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沿海最火爆的民俗活動,經歷過的都無比震撼!

2020-12-15 閩南視界

說起閩南地區的民俗信仰,莫過於代天巡狩王爺信仰了!沒錯,閩臺兩岸最多的廟宇當屬王爺廟宇。

廈門海滄鐘山2019送王船

王爺信仰最重要的是做「王礁」,也就是王爺信仰中最隆重的「送王船」。送王船是閩南地區最古老的傳統民俗活動,流行於閩南、臺灣沿海地區。

2019年海滄鐘山水美宮王船

王爺或被認為是瘟神,稱「代天巡狩」,來源的說法很多,有說是秦始皇所坑的儒生,有說是唐朝唐玄宗時救眾生免遭疫毒的王姓進士,也有說是唐明皇時期冤死的360名進士,或者說是明朝不願意仕清的反清復明人士,另一種說法是瘟神傳說,以前閩南臺灣地區因為地理環境氣候因素,瘟疫經常流傳,一向被視為瘴癘之區。這樣特殊的環境下,民眾談瘟色變,只能聽天由命,希望神祗庇佑,逢兇化吉,瘟神信仰便就此產生並迅速發展。

2019年海滄鐘山送王船

王爺信仰、送王船有著很明顯的地域性。基本盛行於閩南沿海、臺灣沿海地區以及東南亞一帶的沿海地區。廈門地區「送王船」以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鐘山村、湖裡鍾宅村3個地方為代表的規模較大,島內還有廈港、塔埔、嶺兜、島外翔安後村、新店村、海滄芸美村、石塘村等地、泉州地區以鯉城區富美宮的最盛,漳州地區就相當豐富,比如漳州開發區的石坑、漳浦縣田中央村、龍海鴻漸村、港尾鎮石埠村、隆教鄉洋坪村、後石等等。這些地區都處於沿海港口區域。另外金門也有送王船,規模較小。馬來西亞馬六甲的王爺王船信仰亦特別隆重。

漳州石坑送王船

當然各地區的規模不同,習俗也略有差異。比如廈門地區的鐘山送王船,該項目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活動安排很豐富,歷時幾天,行程為:王船出棧、王船遊境、文藝表演、普度祭拜、王船安位、王船化吉、煙花狂歡。形式浩蕩,參與人數眾多。

王船化吉儀式

漳州地區規模較大的有漳州開發區石坑社區的保泉宮送王船,而緊鄰龍海的漳浦縣田中央村送王船規模也是較為龐大,儀式更為古老。田中央村還分為請王、造王船、送王船,相比其他地區,田中央村王船規格為「全班船」,據說因為田中央王姓是閩王王審知後人,有開閩第一王之稱。

風俗上,每個地區的王船裝置都差不多,都是在王船上添載香客送來的柴、米、油、金紙等物品,像漳州地區的王船一般還有在船上添載活的奇禽異獸供奉王爺。時間上,很多地區都是以3-4年周期舉辦一次,俗稱三年一任或者四年一任。也有地區5年,古時候還有20年或60年一次。

