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是寫秋,但我更喜歡白樸的《天淨沙·秋》
這首小令就是白樸的《天淨沙·秋》。白樸卻能根據自己對秋的解讀,在作品中,層次分明的描寫了秋天的自然景象,雖然,在開始時,有些許的蕭瑟之意,然而後來以繽紛的色彩作結,終究是賞心悅目、韻味無窮。這首小令不僅不俗,還很是典雅。詞、曲有雅、俗之別,一般來說,詞尚嫵媚、含蓄,而曲貴直率。白樸的這支小令卻有詞的意境。
-
白樸的《天淨沙·秋》寫得很悽美,意境可以媲美馬致遠的名作!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元曲名家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沙》,寫得很是悽美,把一位落魄之人在夕陽西下時的情形描繪的淋漓盡致,使得我在讀了之後,立馬能夠感受到作者骨子裡的悲痛之苦,還有對於人生的無奈。那麼除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沙》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經典的作品,譬如白樸的《天淨沙.秋》同樣也是膾炙人口,寫得一樣很悽美。
-
「元曲四大家」白樸和馬致遠,都用《天淨沙》牌寫秋天,都很經典
今天比較約定俗成的提法是「關、白、馬、鄭」,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可見白樸的排位很靠前,簡直是力壓「秋思之祖」馬致遠!估計當年馬致遠也不一定服氣吧,居然和白樸有過一次正面交鋒。當然這次所謂交鋒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商量好的。但事實是,他們確實各自用《天淨沙》這個曲牌去寫了秋天,都寫得極好。今天如果要去對他們進行比較的話,這兩首詞或許是最好的切入點吧。
-
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秋是什麼顏色?蘇軾寫秋有著一年中最美好的風景,是「橙黃橘綠」時,劉禹錫寫秋色是「數樹深紅出淺黃」,王維筆下,秋天的色彩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杜牧筆下,最美秋色在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秋到人間,就如同打倒了一個調色盤,紅、黃、綠、白,秋天裡最常見、最亮麗的色彩大概也就是這些了。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白樸創作的《天淨沙·秋》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畫面感極強。完全拋棄了普通曲子「俚俗」用詞,呈現出了宋詞的含蓄婉麗的風格。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馬致遠與白樸的這兩首詠秋小令,標題只有一字之差,卻是同中有異,一樣秋景,兩種情懷,詠誦的秋思之美,感傷之情,都是頗有特色的詠秋佳品。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而白樸的《天淨沙·秋》也同樣獲得「情詞俊逸,不同凡響」的讚譽,頗有宋詞意境。
-
為何馬致遠與白樸天淨沙一愁苦一清麗 學會這個秘密您也可以做到
前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寫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的作品被稱為「秋思之祖。」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被共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也有一首《天淨沙· 秋》,同是寫秋,卻被認為清麗可愛。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感覺呢?我們先看看這兩首作品,然後再尋找一下其中的秘密。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太經典了,白樸《天淨沙·冬》還是差了點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可謂悲秋的名作,被譽為「秋思之祖」。由於這首小令的影響力太大,以至於一看到「天淨沙」的詞牌名就只會想起《天淨沙·秋思》,任何其他的作品都得排在後面。包括白樸的這首《天淨沙·冬》。
-
白樸最經典一首元曲,10字5種色彩,可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但你所不知的是,和馬致遠同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同樣有一首經典的天淨沙,題目比秋思少了一個思字,讀作《天淨沙·秋》。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白樸肯定是看馬致遠寫的《天淨沙·秋思》火了,所以就「抄襲」了一篇《天淨沙·秋》。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只能說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
一首天淨沙同寫秋思,馬致遠是斷腸遊子的心聲,白樸還寄託著希望
在元代,以【天淨沙】寫景,似乎已成為一時風氣。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影響最大,千百年來傳唱不休,可謂家喻戶曉。與馬致遠同時期的白樸也創作了一篇《天淨沙•秋》,相比較來說,白樸的這首同題之作影響力雖不及馬致遠的,抒發情思與馬致遠也迥異。但是也別有一番韻致,同樣不失為一篇「詠秋」的佳作呀。
-
白樸描繪四季的元曲任意一首都可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那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以其色彩鮮明、感染力強,廣為人們熟知,也成為元散曲中的絕唱,殊不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亦有《天淨沙·春、夏、秋、冬》四首小令,同樣清麗雋永,比起馬致遠的《秋思》也毫不遜色。馬致遠的《秋思》寥寥幾筆,便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蒼茫蕭瑟的秋郊夕照圖,其中有情有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被譽為「秋思之祖」。
-
白樸最著名的4首《天淨沙》,其中一首被譽為可媲美馬致遠的秋思
其實除了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秋思》之外,白樸也有四首非常著名的《天淨沙》,分別寫春、夏、秋、冬,也寫得非常好,或許不如馬致遠的這首著名,但也是各有特色,值得一閱。因為正值春季,所以我便來拋磚引玉,和大家一起,重點賞析一下這首《天淨沙·春》的藝術特色,另外三首,附於文末,簡單賞析,供大家賞閱。
-
鄭光祖《蟾宮曲·夢中作》從白樸、馬致遠《天淨沙》的化出
生於白樸、馬致遠之後的鄭光祖,有一首《蟾宮曲·夢中作》,分別師承了白樸、馬致遠的《天淨沙》。三行兩行,寫長空呀呀,雁落平沙。曲岸西邊,近曲渦魚網綸釣槎。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稱得上是古典文學「秋思之祖」嗎?
