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藝術節|為民歌撣去灰塵,雷佳在民族民間音樂裡尋根

2020-12-08 澎湃新聞

6個民族、12個地區、9種語言和方言……11月6日在上海國際藝術節「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上,歌唱家雷佳連唱15首歌曲,一把清麗甜美的好嗓,唱出了中國民族民間音樂風格各異的美。

觀眾仿佛被她帶往祖國的東南西北,領略各地迥異的風情:雲南藏族民歌《美人》靈動,山西祁太秧歌《看秧歌》活潑,蒙古族短調《諾恩吉雅》悲涼,東北民歌《搖籃曲》則被做了母親的雷佳唱得靜謐、溫暖、動人心弦……

雷佳身穿改良後的麻質漢服登臺,遊刃有餘的聲音轉換,且歌且舞的肢體動作,讓觀眾驚嘆,「沒想到中國民歌這麼好聽!」

當晚,歌唱家廖昌永還首度以主持人的身份亮相,深入淺出,為觀眾講述了15首民歌的淵源、風格以及背後的故事。

雷佳

讓古老的民歌煥發活力

「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是中國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博士雷佳的第四場畢業音樂會。

中國民間歌曲的寶庫浩如煙海,為了準備這場音樂會,雷佳以鋼琴伴奏的形式,提前錄製了三四百首歌,在導師的指導下,最終遴選出15首。

15首歌來自6個民族、12個地區,需要用到9種語言和方言演唱,十分考驗歌唱家的唱功,更難的是如何準確把握每一首歌的神韻、氣韻、風韻。

「中國民歌特別強調韻味,韻藏在每首歌的語言和背後的文化裡,每首歌的內涵都不一樣,我首先要學會語言,了解它是怎麼產生的,再和編曲商量用什麼方式來表現。」

如果難度可以分等級,雷佳笑說,蒙古族的歌更難學一些,比如音樂會上的蒙古族短調《諾恩吉雅》,「我是南方人,這是北方民歌,我是女高音,而這首歌偏中音,胸腔用的比較多,聲音技術和語言難度都比較高。」

侗族大歌《夏蟬之歌》篇幅最長,雷佳花的時間和精力也最多。原歌是用古侗語唱,一般人理解不了,更教不了,雷佳為此專門請了侗族歌師來口傳心授,「學會可能兩天就行了,但你要唱好,就要歌過百遍。」

作為「新國風音樂」的倡導者和傳播者,雷佳力求呈現民歌的原汁原味,同時,又不能完全照搬原生態,而是融入新的精神、實現新的表達,最終實現新生。

也因此,臺上樂隊是中西結合的室內樂編制,既有西洋的弦樂五重奏,又有民族樂器板胡、笙、竹笛、古箏、琵琶、柳琴,還有吉他、非洲金貝鼓。這些樂器經過作曲家的整合,在演奏中國民歌時,帶給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審美體驗。

「這些曲子以往多是用民樂配器,現在加入了弦樂五重奏和鋼琴,學西洋音樂的人會覺得這是我骨血裡的東西,學民樂的人也會覺得很親切,每個人都可以捕捉到自己熟悉又特別能吸引自己的地方。我的目的是讓這些民歌在當下煥發活力,讓年輕人看了也覺得和自己有關係。」

這些民歌喚起了國人的鄉情鄉愁,同時也跨越國界,吸引了世界音樂人對中國音樂的興趣。

在剛剛結束的2018北京國際音樂節閉幕式上,雷佳和馬友友的絲綢之路樂團也合作了雲南藏族民歌《美人》。絲綢之路樂團的演奏家們來自五湖四海,但都被雷佳的演唱折服了,不僅僅因為她的聲音,更因為音樂背後隱藏的文化,讓他們感受到了特別的吸引力。「他們都直嘆好聽,其實和我們聽莫扎特、貝多芬一樣,好音樂是沒有界限的,是共通的。」雷佳說。