相關焦點

  • 當民俗文化遇上現代科技 華夏文旅奏響閩南風情交響樂
    11月28日,廈門首屆集美節「旅遊+」啟動儀式暨老院子景區南洋華僑尋根祭祖行活動在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舉行。同期,華夏文旅集團斥巨資打造的《閩南傳奇》秀正式公演,為廈門集美區旅遊資源增添新的亮點。記者了解到,廈門老院子景區是華夏文旅集團斥資28億元傾力打造的一部文化旅遊巨作,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和《閩南傳奇》秀是老院子景區的兩大特色。
  • 月照古鎮 祈福中秋 閩南古鎮中秋系列民俗活動吸引上萬人潮
    現場觀眾9日13日,即農曆8月15日,由閩南古鎮主辦、廈門網承辦、禮韻華裳漢文化協辦的「月照古鎮」中秋系列民俗活動在閩南古鎮拉開帷幕,本次活動共持續三天,於13日-15日在不同場館舉辦多彩民俗活動,上萬人來到現場熱情參與互動,照耀閩南古鎮中秋之夜,盡顯閩南古鎮的文化氣息和獨特魅力。
  • 歷數閩南人一生的宴席 領略閩南宴席的民俗特色
    福建民間設宴辦酒,各地方志多有記載,而閩南在這一方面對傳統文化和民俗習慣的保留,可謂十分完整,泉州宴席民俗又在閩南宴席文化中頗具代表性。在泉州,宴席頗具典型性以及重大意義的一般有滿月宴、四月宴、周歲宴、十六歲宴、壽宴(一般50歲以上)、婚嫁宴和喪宴。
  • 閩南僑鄉小村莊民俗鬧元宵
    閩南僑鄉小村莊民俗鬧元宵     4日,閩南僑鄉小村莊——南安金山村舉辦首屆元宵農民文化節。村民們「自導、自演、自看、自娛」,將平時學會的休閒娛樂節目搬上舞臺。
  • [福建] 廈門《閩南神韻》震撼遊客 傳承閩南文化
    穿越《閩南神韻》唯美的歌舞,不難窺探出一條清晰穩健的「市場化」品牌戰略之路——國有旅遊文化企業常態化演出與外演商演並舉。   10月12日,對於全國首臺反映閩臺民俗風情核心主題的大型旅遊文化演出《閩南神韻》來說,是一個令人鼓舞的裡程碑——《閩南神韻》迎來常態化演出第1000場。
  • 廈門老院子景區最靠譜觀賞路線,《閩南傳奇》秀震撼全場
    下午15:30—15:50,還可以觀賞到世界唯一的「三面媽祖」水中顯聖的大型動態音樂景觀表演,絕對震撼!《閩南傳奇》秀離開憂傷別離的南洋文化區,來到熱鬧的【閩南文化區】,閩南文化區生動再現了閩南地區特色民俗文化。
  • 閩南文化重要民俗活動:萬人空巷「送王船」
    閩南文化重要民俗活動:萬人空巷「送王船」 2019年12月17日 14:06   來源:福建日報
  • 廈門空港舉辦閩南民俗文化活動
    《中國民航報》、中國民航網 記者錢擘 通訊員王馨、張磊 報導:中秋國慶雙節黃金周期間,廈門空港推出了以「一起來博歡·閩風傳情」為主題的文化節,活動將持續到10月7日。廈門當地在中秋、國慶佳節期間,一直有諸多獨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動,也有「小春節,大中秋」的民諺。此次由廈門機場運營方廈門翔業集團元翔廈門空港舉辦的文化節,就以機場航站樓為載體,在廈門空港T3、T4推出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
  • 閩南正月初九熱鬧又講究的「天公生」民俗
    福建簡稱為閩,閩南即指福建的南部。閩南地區有許多閩南民俗,其中正月初九又稱為天公生,在這一天,人們會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又俗稱"敬天公"。敬天公是閩南地區最盛行的閩南民俗之一。今年的天公生陽曆在2020年2月2日,原本正月是閩南人一年中拜拜最濃重的時候,但是因為新型冠狀病毒來襲,疫情嚴重,所有的廟會活動都取消了,泉州祭拜天公大型活動也不例外,一般都是在家裡自己舉行了,廟會就沒有參與了,但是在家拜天公的氛圍一點都不減,熱鬧又講究!
  • 【閩南特色民俗】「陣頭」文化
    感恩您的關注聽說關注我的人,生活都有很大提高了
  • 廈門老院子景區的《閩南傳奇》秀,究竟有多震撼?
    朋友送我兩張廈門老院子景區的門票,說裡面有個演藝叫《閩南傳奇》秀,講述我們閩南文化的,還向我保證看了之後一定會覺得值,上周末剛好就時間就去看了看,這不看不知道,一看真的嚇一跳。《閩南傳奇》秀作為廈門老院子景區的靈魂之作,是國際領先的超大型室內實景演藝秀。整場演藝共分六幕:天造鷺島、島城大戰、南洋歷險、漁村人家、龍的傳人、福佑華夏,以閩南文化為主線,融入當地特色,把民俗、民族風、民族音樂和人文歷史,用高科技的展示手法與國際最新的旅遊演藝劇目結合起來。
  • 探秘千年傳統閩南文化——老院子民俗文化+《閩南傳奇》秀歡迎您
