量用當地方言或者是民族語言來演唱。「有些語言學起來本身就比較難,比如藏語和蒙古語;但最難的就是要在這一場音樂會裡不斷轉變語言,特別是音程和語速,唱完就要迅速調整過來,要保證吐字清晰。」除了學語言外,雷佳還根據歌曲背景,選擇不同的唱腔去潤色歌曲。音樂會音樂總監、編曲之一的趙麟表示,雷佳做到了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人多聲」,她的演繹跟隨每一首作品在變化。
民間歌謠記錄著一個民族的心靈史。除了精準表現傳統民歌的神韻,如何讓傳統民歌煥新顏、更符合時代審美,讓廣大的觀眾更好理解傳統民歌所承載的根與魂,趙麟認為這也是演唱會最大的難點———既不能破壞民歌的精髓,又要重新做結構,賦予每一首歌一個情境,樹立作品全新的符合時代審美的風格。
「形」
時代感:在編曲、器樂編配、樂手排布等方面下大功夫
雷佳的答案是,音樂會在編曲、器樂編配、樂手排布等方面下了大功夫,使傳統民歌的「形」更具有時代感。這最直接的體現在了器樂編配上,既有小提琴、鋼琴這樣的西洋樂器,又有琵琶、古箏這樣的民族樂器。
她以從樂手的位置排布為例,「第一排是西方弦樂五重奏,起到「打底色」的作用;後排則用特色民族樂器勾勒、點彩、甚至點睛,生動地表現民族特色。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有留白有重點。整個團隊在編曲方面突破了很多原有的定製,很大膽、效果卻很好。」趙麟表示,「大家既聞得到泥土的芬芳,也感受得到音樂更高品位,每一首作品都是米其林的出品標準。」
2新生代音樂家班底 作曲家也上陣演繹
談到和創作團隊共同「鑽」這15首民歌的過程,雷佳笑言,「民歌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未被激活而已。」據了解,此次雷佳團隊內不乏新生代藝術家的身影,編配趙麟、王喆、楊帆、楊一博、張帥、張巍等多是70後80後。
雷佳表示,這臺音樂會的班底都是一群專業上有理想、喜愛民族音樂的新生代音樂家,他們都有非常專業的音樂訓練和豐富的創作經驗。她還介紹了排練中的一則小趣事:《丟丟銅》是一首福建民歌,重新配器之後節奏非常快,對男聲伴唱非常有難度,難唱齊整。伴唱就開玩笑說,寫這麼難,作曲家你自己先唱一遍。結果編配此曲的青年作曲家閉關苦練,愣是把伴唱們都唱服了。
沒想到,這個小趣事直接帶來了雷佳團隊內工作模式的小創新:雷佳在改編之前會把每一首民歌唱給作曲家們聽,並讓他們挖掘這首民歌所在的地域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樂器。每位作曲家改編之後,也都會把他們編配的民歌唱給雷佳、演奏家和伴唱老師們聽。
「當編配者與歌者彼此理解傳承和創新的來處,大家便可以摸索一種規律,並一起發現各種可能。雷佳坦言,「每一首曲子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幾種不同的編配方式。」趙麟對此也表示認同,「我們所有的藝術家都在共同探索與時代相結合的全新的音樂思維重新來詮釋民歌精髓,這是很富有創造力和非常有意義的事業。」
音樂會外的努力
1
致力民歌傳承活化
深入「尋根」是基本 引入世界各地文化元素去演繹
雷佳一直致力於「新國風」———中國傳統民歌的傳承、活化、創新:改寫、重新編配原生態民歌,並在演唱技法上賦予其新的內涵。2008年,她發表了個人專輯《中華56民族之歌》,引起廣泛關注。
雷佳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其實當時在做這張專輯時,她陷入了困惑。原來,許多中國傳統民歌都是沒有樂譜、口口相傳的,「之前都有譜子可以直接就著唱,現在卻要自己找曲子,而且都是一個片段一個片段的。」怎麼去保留它的原有韻味,怎麼去把握它的特點,怎麼去理解,雷佳感到很大壓力。
但她發現,不能把民族歌曲看做是一個孤立的事物,而是和民族文化是息息相關的:「深入到當地去,和老鄉們一起唱歌,自然的就可以被那種純摯自然的唱腔所打動。」雷佳介紹,去年12月的西安音樂會開始之前,她曾前往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再次聆聽了秦腔、碗碗腔等民間戲曲演唱,向當地藝術家學習。