雷佳

從小對民歌情有獨鍾

雷佳從小對音樂有天然直覺,咿呀學語時,她就能和著媽媽喜歡的民歌小調,哼出旋律來。

上小學時,媽媽送了雷佳第一盤磁帶《誰不說俺家鄉好》,以往只聽過湖南花鼓戲和地方小曲的雷佳,第一次聽到了來自陝北、山東的民歌,就像迎面吹來一股新風,「我當時覺得民歌真好聽,從此就喜歡上了民歌。」

出生於湖南益陽,雷佳在城裡長大,但一到寒暑假,她就會毫不猶豫奔到鄉下爺爺奶奶家。她喜歡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面對青山流水也特別願意唱歌,也因此,她對民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和偏愛。

14歲時,湖南藝術學校來到益陽市一中招生,聲音漂亮,膽子又大,雷佳很快就被老師看中了。

那時的她本想考聲樂,但老師力勸她學花鼓戲,因為很多人才是從花鼓戲和湘劇走出來的,如今在歐美現代舞界享有盛名的舞蹈家沈偉,正是出身於湖南藝術學校湘劇系,作為學校的優秀畢業生,雷佳很早就從老師那裡聽過師哥的大名。

雷佳便這樣學了4年花鼓戲,早上六點就要起來練腿功,上午上文化課,下午排劇,晚上還要繼續學花鼓戲的唱功和身段,要苦練到十點。她至今還記得湖南冷到徹骨的冬天,「早上起不來,老師就帶我們去看雜技團怎麼練功的,我們一下就覺得自己很幸福了。」

苦歸苦,如今回過頭來看,雷佳很感謝那段經歷,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戲曲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為她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傳統文化根基。

對聲樂,雷佳一直有執念。4年後,她以專業第一名的成績考進中國音樂學院聲歌系,開始接受系統化的中西方聲樂訓練。

因為對民歌情有獨鍾,早在大學時,雷佳就去田間採風了,遠至東北和雲南。大三時,她報名了「全國歌手唱雲南」大賽,和如雲的雲南歌手們比拼,最終拿下第一名。比賽不僅帶來了好名次,也讓她結交了不少歌手朋友,大家互相切磋歌技,她又學會了不少民歌。

2006年,雷佳採風製作了《蒲公英的天空》,第一次以一個音樂家的身份呈現一張具有完整構思的藝術專輯,被業內專家贊為「最有靈氣的歌手」, 被葛萊美獎評委會委員Joshua Cheek譽為「最中國的聲音」。

接下來兩年,她繼續完善採風足跡,於2008年推出《中華56民族之歌》專輯,被作為「文化國禮」贈送給參加北京奧運會的各國政要和使節。

在長達3年的搜集過程中,雷佳和團隊發現,56個民族裡有不少民族已經沒有語言,音樂元素早已丟失。幾十名歷史學家、語言學家、文字研究者、音樂學家共同發掘,最終找到線索,整理出56個民族的所有音樂元素,創作出《中華56民族之歌》。

雷佳

民歌的傳承和保護十分緊迫

也是從那時開始,雷佳深切體會到了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緊迫性。

「很多民歌都是口傳心授、口口相傳下來的,因為沒有樂譜,這些歌只能傳給家族和歌班的人,老人們去世後,就帶走了。雖然音樂學家和作曲家們做了很多補救工作,但每年仍有大量民歌在失傳。」

雷佳說,民歌的產生和人的生活方式息息相關,它們大多產生於鄉野林間、田間地頭,述說的是在地人最樸素的情感、最古老的智慧,「現在我們都住高樓大廈,和土地沒那麼接近了,和大自然親近的也少了,生活方式在改變,很多文化在消失,包括口頭傳統,其中重要的一塊就是民族民間音樂。」

面對這種消失,雷佳很無奈,而她力所能及的,是儘可能多地去尋根,去民間採風、搜集、整理、保存民歌。

前不久,她才去了雲南寧蒗縣和蘭坪縣,在普米族求學民歌,教她唱歌的老人都八十多歲了。當地交通不便,走起路來人都要打晃,但對雷佳來說,這已然是家常便飯。

「這些都是祖上傳下來的民歌,他教你唱,是在給你講祖上的智慧,是歲月的沉澱,你吸收這些精華是很快樂的,所以哪怕路很爛,我也得去。」

除了搜集和整理,如何把這些民歌傳播給更多人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也是一個難題。