    景區包括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及《閩南傳奇》秀兩部分,為廈門市重大項目和福建省文化產業十大重點項目,以及福建省「文化企業十強」。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帶你穿越時空回到閩南漁村古厝,身臨其境感受當地傳統的漁村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閩南文化,以及華夏五千年始祖文化。
  • 海滄師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感受閩南傳統文化
    學生們走進老漁村文明風3月27日訊(記者 盧超穎)近日,廈門一中海滄分校的師生來到極富閩南傳統文化特色廈門老院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這裡深切地感受了傳統文化魅力,欣賞閩南傳奇的精神。活動中,學生們欣賞了華夏文化、閩南文化等民俗景觀,看到了傳統閩南生活的各種場景再現,如出海、種田、百家宴、迎親等等,大家都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這裡的神遊華夏演義《閩南傳奇》秀,通過360度的巨幕影院和現場真人的表演把鄭成功收復臺灣、下南洋、創業等閩南傳奇生活呈現在同學們面前,令人震撼。
  • 陳桂炳:走出「福建南部」的閩南民俗
    原標題:走出「福建南部」的閩南民俗 ◆還神於人,對民間信仰的文化引導 被稱為「泉州第一武廟」的泉州通淮關帝廟,其楹聯有「一脈傳忠義,萬聚拜聖賢」等聯語。
  • 另眼看廈門:我在老院子夢回古閩南,追溯古時漁村文化
    其二是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通過閩南漁家百姓尋常的生活場景,講述「下南洋」幾代人的生活、創業經歷。 景區從多角度展示閩南當地的漁村文化、民俗文化、媽祖文化、南洋文化以及尋根溯源的始祖文化,遊客走進漁村老院子,真切感受到閩南特色民俗文化。
  • 同安呂厝「送王船」民俗大戲開場 文化節活動將持續12天
    活動現場還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送王船」民俗活動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日前取得積極進展,該項目有望在近期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探尋特色民俗文化脈絡 閩南漁家生活場景重現
    -30多米高的媽祖雕像  「在老院子走一趟,收穫太多了,閩南文化、民俗、建築等都有了直觀的感受。  廈門網訊(記者陳滿意通訊員劉肖凱)  集中展示閩南文化精粹集觀賞體驗文化於一體  廈門老院子民俗文化風情園簡稱「老院子」,古樸中融合中原院子文化基因,在建築風格上注重體現閩南文化符號,採用閩南最具魅力的嘉庚建築風格。整體建築上體現了中西建築文化的融合,具有獨特的建築形態和空間特徵,濃縮表達了閩南人堅韌、開朗、沉靜、豁達的性格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
  • 廈門春節民俗盤點 閩南特有民俗大年初二"女孩日"
    歌仔戲的唱腔,震耳的爆竹聲,熟悉的拜年聲……雖然有些民俗隨著時代發展已經消失,可不少傳統民俗在廈門依然得到傳承。 關鍵詞1  「女孩日」   本報地理版資深編輯盧志明說,大年初二「女孩日」是閩南特有民俗,過去不少村莊的祠堂內會特意留有兩塊空牆壁,供女孩回娘家時在上面留下自己的詩詞、畫作等「作品」,現今這樣的風俗雖然鮮見,但帶著柑橘、甘蔗等象徵性蔬果回娘家的行為仍舊傳承至今。
  • 4000餘新入學大學生廈門博餅體驗閩南中秋民俗
    廈大嘉庚學院供圖中新網廈門9月22日電 (楊伏山 嘉聞)22日傍晚,秋分時節,正在進行軍訓的廈門大學嘉庚學院4000多名2020級本科生,圍坐綠茵地,參與博餅體驗閩南民俗,分享甜美與歡樂。中秋博餅,是閩南地區深受民眾喜愛、保留至今的一種民俗活動。
  • 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州舉行
    福建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副主任、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林曉峰,漳州市委統戰部常務副部長沈詔坤出席會議,閩南師範大學、金門大學、中正大學、大葉大學、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漳州市臺辦、金門縣閩南文化協會、金門縣歷史民俗博物館、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等有關單位閩南文化專家學者、政企有關人士參加座談會。漳臺(金門)閩南民俗文化交流座談會在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