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遄飛逸興,狂固難辭;永託曠懷,痴且不諱。」在《聊齋自志》中,蒲松齡以感興飛動的激情,透露了撰寫《聊齋志異》的心志。正是這種堅毅的心志和堅毅的書寫,才成就了該著在中國文言短篇小說史上的巨大成就。日前,題為《短篇小說之王與古代經典絕唱》的大型文學系列講座在十月文學院開講。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福民帶來此次講座。《聊齋志異》是中國清朝初年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近五百篇,舉凡鳥獸蟲魚、花妖狐魅、民俗風情、自然災害等域內海外的畸行異事,均在包羅之列。《聊齋志異》甫一問世,即獲世人追捧,書商翻刻、注家注釋、評家評點不斷,而其風行程度則被譽為「流播海內,幾千家有其書。」
本次講座,陳福民主要從「中國古代文人獨立書面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令人難忘的經典人物形象,特別是女性形象」「簡潔、純粹、凝練、精美的文言文」等角度,探討《聊齋志異》的文學價值、審美價值和文學史地位。在陳福民看來,與「四大名著」相比,《聊齋志異》雖不能謂之燦爛奪目,對它的閱讀和研究,也不如前者之廣泛和深入,但它卻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一部在很多方面都被低估的偉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