雷佳坦言,民族民間文化要普及和流傳開來,一定要通俗化,成為人們通俗生活的一部分,就一定要用現代人熟悉的語言去表達,在熟悉的語境中去感受它。

也因此在「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音樂會上,她大膽嘗試,讓中西樂器同臺,用更現代的方式編曲,加入主持人幽默又不乏學術性的串場,用沙龍的形式和觀眾面對面交流。

在主創團隊的設想裡,這場音樂會更適合在幾百人的小廳舉行,因為口碑好,音樂會演出的地方越來越多,場子也越做越大,至今已吸引8000名觀眾現場聆聽。

音樂人梁翹柏是「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的觀眾之一。2017年底在北京看了音樂會,做慣流行音樂的他很驚訝,原來民歌可以這樣唱,可以有這樣豐富的色彩,很快,他就邀請雷佳參加了《幻樂之城》首期節目的錄製,節目中出現的《紫竹調》《阿瓦爾古麗》《諾恩吉雅》,均來自「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

2017年在《跨界歌手》裡,雷佳還唱了一把《女兒情》,2018年在《國家寶藏》裡,她又唱了《帛畫魂》,在大熱電視劇《如懿傳》裡,她亦開嗓唱了片頭曲《塵香流年》,在年輕人裡圈了不少粉。

