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美國政府對中國學生態度愈發「政治化」

2020-12-18 國際在線

英國廣播公司日前發表文章指出,受新冠疫情在美國大面積傳播以及中美之間的緊張局勢影響,居住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受到了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他們開始重新調整對美國和中國的看法。

前往美國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圖片來源:BBC)

目前,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已經超過36萬。英國廣播公司採訪了一名叫帖世崢(音)的中國留學生,她曾經懷抱「美國夢」從中國前往美國,但如今她在美國卻感到了敵意。「作為一名生活在美國的中國人,我現在感到非常恐懼。」

8年前,13歲的帖世崢從中國搬到了美國俄亥俄州的郊區。今年21歲的她就讀於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即將成為大四的學生。她認為,現在的美國「反華又混亂」。

在過去的幾個月內,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接連經歷了全球新冠疫情暴發以及中美關係緊張這兩大事件,這重塑了他們對中美兩個大國的觀感。

對中國學生態度愈發「政治化」

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到美國留學的中國留學生,大多希望自己在海外留學的經歷能夠讓他們的職業生涯更有競爭力。

疫情期間中國留學生無法離開美國(圖片來源:路透社)

然而美國對待中國留學生的態度並不友好。川普政府近期取消了3000多個留學生的籤證。一些美國參議員甚至提出,美國應該全面禁止中國學生在美學習數學和科學等理工科知識。

這樣激烈的言辭令很多中國學生擔心自己可能成為美國政府的政治目標。

學習環境科學的帖世崢表示,鑑於美國政府對中國學生和研究學者的審查愈發嚴格,她對未來感到悲觀。「我曾經計劃在美國一直讀完博士,但現在,我打算一讀完碩士就回國。」

美國大學校園(圖片來源:BBC)

美國雪城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馬穎毅認為,由於美國政府發出的「非常不友好的政治信號」,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被史無前例地政治化和邊緣化了」。

美種族歧視使中國留學生更加熱愛祖國

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從一開始對祖國疫情的擔憂到親身經歷美國疫情大暴發」,這樣的經歷也令他們對兩國的不同情況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並不能理解美國人不願戴口罩的這種文化差異,對川普使用「中國病毒」這樣的說法感到厭惡和不安,甚至有些中國留學生親身經歷了針對亞裔的種族騷擾。

馬穎毅認為,新冠疫情中的針對亞裔種族歧視讓一些留學生的「美國夢泡沫破滅了」。

舊金山州立大學建立的在新冠疫情期間針對美國亞裔居民的歧視行為資料庫顯示,加利福尼亞州和紐約州是亞裔種族歧視最嚴重的州。「到目前為止,言語騷擾是最常見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人身攻擊、在工作場所遭受歧視、被禁止進入商店等營業場所和針對亞裔店鋪的故意破壞行為也非常普遍。」

史丹福大學傳播學助理教授詹妮弗·潘發布的一篇論文稱,美國的反華種族歧視令中國留學生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帖世崢表示,出國之後,她更愛國了。今年6月,帖世崢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校報上撰文批評美國的「反華」政策,她寫道:「我曾經認為美國人人平等寬容,我現在絕對不再這麼想了。」

