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樸一首《天淨沙》用10字寫盡秋色,有人認為可與馬致遠秋思媲美

2020-12-15 讀書燈下

秋是什麼顏色?蘇軾寫秋有著一年中最美好的風景,是「橙黃橘綠」時,劉禹錫寫秋色是「數樹深紅出淺黃」,王維筆下,秋天的色彩是「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杜牧筆下,最美秋色在楓林,「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到人間,就如同打倒了一個調色盤,紅、黃、綠、白,秋天裡最常見、最亮麗的色彩大概也就是這些了。而在白樸一首《天淨沙·秋》裡,他卻用短短10字,便把秋天裡的美麗色彩全都涵括在其中了。

字雖少,卻寫得很美,甚至有人將其與「秋思之祖」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相提並論,認為兩者可以媲美。在寫法上,兩首元曲確有相類之處,最大的差別就在最後10個字。

秋色

先看白樸筆下的秋——

《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再看馬致遠的秋思——

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兩首元曲常被拿來作比較,一是因為兩者曲牌名相同,且同是寫秋。二則因為兩者的寫法實在相類,除了最後一句,前面寫法幾乎一樣,同樣選取了秋天裡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組合排列,並且所用修飾詞的情感色彩也都相似,繼承了自古悲秋之傳統。

一個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飛鴻」,一個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渲染了非常濃烈、揮之不去的悲愁情緒。

儘管大體相類,但細品之下,其實也有略微的差異,白樸選取的意象雖然也是體現秋之蕭瑟,但又「落日」「殘霞」與「輕煙」「飛鴻」,有亮色,也有動態;而馬致遠所選意象則除了「流水」有聲有色以外,其他的則大都無亮色,無動感,仿佛一片靜止的畫面。

所以關鍵決勝之句,尚在最後10字:前者收之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後者結之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可說是各有千秋,難分高下。

秋色

儘管這結尾之句只有10字,卻使得兩首作品的走向有了很大的不同。

一是白樸的作品落腳在秋,馬致遠的作品落腳在思。

前者沿用前半部分意象組合的寫法,繼續選取了5種意象進行排列,全詩從始至終都在描繪秋之景象,未抒一句情;而後者則是借景抒情,落腳在「思」,以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總括羈旅之思,西風瘦馬,人在天涯的孤寂感空前絕後。

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白樸的《秋》無法與馬致遠的《秋思》相媲美的原因所在。

然則儘管前者並未直接抒發情感,但細品之下,仍能體會到作者的情感傾向。

這即是要說的第二點,二者傾注的情感不同。

馬致遠的作品中雖然前部分也是意象組合,但他所選取的意象全是為了情感所鋪墊,從始到終,均是哀愁、孤寂的情緒,從前到後,無有變化,一以貫之的是孤身瘦馬漂泊天涯的羈旅之情思。

而白樸的作品寫景比之馬致遠更見誇張,全是景象組合,一句情語都沒有,但卻通過對意象的選取,而做到了前後情感的變化:前面一派衰敗落寞,卻通過後10字加入鮮亮色彩的對比,寫出了秋色的美好。

秋之美

有人說「青山」「綠水」,這哪裡是秋天裡會有的色彩呢?當然有。秋水綠自然不用多說,至於青山,請君看看松柏之山,豈非常青?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蜀地很多山上,一片山上全是柏樹,自然一派常青。而且要知道,在南方,很多樹的樹葉在秋天裡都是不變色彩的,尤其未到深秋,很多人想要觀賞紅葉,都還需要往川西大山裡走。

所以白樸在這裡選取的「青山」「綠水」,從真實性上來說,沒有什麼可質疑的地方,且他選取「青」與「綠」,主要還是為詩歌主題服務。如果說這兩種顏色代表著秋天裡的勃然生機,後文的「白草」、「紅葉」與「黃花」,則象徵著秋天裡的活力:秋霜下的白草,經霜的紅葉,亮麗的黃花,都是蕭瑟秋天裡最美的色彩。

白樸以此五色,一掃前面所寫的秋之哀愁,一反自古詩詞裡一派悲秋之衰敗常態,寫出了秋到自然,也可以很美,美在色彩亮麗,美在自然萬物裡依然有生命多姿多彩。

三、二者境界全然不同。

按照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對詩詞境界的劃分,一作無我之境,一為有我之境。按照此境界劃分,白樸之作可看作是無我之境,「惟於靜中得之」;而馬致遠之作則為有我之境,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為何那些景物都是枯萎,頹敗,昏暗的?正是因為遠在天涯不得歸家的遊子此時內心就是這般的色彩。