「好音樂是共通的,只要有好音樂,合適的都可以唱。」雷佳不排斥綜藝節目和影視劇,她亦希望拓寬通俗層面的傳播途徑,讓更多人看到民歌的美。

雷佳喜歡把民歌比作蒙著一層灰的古老家具,而她是那個撣灰塵的人之一,「我只是撣掉上面的灰塵,把最精華、最寶貴的部分亮出來,讓它們在當代活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新國風」唱響傳統民歌,著名歌唱家雷佳亮相上海國際藝術節
    東方網記者付文婧11月7日報導:2018年11月6日晚,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迎來了一場重量級演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在上海交響音樂廳獻演一場「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演出中,雷佳用9種語言和方言,演唱來自6個民族、12個地區的15首歌曲,為廣大觀眾呈上「新國風」民族音樂的視聽盛宴。
  • 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在廣州舉行
    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蘇俊傑 攝5月14日晚,主題為「源遠流長·尋根之旅」的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在廣州星海音樂廳舉行。中國知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雷佳,演唱15首來自全國10多個省份和地區、涉及9種不同的方言、囊括6個不同民族的民樂代表作,為廣州民樂迷們奉獻了一場音樂盛宴。音樂會以來自雷佳家鄉湖南的民歌——《洗菜心》拉開帷幕。歡快、靈動的音調一經響起,就瞬間抓住了聽眾的心。這首民歌結束,座無虛席的音樂廳內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和喝彩聲。
  • 情牽山水間 功夫在歌外 歌唱家雷佳唱響民間歌謠
    2月1日,在上交音樂廳新春音樂會上,她在吟唱中國經典歌劇選段之餘,在趙季平作曲的交響組曲《喬家大院》中擔任女高音。此前,她還於去年末在上海舉行了「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蕩漾山水間,遊吟民歌情,最終為那些人數最少的民族出一套歌曲典藏,是她在中國音樂學院師從彭麗媛教授攻讀聲樂博士,受導師啟發立下的志向。「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就是她近年汲取民間能量煥發出來的成果。凡是聽過這場音樂會的人們,無不被她呈現出來的婉轉、鏗鏘、柔情、奔放,百轉千回又餘音繚繞的歌聲,傳遞出的情感、營造出的畫面而久久不能忘懷。
  • 雷佳廖昌永為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演唱主題曲《美麗的家園》
    原標題:雷佳廖昌永為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演唱主題曲《美麗的家園》   4月28日,201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延慶區舉行了開幕儀式。女高音歌唱家、新科「梅花獎」、「文華獎」雙料得主雷佳攜手上海音樂學院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為中外嘉賓演唱新作《美麗的家園》。
  • 傳唱民族經典 堅定文化自信——訪歌唱家雷佳
    雷佳說,以歌劇《白毛女》為例,歌劇這種藝術體裁20世紀初傳到中國,當時延安魯藝的前輩們主動擁抱這種新的藝術形式,而且把它與中國的音樂元素相結合、與當時的社會生活相結合,不僅創作出了一部歌劇經典,也創造了民族歌劇這種帶有中國特色的體裁,這是中國人對世界歌劇藝術的貢獻。這也給後來人諸多啟示,前輩們的自信是來自於他們對民間音樂、尤其是北方音樂的了解。
  • 雷佳今晚在福地廣州用聲音繪畫中國
    ●金鐘獎第一年落戶廣州時,她獲得民族唱法金獎第一名    ●博士畢業系列音樂會第四場,第一次面向市民群體演出    ●攜15首「新國風」到廣州,用時代的「形」傳遞民歌的「韻」    今天晚上,《源遠流長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將在星海音樂廳上演,雷佳將演唱15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語言的民間歌曲。
  • 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10月19日開幕《俄狄浦斯》《茶花女...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9月21日)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於10月19日至11月22日舉行。本屆藝術節將秉承「藝術的盛會,人民大眾的節日」的宗旨,通過約350場活動展現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
  • ...上海,評彈,中國,水墨,蘇劇,劇院,音樂廳,地點,娘親,雷佳,-上海...
    東方網11月4日消息:11月5日至10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行。在這一周的時間裡,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呈現23場演出,4個全新的藝術展以及多項活動。  上海民族樂團將在上海大劇院首演《海上生民樂》「姐妹篇」《共同家園》,以「源遠流長尋根之旅」為主題的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將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辦,「網紅合唱團」——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白馬村遊記》專場音樂會將亮相,中國頂尖的當代藝術博覽會——ART021將推出策展單元DETOUR 「繞行」。
  • 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倒計時
    原標題: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和你相約金秋十月!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開幕倒計時  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將於10月19日至11月22日舉行。一個多月內,約350場活動將吸引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的藝術家、藝術機構與「金牌製作人」積極參與。在夯實文化「碼頭」的同時不斷加強文化「源頭」建設,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助力上海建設亞洲演藝之都。
