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的《天淨沙·秋》寫得很悽美,意境可以媲美馬致遠的名作!

2020-12-07 塵世曉書僮

唐詩和宋詞之後的元曲也是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而且這一時期的文人無論是表現手法,還是對於文學的理解都更為通俗化,這樣使得作品無比的簡練,但是同樣很令人感動,往往可能只是那麼幾句,便是會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元曲名家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沙》,寫得很是悽美,把一位落魄之人在夕陽西下時的情形描繪的淋漓盡致,使得我在讀了之後,立馬能夠感受到作者骨子裡的悲痛之苦,還有對於人生的無奈。

那麼除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沙》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經典的作品,譬如白樸的《天淨沙.秋》同樣也是膾炙人口,寫得一樣很悽美。兩首作品在表達上是一脈相承,而對於情感的把握也是恰到好處,儘管後一首沒有前一首出名,但是同樣是難得的佳作,充滿了無限的憂愁,所以這樣的作品也是不容忽略。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宋詞對於元曲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些學者普遍認為元曲是在宋詞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一種文學類型,而對於元曲影響最深的作品,那就是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如果我們細細品讀元曲就會發現,裡面的確有宋詞的身影。但是元曲又更為通俗化,用詞也是很講究,一些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寫得卻是極為傷感,也就是說對於情感的投入,元曲顯然要更為深刻。

白樸也是元曲大家,原名恆,字仁甫,後改名樸,字太素,當時著名的元曲家和文學家,他的一些作品也是深受宋詞的影響。那這首經典的《天淨沙.秋》所描寫得正是當時所見所聞,以及所思所想,通篇情感細膩。而在寫作手法上,也是別具一格,由景入情,層層遞進,從而營造出了一種悽美的意境,讀來也是令人拍案叫絕。

我們從這種悽美的作品中,讀到最多的還是作者內心最悲痛的一面,一個原本有著遠大理想,非常有才華的青年,可是一輩子鬱郁不得志,始終是沒有用武之地,這也使得作者在回想過往的歲月時,所表現出來的悲痛之苦,那也是可想而知,這也就是為什麼這樣的作品,它最是能夠打動我們,畢竟我們在現實的生活中也是會遇到同樣的遭遇。

那麼這首《天淨沙.秋》也是比較好理解,它大致的意思是,太陽漸漸西沉了,已經是快要落到山的後頭了,天邊的晚霞也是逐漸開始消散,只是還殘留了幾分暗淡的色彩,這也使得那遠處的村莊顯得很孤獨。輕煙淡淡地飄向空中,只有幾隻烏鴉棲息在樹枝上,天空中還有一隻大雁從天而降,划過天際。遠處的青山和綠水,還有白草和紅葉交相輝映,這正是秋天的景色,而這種景象也是讓人看了傷感不已。

白樸的作品其實並不是很多,但是他在這首經典的《天淨沙.秋》中,不僅描寫了秋色美景,同時也是通過這種景色的描寫,以此來表達內心的憂愁之感。正是由於在秋日的黃昏下,作者面對於秋天的美景,更多的還是感受到了無奈,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間只有那麼短短的幾十年,當真是轉瞬即逝,這怎麼能不讓人悲傷?所以作者把這樣的一種情感,還有對於現實的無奈,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從而也就使得這首詞處處充滿了憂愁,讀來也是讓人肝腸寸斷。