相關焦點

  • 美國政府為何極力把疫情政治化?與民粹主義傳統密不可分
    在西方國家,對諸如疫情大流行這樣的突發事件,政府的應對表現如何,總是會影響政治家的選情乃至最終選票,因此,這類事件從本質上就不可能迴避被政治化的命運。但是,美國的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無視科學家和醫生們的一再警告,罔顧已經普遍發生的嚴峻事實,以一切為了戰爭(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為由,封鎖和壓制關於疫情的真實信息,故意淡化疫情的嚴重程度,沒有做出有助於阻擋疾病傳播的必要應對,最終造成美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生命和健康的極大損失。
  • 英媒:達爾文港租給中國是如何引發地緣政治爭執?
    英媒:達爾文港租給中國是如何引發地緣政治爭執?、  英國《衛報》12月17日文章,原題:將達爾文港租給中國人是如何引發一場地緣政治爭執的?位於澳大利亞「最北端」的達爾文港在去年因澳政府同中國企業就租借該港口的經營權達成協議而引發地緣政治爭執。  在北領地政府看來,他們曾連續14次請求聯邦政府為升級該港口設施撥款未果。中國企業的投資對他們來說是一項好生意:5.06億澳元的租金超過預期,還帶來至關重要的經貿機遇。但有防衛專家突然跳出來質疑該交易是否將嚴重影響安全。
  • 英國有人接種輝瑞疫苗後過敏,英媒反倒擔心起中國疫苗的「質量安全...
    英媒偷換概念,將12月5日中國報導中提到的「5個疫苗正在按程序按標準開展Ⅲ期臨床試驗」包裝成中國製造的新冠疫苗(尤其是海外疫苗)都還沒有完成III期臨床試驗,污衊稱「中國疫苗產品沒有走完國際公認的全部研發流程」。但縱覽全文,英媒沒有提供任何有力的證據。
  • 英媒稱英國學生史無前例使用中國數學教材:一字一句翻譯
    「九九乘法表」走進英國小學課堂 參考消息網22日援引英媒消息,在哈潑-柯林斯出版公司與上海一家出版社達成了對教材進行翻譯以供英國學校使用的「歷史性」協議之後,英國的學生也許很快就能使用中國教科書學習數學了。
  • 英媒稱美國在亞洲「合縱連橫」:遏制中國恐難如願
    參考消息網10月27日報導 英媒稱,在菲律賓召開的東協國家防長會議上,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將呼籲東協國家團結一致對付中國。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0月23日報導,馬蒂斯還說美國致力於支持東協,不過他沒有明指中國。
  • 批判傳播學 · 理論 李彬:從去政治化到再政治化
    即便是今日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在其轉變過程中,政府都曾扮演積極的介入角色,不但以關稅保護其工業,也保護其新興科技。美國第一條電報纜線就是聯邦政府在1842年出資興建的。」 [11]理解波蘭尼理論的核心概念是「嵌入」。
  • ...將刪除四家中國公司 中國外交部:敦促美政府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原標題:納斯達克指數將刪除四家中國公司 中國外交部:敦促美政府停止將經貿問題政治化  據報導,納斯達克(Nasdaq)應美國政府11月發布的美國投資者不得交易部分中國企業股票的指令
  • 英媒:空氣汙染導致全球人均減壽兩年
    英媒:空氣汙染導致全球人均減壽兩年  參考消息網11月22日報導英媒稱,分析表明,空氣汙染導致全球人均壽命減少近兩歲,因而成為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單一威脅。  據英國《衛報》網站11月20日報導,這項研究觀察了交通工具和工業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顆粒物汙染。
  • 英媒:中國外交官發聲更主動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英媒:中國外交官發聲更主動英國廣播公司5月13日文章,原題:中國說話強硬的外交官生力軍 過去,中國的治國之道謹慎而神秘。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在《大外交》一書中寫道:「北京的外交十分微妙和隱約,很多時候令華盛頓摸不著頭腦。」
  • 美媒:中國許多年輕人崇尚美國文化但警惕美國政府
    我們真的很喜歡美國的文化,但我們也希望自己的政府不對外示弱。」像小趙這樣的中國年輕人讓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們進退兩難,他們希望用美國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打頭陣使中國的輿論即便不同情美國也更樂於接受美國。報導稱,從某些方面來講,美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
  • 五眼國家果然蛇鼠一窩,中國嚴正譴責澳軍暴行,美國你心虛什麼?
