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酒大師的生命價值與意義世界
---我看吳燕妮女士對話季克良先生的系列文章
衛東海
浮躁和奢望是個體修身齊家的障礙。一個人,無論從事何種職業、立下何種人生追求,如能從形下生存狀態走向心境物語的意義世界,達到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精神地步,此為世俗之超越的高妙也!一般人達不到。我敬重燕妮女士的原因,在於她身處旋轉多姿、身心疲倦的物慾世界中,決然以道德宗教化的意志自律保持內心的清純高雅。
燕妮所寫文章甚多,我看過不少,曾經瀏覽了她2018年結集出版的《點亮智慧的心燈》之《燕妮悟道》《燕妮詩選》《燕妮文集》三種,可謂題材涉獵廣泛,敘事風格多樣。
特別是細細品讀了今年以來她撰寫的茅臺釀酒大師季克良先生的30餘篇訪談性、對話性系列文章後,確有點「沉醉」---「醉」在酒裡,「醉」在文章的表達裡。這麼多的篇幅對話一個人,能夠看得出,每一篇都在極力表現出思想的洗鍊,寫作風格亦深沉耐思。作為一名當代頗有粉絲量的思想者,完全可以憑藉其豐厚的生活閱歷和跨學科知識儲備的功力去寫宋朝宮廷的笙簫舞樂,清朝格格和貝勒的聞趣,民國名媛市井的長袖短衫,用大紅大紫招搖吸粉;完全可以寫商場的警示和駭然,用大寫意的筆觸迎合那些即使是曇花一現的譁寵;也可以寫轉型在沉浮跌宕中的感慨唏噓,渲染失範的社會生態引發出「曲折跌宕」的「陷井法則」。
然而,吳燕妮女士沒有,而且確實沒有。
燕妮女士靜靜地用細膩和委婉的生活倫理視角,掃視著普通生活場景中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每一個形象,每一次對白,每一段思索,都在極力表現脊背弓成不朽的蒼穹,把倔強的思考溶化月亮和星星的個體命運。《當下的力量》中,把季先生的思維進行近距離放大,又在思想深處的發幽中,用歷史的方法進行遠距離的縮小。
《幸福的真諦》中,讓讀者處處感覺到人生的鍛壓和思想的鍛壓雙重鍛壓。若無人生的體悟,便無思想的光華;若無思想的光華,便無思想的飛躍。《以酒明道》《生命的支點》《堅守匠心》,從詞的字縫裡感覺季先生趟過的歲月的痕跡。也正於此,季克良在燕妮筆下,仿佛和你傾敘、和你對白。仁者愛山因其巍然映現人是宇宙的主體,又因山隱萬物,不據為己有;季先生愛酒,在於酒之水象徵天地無仁無情無悲無善,只有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的也將過去,將來成為現在也會過去,只是人在天地應當做一個怎樣的過客,僅此而已。穿越時空是玄之又玄的哲學術語。只有那些生活磨礪之強者才能增加潛意識的力量、反思的力度。《工匠精神的「道法術」》《釀酒大師的頂尖思維》太富於象徵意義了,釀酒本是生活的自然屬性,是工作倫理的正常軌跡,卻在燕妮筆下變成著力表現釀酒大師季克良生命態度的社會屬性和人生態度。文章思路開闊,幾乎看似信手拈來,其實在她心裡已錘鍊懷胎了數日、數月,因此也就有了大手筆哲思。《用茅臺工藝傳承道家文化》《劫後重生》 寫得如此富有激情和哲思。人借道,鴻志浩浩,人生信念以大道作了載體,人之魂以「入世」的精神註解「出世」。借悟而寬襟懷,柔剛相濟,曲而不彎,遇強則抗,與其是道的本然狀態,不如說是燕妮的生命鏡像的擬物化。這些系列文章表現季克良先生人生的軌跡,似乎剛剛發生,把過去時轉換成現在時,唯有用心的語言才能把我們與歷史縮短。人生是歷史的一小段插曲,悟透了這個機理,我們就可以用慎獨的心理與在遠去的時空、在同一層面上對話了。通常的敘事方法上,人們習慣於情感式的白描,感情式的遠距離掃描,這樣可能會導致文化的變異:主客分離不是主客同構。燕妮憑得是知識工具和理性工具,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把季先生那些沉澱的智慧復活,然後進行提純,不是運用今天的視角看過去,而是運用歷史的視角看過去。把神壇上的「酒神」和現實的「季克良」有機地和諧起來,這就是歷史寫生。作家應當具有哲學家的深邃和思辨,這就是人、價值、生命、靈魂和人的意義世界連在一起的生命交響。當這種人文精神到來時,季克良成了力與美的化身,顯現在報導的情節展開時,顯現在讀者的情緒感受中裡。文章是一個太陽,它照射作者的心靈。文章的意境是作者體現領悟力而產生的一種折射。學問便是人生,只不過是人生的又一種形式。燕妮與季克良先生的對話抓住變中之不變,以不變應萬變,也就進入境界內在之規律。文章如做人,萬物人生本是同一東西。這些系列文章中,我依稀看到茅臺酒廠的車間中,有一個踟躇獨行的酒神,這個人就是季克良。
網際網路時代的文壇騷動浮躁,燕妮女士不為功名所動,不為賈利所折,專注於自己的獨一份追求、獨一份清靜,除了文章華彩灼灼外,應當還有為業向善、富貴不俗的人格力量魅力吧。燕妮在把季克良釀酒經歷形成切片報告,既是心靈深處對生命境界的肯定,又是對商界林林總總、譁眾取寵的否定。在奔波的宦海或商海的勞頓中,讀一讀燕妮微信裡的文章,其現世的啟迪就足以震坍焦慮的心。
——2020.10.30
作者簡介:京南布衣,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哲學博士。主任記者,古玩高級鑑定評估師。現為大興區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長,大興區歷史文化顧問。研究方向為民俗學。中國人民大學光華獎學金獲得者,北京市第十九屆「北京新聞獎」獲得者。《中國社會科學》發表《於發幽探微處著文章》(與導師張立文先生合作);《苦與樂》《中國法家》1996年出版。在新華網、人民網等核心宣傳陣地發表民俗學、社會學田野調查等文章多篇。《鳳河岸上長子營》文化史學成果,由燕山出版社出版;民俗學《滄桑鳳河的故園家山》一書即將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