相關焦點

  • 「元曲四大家」白樸和馬致遠,都用《天淨沙》牌寫秋天,都很經典
    今天比較約定俗成的提法是「關、白、馬、鄭」,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可見白樸的排位很靠前,簡直是力壓「秋思之祖」馬致遠!估計當年馬致遠也不一定服氣吧,居然和白樸有過一次正面交鋒。當然這次所謂交鋒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商量好的。但事實是,他們確實各自用《天淨沙》這個曲牌去寫了秋天,都寫得極好。今天如果要去對他們進行比較的話,這兩首詞或許是最好的切入點吧。
  • 馬致遠、白樸兩首同是寫秋的《天淨沙》
    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非常有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稱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推崇備至,認為 「純是天籟」,為元代小令之最佳。白樸也有一首《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青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生年早於馬致遠,二人所作《天淨沙》,今天已經不知孰先孰後,或許馬致遠借鑑了白樸。但二者卻有很大的藝術差距。1.白作純寫山水風景,沒有出現人物;而馬作則將山水風景與人物形象融為一體。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白樸創作的《天淨沙·秋》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畫面感極強。完全拋棄了普通曲子「俚俗」用詞,呈現出了宋詞的含蓄婉麗的風格。
  •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是什麼顏色?蘇軾寫秋有著一年中最美好的風景,是「橙黃橘綠」時,劉禹錫寫秋色是「數樹深紅出淺黃」,王維筆下,秋天的色彩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杜牧筆下,最美秋色在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到人間,就如同打倒了一個調色盤,紅、黃、綠、白,秋天裡最常見、最亮麗的色彩大概也就是這些了。
  • 同樣是寫秋,但我更喜歡白樸的《天淨沙·秋》
    這首小令就是白樸的《天淨沙·秋》。白樸卻能根據自己對秋的解讀,在作品中,層次分明的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雖然,在開始時,有些許的蕭瑟之意,然而後來以繽紛的色彩作結,終究是賞心悅目、韻味無窮。這首小令不僅不俗,還很是典雅。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直率。白樸的這支小令卻有詞的意境。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太經典了,白樸《天淨沙·冬》還是差了點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可謂悲秋的名作,被譽為「秋思之祖」。由於這首小令的影響力太大,以至於一看到「天淨沙」的詞牌名就只會想起《天淨沙·秋思》,任何其他的作品都得排在後面。包括白樸的這首《天淨沙·冬》。
  • 白樸最著名的4首《天淨沙》,其中一首被譽為可媲美馬致遠的秋思
    」馬致遠的這首散曲,的確非常傳神,開頭三句沒有一個動詞,只羅列了九種事物,但是組合在一起,卻能用簡單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無比蕭瑟蒼涼且唯美絕倫的意境,將彷徨無依的遊子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 白樸描繪四季的元曲任意一首都可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那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以其色彩鮮明、感染力強,廣為人們熟知,也成為元散曲中的絕唱,殊不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亦有《天淨沙·春、夏、秋、冬》四首小令,同樣清麗雋永,比起馬致遠的《秋思》也毫不遜色。馬致遠的《秋思》寥寥幾筆,便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蒼茫蕭瑟的秋郊夕照圖,其中有情有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被譽為「秋思之祖」。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白樸最經典一首元曲,10字5種色彩,可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但你所不知的是,和馬致遠同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同樣有一首經典的天淨沙,題目比秋思少了一個思字,讀作《天淨沙·秋》。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白樸肯定是看馬致遠寫的《天淨沙·秋思》火了,所以就「抄襲」了一篇《天淨沙·秋》。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只能說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 為何馬致遠與白樸天淨沙一愁苦一清麗 學會這個秘密您也可以做到
    前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寫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的作品被稱為「秋思之祖。」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被共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也有一首《天淨沙· 秋》,同是寫秋,卻被認為清麗可愛。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感覺呢?我們先看看這兩首作品,然後再尋找一下其中的秘密。
  • 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從白樸、馬致遠《天淨沙》的化出
    生於白樸、馬致遠之後的鄭光祖,有一首《蟾宮曲·夢中作》,分別師承了白樸、馬致遠的《天淨沙》。三行兩行,寫長空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邊,近曲渦魚網綸釣槎。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
  • 一首天淨沙同寫秋思,馬致遠是斷腸遊子的心聲,白樸還寄託著希望
    在元代,以【天淨沙】寫景,似乎已成為一時風氣。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影響最大,千百年來傳唱不休,可謂家喻戶曉。與馬致遠同時期的白樸也創作了一篇《天淨沙•秋》,相比較來說,白樸的這首同題之作影響力雖不及馬致遠的,抒發情思與馬致遠也迥異。但是也別有一番韻致,同樣不失為一篇「詠秋」的佳作呀。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元曲作家們也不例外,都有與秋同悲之心。同屬於「元曲四大家」的馬致遠和白樸,他們不僅創作了著名的雜劇,如《漢宮秋》、《牆頭馬上》等,也留下了許多散曲(小令)佳作。比如,兩人曾不約而同地以「天淨沙」的曲牌寫下了悲秋之作,馬致遠的為《天淨沙·秋思》,白樸的為《天淨沙·秋》。
  •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但今天宋詞君與大家分享的不是雜劇,而是他的散曲小令《天淨沙·秋》,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其實在當時《天淨沙》這一題材早就流傳開來,關於兩者的比較早前表過,後文詳說。《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如今進入不惑之年,再看這首元曲,倒也是「而今識盡愁滋味,卻道天涼好個秋」。蒼老的古樹上纏繞著枯敗的藤蔓,昏暗的光線下一隻孤獨的烏鴉飛到樹上。流水依然從小橋下靜靜淌過,一戶戶人家卻無一家是我的歸宿。
  • 有哪些類似《天淨沙·秋思》的唯美小令?
    《天淨沙·秋思》是元代詞曲作家馬致遠的一首名作,可以說是元曲中傳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了。我們可以看到,這首《天淨沙·秋思》以最簡單的語言,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無比蕭瑟和悽美的意境圖畫,將那種彷徨無依的遊子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非常容易激起讀者的共鳴。除了意境唯美之外,這首散曲最大的一個特點,便是採用了白描和列錦的手法。
  • 白樸這首小令不輸秋思之祖馬致遠,讀懂其一筆寫兩面的精彩後,服
    而「秋思」之祖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自然是佔得一席,而其中作為與馬致遠同代的白樸,也是以一首《天淨沙·秋》所不逞多讓。雖然白樸的《天淨沙·秋》,其無論是在寫法亦還是在所構成的意境上,貌似與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頗具相同之處。
  • 同為元曲四大家,白樸這首《天淨沙》,不輸「小橋流水人家」
    當然,也有「我言秋日勝春朝」這般昂揚向上的詠秋詩。但最多的,還是涼風暮雨斷雁西風中的惆悵。其實,寫秋的好句好意境,除了詩詞之外,元曲也有不少佳篇,比如我們所熟知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曲」是一個範疇比較大的文學體裁,它又分元雜劇和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