但無我與有我之境界,寫到極致,便並無高下之分。

相關焦點

  • 白樸最經典一首元曲,10字5種色彩,可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
    文|丁十二說到秋思,肯定繞不過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全曲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容量卻十分巨大,意蘊深遠,甚至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確也是實至名歸。但你所不知的是,和馬致遠同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同樣有一首經典的天淨沙,題目比秋思少了一個思字,讀作《天淨沙·秋》。很多人看到這裡可能會產生這樣的想法:白樸肯定是看馬致遠寫的《天淨沙·秋思》火了,所以就「抄襲」了一篇《天淨沙·秋》。如果你真的這樣想,那只能說你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 白樸最著名的4首《天淨沙》,其中一首被譽為可媲美馬致遠的秋思
    元曲的傳唱度,歷來不如唐詩、宋詞,我們最為熟悉的散曲作品,似乎是馬致遠的那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散曲,的確非常傳神,開頭三句沒有一個動詞,只羅列了九種事物,但是組合在一起,卻能用簡單的語言,描繪出了一幅無比蕭瑟蒼涼且唯美絕倫的意境,將彷徨無依的遊子心情抒發得淋漓盡致,非常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白樸創作的《天淨沙·秋》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一樣,畫面感極強。完全拋棄了普通曲子「俚俗」用詞,呈現出了宋詞的含蓄婉麗的風格。
  • 《天淨沙•秋》,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神作,好在哪裡?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歷來被譽為元曲「秋思之祖」。然而,在元曲史上,還有一位比馬致遠出生時間更早的「前輩」大才子,同樣以「秋」為題作過一曲《天淨沙》。這兩首散曲的創作風格與意境,高度相似。創作這首散曲的才子,正是與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同列「元曲四才子」中的白樸。
  • 「元曲四大家」白樸和馬致遠,都用《天淨沙》牌寫秋天,都很經典
    今天比較約定俗成的提法是「關、白、馬、鄭」,即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可見白樸的排位很靠前,簡直是力壓「秋思之祖」馬致遠!估計當年馬致遠也不一定服氣吧,居然和白樸有過一次正面交鋒。當然這次所謂交鋒未必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商量好的。但事實是,他們確實各自用《天淨沙》這個曲牌去寫了秋天,都寫得極好。今天如果要去對他們進行比較的話,這兩首詞或許是最好的切入點吧。
  • 白樸描繪四季的元曲任意一首都可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媲美
    元代散曲家馬致遠那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天淨沙·秋思》以其色彩鮮明、感染力強,廣為人們熟知,也成為元散曲中的絕唱,殊不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亦有《天淨沙·春、夏、秋、冬》四首小令,同樣清麗雋永,比起馬致遠的《秋思》也毫不遜色。馬致遠的《秋思》寥寥幾筆,便為我們描繪了一副蒼茫蕭瑟的秋郊夕照圖,其中有情有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被譽為「秋思之祖」。
  • 足以媲美馬致遠《天淨沙·秋思》的另一首神作,究竟好在哪裡?
    提到元曲,我相信很多人最熟悉的散曲之一便是馬致遠的那一首《天淨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只短短二十八個字,便將那種天下遊子的孤寂落寞之感,描繪的入景入情,讓人一讀之下便久久不能忘懷。
  • 馬致遠、白樸兩首同是寫秋的《天淨沙》
    元代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非常有名: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元周德清《中原音韻》稱之為「秋思之祖」,王國維推崇備至,認為 「純是天籟」,為元代小令之最佳。白樸也有一首《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青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白樸生年早於馬致遠,二人所作《天淨沙》,今天已經不知孰先孰後,或許馬致遠借鑑了白樸。但二者卻有很大的藝術差距。1.白作純寫山水風景,沒有出現人物;而馬作則將山水風景與人物形象融為一體。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太經典了,白樸《天淨沙·冬》還是差了點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可謂悲秋的名作,被譽為「秋思之祖」。由於這首小令的影響力太大,以至於一看到「天淨沙」的詞牌名就只會想起《天淨沙·秋思》,任何其他的作品都得排在後面。包括白樸的這首《天淨沙·冬》。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稱得上是古典文學「秋思之祖」嗎?
    有趣的是這位白樸也寫了一首《天淨沙·秋》,與馬致遠的《秋思》僅僅一字之差,連曲牌名都一模一樣。而且,白樸老先生還一口氣寫完了天淨沙系列曲作:《天淨沙·春》、《天淨沙·夏》、《天淨沙·秋》和《天淨沙·冬》。
  • 他是元曲大家,所寫的這首小令,28個字,可與馬致遠的秋思媲美