    據報導,當地時間11月30日,美媒彭博社不顧事實,發文妄稱,中國對澳軍的行為沒有做出正確地表態,卻把中國畫家烏合麒麟的畫作展示給西方國家看,這是中國對西方國家「示威」的 「又一佐證」。美國腦洞可真夠大文中表示,中國在對澳大利亞煤炭、銅和大麥等產品實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的基礎上,又對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徵收高達212%的反傾銷稅,導致中澳關係愈發緊張。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社交平臺上發布烏合麒麟的繪畫作品,這讓中澳關係進一步「雪上加霜」。
  • 英媒:川普貿易「大棒」砸向中國 恐誤傷美國大豆農場主
    參考消息網3月24日報導英媒稱,川普當地時間22日籤署關稅方案,要求對北京方面在《中國製造2025》中確定的關鍵戰略領域的中國產品徵收關稅,涉及的中國商品規模將高達600億美元。報導分析稱,川普採取行動的背景是,華盛頓許多人對中國試圖通過收購美國企業和投資美國科技初創企業來獲取美國技術的做法越來越感到擔憂。川普還指示美國財政部在60天內明確如何建立一個機制,幫助限制中國在美國關鍵領域的投資。該機制將與外國在美投資委員會(Cfius)協同合作,後者本就負責審查外來投資對國家安全的影響。
  • 繼2月限制我國記者駐美人數之後,美國又盯上了4家中媒
    果然如外界預料的那樣,在大選年美國對我國的打壓也是愈發激烈。疫情甩鍋不說,美國商務部公布被其列入「實體清單」的我33企業限制措施從明日開始執行、美運輸部宣布16日起或將禁止我四大航空客機飛往美國之外,路透社今日透露,美國還準備對我國媒體加大打擊力度,將包括央視和中新社在內的另外4家媒體列為「外交使團」,同樣要求他們向美國國務院登記在美人員和財產。實際上,這已經是美國政府對我國媒體進行的第二波打壓了。
  • 中國做出正義表態後,英、美、澳、法都坐不住了,俄羅斯態度鮮明
    11月30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針對澳大利亞軍方對阿富汗平民和兒童實施暴行的行為進行譴責,並在推特上配上一張譴責澳大利亞軍方醜陋行為的插圖。在中國做出正義表態後, 英、美、澳、法等國就此紛紛發表看法,俄羅斯態度鮮明。
  • ...臺灣 美國航空公司 美國政府 最後期限 金融時報-中國新聞-東方網
    各國航空公司紛紛「改名」,綠媒「哀嚎」一片  兩個多月來,對於各大航空公司的「改名」進度,臺媒可謂「看在眼,急在心」:  接到通知後,將「臺灣」改標「中國臺灣」的外國航空公司正越來越多,例如英、法、德等國航空公司第一時間就採取了行動,而此前一度「不為所動」的印度航空公司,也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了調整……  而其中印航頗具戲劇性的態度轉折,更是令臺媒落差不小
  • 英媒:中國「大糧倉」變「生豬站」
    摘要:這種趨勢與中國政府的未來目標相契合——把東北糧倉變為肉類和乳製品生產中心,以促進對該地區主要農作物的需求,重新振興中國的部分貧窮地區,並治理東北以南人口稠密地區的農田汙染。業內供應商和知情人士表示,包括中國最大養豬企業在內的眾多企業正在該地區新建養豬場,令中國每年已達一萬億美元的豬肉市場進一步擴大。  研究人員預計,東北地區養豬場每年的出欄量將達到近1.2億頭,幾乎相當於黑吉遼、內蒙古四地2016年總出欄量的兩倍。業內人士說,未來幾年,近20%的中國生豬將被轉移至「新領地」,這與美國每年的屠宰總量相差無幾。
  • 加拿大吵著要中方放人 英美歐幫腔
    兩名加拿大公民被中方依法拘留,多日來加方對此事一直採取謹慎態度,未作出強硬表態,也曾主動提出不應將「華為CFO孟晚舟被扣」和「加公民被拘」兩件事聯繫起來。但在當地時間21日,加拿大的態度出現180度大轉變,首次發聲正式要求中國釋放兩名被拘加公民。與此同時,美國、英國、歐盟也紛紛發表聲明幫腔加拿大。
  • 美國有多不得人心?英媒猛烈抨擊:醜陋、虛偽、殘忍、自私自利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英國多次甘當美國馬前卒,對中國抗疫成果多有詆毀,不僅如此,還在華為問題上態度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轉彎,再度拒絕華為5G入英。然而,讓川普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甘當馬前卒的國家,其媒體近日卻對美國政府猛烈抨擊,認為川普醜陋、虛偽、殘忍、自私自利,美國有多不得人心?
  • 英媒:中國經濟帶動亞洲後疫情復甦
    路透社12月1日文章,原題為「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亞洲企業從新冠肺炎災難中繼續復甦」。周二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得益於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亞洲企業在11月份繼續穩步復甦,這為亞洲擺脫新冠危機的拖累帶來希望。不過,分析人士表示,全球新冠疫情再度抬頭,令前景高度不確定,令各國政府和央行承受維持或加大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壓力。
  • 英媒:英新建核電站都是外國造 不該獨懼中國公司
    參考消息網8月27日報導 英媒稱,在威爾斯偏遠的西北角,一些農場乃至其所在的山坡將很快被Horizon公司(日本人所有)夷平,修建一座核電站。不僅在這裡,英國還計劃在全國各地修建一系列核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