「枯,老,昏,古,瘦,斷」,一個比一個愁苦,一個比一個悽涼,特別是那匹瘦馬,讀來讓人無不潸然淚下,作者明明是想寫人之清瘦、清貧,卻偏偏由一匹瘦馬來襯託,路途跋涉之艱辛,尋求功名之困苦,立刻躍然眼前。與馬致遠同時代的曲作家裡面還有一位大家,他叫白樸(讀起來像是「擺譜」),他和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論年齡他還要年長馬致遠24歲。
-
賞讀白樸的兩首《天淨沙·冬》:門前六處飛花,小梅江上先知
白樸《天淨沙·冬》兩首,一首冬景簡美,一首梅開喜悅」一聲畫角譙門,半庭新月黃昏「元朝白樸但實際白樸比馬致遠要大二十多歲。馬致遠可以說是元朝人,但白樸卻跨了兩個時代,金朝和元朝。而且他比馬致遠的童年少年更加顛沛,父親是金朝的高官,末世當中,白樸是曾經有過賈寶玉一樣短暫的安穩富貴的。但是顛沛戰亂的生活,影響了他的一生。他一生以金朝遺民自居,在某種程度,他無有馬致遠那種蓬勃的壯年銳氣,馬致遠好歹還總想著在元朝混個官做。
-
白樸這首小令不輸秋思之祖馬致遠,讀懂其一筆寫兩面的精彩後,服
而「秋思」之祖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自然是佔得一席,而其中作為與馬致遠同代的白樸,也是以一首《天淨沙·秋》所不逞多讓。雖然白樸的《天淨沙·秋》,其無論是在寫法亦還是在所構成的意境上,貌似與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頗具相同之處。
-
兩首最經典的《天淨沙》,自然與真誠的交鋒,你認為誰更勝一籌?
《天淨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源於宋金詞調,每一曲5句28字,屬小令。元朝時,曲這一藝術形式發展至巔峰,《天淨沙》則是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據統計元代《天淨沙》曲共107首,但要說影響力最大的,託中小學課本的福,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可謂老少皆知,除此之外,就數白樸的《天淨沙·秋》了。
-
兩首最經典的《天淨沙》,自然與真誠的交鋒,你認為誰更勝一籌?
《天淨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源於宋金詞調,每一曲5句28字,屬小令。元朝時,曲這一藝術形式發展至巔峰,《天淨沙》則是最常用的曲牌之一,據統計元代《天淨沙》曲共107首,但要說影響力最大的,託中小學課本的福,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可謂老少皆知,除此之外,就數白樸的《天淨沙·秋》了。
-
白樸一首《天淨沙》,短短28字寫盡秋意,卻不見一個「秋」字
提起「天淨沙」,我們第一時間都會想到元代馬致遠那首著名的《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28字,將流落天涯,獨自一人不得而歸的羈旅之思寫得意韻深遠、共鳴感極強,被譽為「秋思之祖」。與他同時代的白樸,也有一首寫秋天的《天淨沙》,二者在寫法和構境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情感上卻有所差異。在這首小令裡,白樸將秋之景、秋之意寫到極致,卻不見一個秋字。秋之蕭瑟寒涼,秋之明媚絢爛,都在這短短28字間呈現。讀一讀,跟《天淨沙·秋思》比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