  • 上海國際藝術節助力「亞洲演藝之都」建設
    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第一次海外駐節,舞蹈家沈偉第一次來中國內地辦畫展……10月19日至11月22日,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吸引了全世界藝術家的目光。「心念念、情悠悠,一路走來風雨同舟;天長長、地久久,敞開容納五洲……」歌唱家雷佳在藝術節舉辦《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民族歌曲音樂會。她表示,「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既是一個高質量的藝術節,又是一個中外對話的平臺。在交流和競爭氛圍中,它既能夠介紹中國的藝術,又能夠把眼光放得更遠、不斷攀登高峰。」
  • 「一帶一路」(哈密)民歌藝術節:奏響塞外民族團結交響樂
    光明網訊 (記者韓業庭)燈火闌珊,伴隨著夏夜清風,聽著悠揚的旋律,為期5天的「一帶一路」(哈密)民歌藝術節7月22日圓滿落幕,來自全國和全疆的優秀藝術家,用歌喉和旋律為觀眾展現了民歌藝術的魅力。
  • 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精彩紛呈
    上海國際藝術節「香港文化周」精彩紛呈   滬港聯手端出文化大餐  修文編曲的《將軍令》、趙季平作曲的民族管弦樂《古槐尋根》、著名作曲家朱踐耳的首部大型中樂作品《悲調》……近日,一場以經典名家及跨越傳統為題的音樂盛宴,在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的執棒下,為滬上觀眾帶來了現代民族管弦樂團的獨特風採。
  • 雷佳《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音樂會將「唱響」廣州
    雷佳坦言,從2003年金鐘獎首次落戶廣州,她就到廣州參加比賽,並獲得了金鐘獎聲樂比賽金獎第一名。隨後,2010年,雷佳再次攜歌劇《木蘭詩篇》助威亞運。2015年民族歌劇《白毛女》巡演來到廣州,被譽為「第四代白毛女」的她已是廣州的老朋友了。「十多年過去了,每次能有機會回到廣州演出,我心裡其實都有特殊的情結。很高興能再次回到廣州與大家分享我近年來的藝術探索和成長,希望與廣州各界的朋友們多多交流。」
  • 韋志鵬觀看2013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原標題:韋志鵬觀看2013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   九月的上林,秋高氣爽;美麗的壯鄉,歌舞歡騰.9月5日上午,2013年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綠城歌臺」上林歌臺在上林縣人民大會堂精彩上演,來自蘇格蘭和泰國藝術家們和我縣本土演員同臺獻藝,用歌舞共同演繹了國際民歌藝術節的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表達了各國人民和平友愛的共同心願。
  •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二十載唱出文化自信
    9月12日、13日,在第15屆中國-東協博覽會、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召開期間,第20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18」晚會傾情唱響。  這場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精心創排的晚會,是南寧民歌節第20次與觀眾見面。南寧民歌節走過的20年曆程,正是南寧市由一座南國邊城走向國際化都市,越來越為「世界知道」的縮影。
  • 歌劇《白毛女》主演雷佳,邀你共賞盛放「梅花」!
    雷佳,畢業於中國音樂學院,獲藝術學博士學位,並受聘於中國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擔任碩士生導師。她曾在一年內囊括中國音樂金鐘獎、CCTV青歌賽等多項頂級聲樂賽事的第一名,引起樂壇矚目,從此登上歌劇舞臺,現已成為「挑大梁者」(《人民日報》):作為「二代木蘭」,在國內外演出原創歌劇《木蘭》近百場;復排民族歌劇《白毛女》,並拍攝中國第一部3D歌劇電影《白毛女》,被譽為「第四代白毛女」;創造出演了國家大劇院首部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中的主角「水紅蓮」;主演小劇場歌劇《再別康橋》、陝北秧歌劇《米脂婆姨綏德漢
  • 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開唱 凸顯「國際範中國風廣西味」
    圖為「大地飛歌·2018」晚會現場。 俞靖 攝中新網南寧9月12日電(記者 黃豔梅)第20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大地飛歌·2018」晚會12日晚在廣西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唱響。晚會通過唯美畫面展示民族文化,凸顯國際範、中國風、廣西味。
  • 以民歌擁抱世界 2004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綜述
    作者:趙娟 編輯:喻媛媛 新桂網-廣西日報記者 趙娟11月2日至7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如期舉行
  • .| 跟隨歌唱家雷佳走進歌劇《運河謠》,帶你看懂中國民族歌劇
    它的題材多取材於兼具民族特色和中國氣韻的本土故事,音樂大量採用我國民間曲調和傳統音樂進行創作,以獨特的方式將民族文化特色展示出來。故事以京杭大運河為背景,通過劇中人物跌宕起伏的命運際遇,謳歌人間大愛。作品音樂形式豐富、以民族唱法為載體,從戲曲、民歌等中國文化精華中汲取營養,呈現出民族歌劇特有的藝術魅力。本期藝術微課堂我們邀請到著名歌唱家、歌劇表演藝術家雷佳老師,以歌劇《運河謠》為例,帶領大家揭開中國民族歌劇的面紗,不僅可以了解到什麼是中國民族歌劇、中國民族歌劇有哪些藝術特色,還能賞析到很多朗朗上口的精彩唱段。
  • 2015南寧國際民歌節16年經典歌曲音樂掀「懷舊民族風」熱浪
    2015南寧國際民歌節16年經典歌曲音樂掀「懷舊民族風」熱浪 2015-09-12 23:35:33   中新網南寧9月12日電(鍾建珊 胡雁)12日晚,「向民歌致敬·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16年經典歌曲音樂會」在廣西南寧體育中心隆重啟幕,齊秦、弦子、斯琴格日樂等眾多中國樂壇巨星雲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