    白樸,與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稱為"元曲四大家」,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戲曲作家,代表作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牆頭馬上》、《董秀英花月東牆記》等,其中《梧桐雨》被列為元雜劇四大悲劇之一。但今天宋詞君與大家分享的不是雜劇,而是他的散曲小令《天淨沙·秋》,可能大部分人想到的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其實在當時《天淨沙》這一題材早就流傳開來,關於兩者的比較早前表過,後文詳說。《天淨沙·秋》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 千古絕唱馬致遠《天淨沙·秋思》賞析,如若你寫一闕如何寫
    這首《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馬致遠創作的一首小令,傳唱了幾百年,確實屬於是千古絕唱,記得上高中的時候,常常故作深沉,經常把這首元曲掛在嘴邊,倒也應了那句「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浪跡天涯的遊子,騎著一匹瘦馬,背景是如此的蒼涼,處處都流露出哀愁的情調,借景抒情,抒發了一個遊子的秋思,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悽苦愁楚之情。這首小令雖小,短短二十八字卻排列了十種意象,用這些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了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讓作品充滿了濃鬱的詩情畫意。
  • 一首天淨沙同寫秋思,馬致遠是斷腸遊子的心聲,白樸還寄託著希望
    在元代,以【天淨沙】寫景,似乎已成為一時風氣。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影響最大,千百年來傳唱不休,可謂家喻戶曉。與馬致遠同時期的白樸也創作了一篇《天淨沙•秋》,相比較來說,白樸的這首同題之作影響力雖不及馬致遠的,抒發情思與馬致遠也迥異。但是也別有一番韻致,同樣不失為一篇「詠秋」的佳作呀。
  • 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短短28個字,為何被歷代文人推崇
    —— 元代 · 馬致遠《天淨沙·秋思》這首《秋思》前四句皆寫景色,這些景語都是偏正型合成詞,而且是表現情感的情語。如「枯」「老」「昏」「瘦」等字眼,都是情感很濃鬱的形容詞,他們的應用使濃鬱的秋色之中蘊含著無限悽涼悲苦的情調。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作為曲眼更具有畫龍點睛之妙。
  • 為何馬致遠與白樸天淨沙一愁苦一清麗 學會這個秘密您也可以做到
    前言馬致遠《天淨沙·秋思》是元曲中最膾炙人口的一首,這首寫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的作品被稱為「秋思之祖。」白樸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被共稱為元曲四大家,他也有一首《天淨沙· 秋》,同是寫秋,卻被認為清麗可愛。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感覺呢?我們先看看這兩首作品,然後再尋找一下其中的秘密。
  • 白樸的《天淨沙·秋》寫得很悽美,意境可以媲美馬致遠的名作!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元曲名家馬致遠的一首《天淨沙.秋沙》,寫得很是悽美,把一位落魄之人在夕陽西下時的情形描繪的淋漓盡致,使得我在讀了之後,立馬能夠感受到作者骨子裡的悲痛之苦,還有對於人生的無奈。那麼除了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沙》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經典的作品,譬如白樸的《天淨沙.秋》同樣也是膾炙人口,寫得一樣很悽美。
  • 他與馬致遠齊名,馬致遠寫《天淨沙·秋思》,他寫《天淨沙·夏》
    天氣太熱,物理降溫可以用空調、風扇,那麼精神降溫又有何方法呢?或許,你需要看一首小曲,這個曲可不是現代流行歌曲,而是元朝主流的體裁。一起來看看吧:天淨沙·夏元代:白樸雲收雨過波添,樓高水冷瓜甜,綠樹陰垂畫簷。紗廚藤簟,玉人羅扇輕縑。
  • 馬致遠與白樸同吟《天淨沙》,都是詠秋佳品,你更喜歡哪一首?
    其中,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而白樸的《天淨沙·秋》也同樣獲得「情詞俊逸,不同凡響」的讚譽,頗有宋詞意境。但是,歷代論者,對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推崇有加,稱其為「曲中絕唱」,而對於白樸的《天淨沙·秋》卻多有惡評,貶之者稱其「現象羅列,雜盤拼湊」,是「徒具皮相」之作。老黃認為,這樣的評論難免有偏頗之嫌。
  • 題目比《天淨沙·秋思》就少了一個字,卻少了上千萬級別的知名度
    古典詩詞當中有太多對秋天的描寫,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那一首小令雖然只有五句,只有28個字,但是卻超越了唐詩宋詞成為了「秋思之祖」。 這麼短的一首元曲小令,卻能夠非常深切地擊中在外遊子的思鄉之情。前18個字並列的意象都是秋天獨有的景色。最後10個字更是勾勒了一幅蒼涼無比的景象。 雖然整個元代詩詞文學並不是非常出色,但這首元曲小令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元曲的文學地位。與此同時,還有很多的元代詩人寫出了精彩的作品。
  • 題目比《天淨沙·秋思》就少了一個字,卻低了上千萬級別的知名度
    古典詩詞當中有太多對秋天的描寫,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那一首小令雖然只有五句,只有28個字,但是卻超越了唐詩宋詞成為了「秋思之祖」。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