在當下時代背景下,如何將這些民歌融入時代元素,進行傳承、創新?雷佳認為,「在創新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對民歌的語言、文化、歷史背景做立體深入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創新,不能加入不屬於它的東西,不能去破壞。」她以這次音樂會為例,深入當地、充分了解歌曲文化背景和內涵,再選取室內樂這種大眾非常熟悉的藝術形式去溝通和交流。「民歌是非常有價值的,在還沒有手機和網際網路的年代,人民的心靈都寫進了民歌民謠中,歌聲裡有愛情、有思鄉、有家國情懷,所以民歌也是一部心靈史。而世界各國的作曲家也會從他們的民謠歌曲中提煉出來元素,用於交響化、藝術化的表達。」
擔任本次音樂會指揮的著名指揮家、中國愛樂樂團常任指揮家夏小湯這樣解讀本次音樂會民族音樂和交響樂的「跨界」合作:「音樂無國界,兩種音樂的交融其價值在於兼收並蓄,博採眾長。」談及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他介紹,歐洲的民間音樂各種素材也經常被很多偉大的作曲家採用,放到交響樂裡作為主題或動機。「所以民族的文化既要有「根」,也要繼續傳承和發展。新時代有新生活,新生活要有新文化,但是不能沒有民族的「根」。」趙麟介紹,中國民族音樂的精華是中國人特有的各地域各民族情感表達的方式。「在文化交融越豐富的地方,越要有自己的風格。風格來自於對文化之根的理解,我們首先要尋根。」作為音樂會音樂總監,他介紹,此次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的創作思路,「我們願意用聽到的各種聲音來做這次的作品,我們不排斥任何一種風格和音樂狀態。世界各地文化元素我們都可以拿來用,我們可以用全世界的元素和技法去演繹一首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間歌曲。」
2
盼望助力嶺南原創
雷佳:廣州是福地 盼唱出嶺南特有的精氣神
「廣州是我的福地。2003年金鐘獎第一年落戶廣州,我來廣州參加比賽,獲得了民族唱法金鐘獎金獎第一名。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能有機會回到廣州演出,我心裡其實都有特殊的情結。」雷佳表示,廣州發展速度快,還有花園一般的宜居環境和無法抗拒的美食,「越來越喜歡這裡。」
除音樂會,雷佳還將計劃跟團隊一起到廣東採風,走進嶺南文化中,期待獲得新的靈感,唱出這個地域特有的精氣神。她表示,「客家文化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文化,這裡面所蘊含的寶藏不僅僅只有音樂,還有非常多元的人文價值。」
近年,廣州提出重塑原創音樂之城品牌,雷佳認為,廣州的文化創作氛圍、音樂氛圍非常好、文化發展欣欣向榮:「原創的流行音樂實力曾是全國的引擎,金鐘獎落戶到廣州後古典音樂也蓬勃發展。」雷佳說,每次到廣州演出,都可以感受到廣東培養起來一大批專業樂迷,他們非常有素質和審美要求,觀演時也有很好的氛圍可以支持藝術家的表演。」此次廣州之行,雷佳還將兩次走進星海音樂學院,和年輕學子們進行交流。對此,她表示,未來非常期待能與廣東同行進行多方面的交流與合作。
《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部分曲目
●《洗菜心》湖南花鼓戲絲弦小調
看點:雷佳保留曲目。此次編配在保留原曲風格的基礎上突出配器的特點。採用弦樂五重奏加鋼琴,笙,打擊樂,以傳統的民族和聲為基礎,一方面能夠增強樂曲段落色彩上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能比較好的體現歌唱者的演唱特點。
●《洱源情歌》根據云南洱源白族民歌改編
看點:在樂隊清淡的背景中,以特色樂器巴烏為領奏,輔以女聲小合唱的陪襯,既注意了原民歌根源性的線條之美,也輔以縱向的和聲之美,使意境得到擴展。
●《丟丟銅》閩南民歌
看點:這首閩南民歌在重新配器之後,整體節奏歡快,聽者可在方言的音韻中充分感受到兒歌特有的活潑。
●《三十里舖》陝北民歌
看點:一首膾炙人口的陝北愛情民歌,用信天遊曲調編唱。故事脫胎於陝北地區的真人真事,反映了一段艱苦條件下的純真愛情故事。
●《阿瓦爾古麗》根據新疆民歌改編
看點:在編配上結合了弦樂四重奏、吉他和非洲的金貝鼓,感覺上土新並存,中西結合。
●《思情鬼歌》湖南醴陵民歌
看點:一個潑辣的妹子用俏罵式的詼諧語言表達了對情哥哥的熾熱情感,同時可欣賞到明快動感的音樂節奏。
02-03版採寫:南都記者 張沛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