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作為祭拜祖先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家族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屬於中國傳統建築,也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在以前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很多家族一開始,並沒有祠堂,便會先把祖宗牌位置於宅中,隨著人丁的繁衍,之後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用於供奉先祖牌位。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1.姓氏祠堂 :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龕,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臺等祭器;祠堂內都有覆竹狀的祠聯或行第序列;橫梁或四周牆壁上懸掛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個門:中門為大門,門上寫有姓氏祠堂的名稱,如「方氏大宗」、「葉氏宗祠」、「餘氏祠堂」、「陳氏支祠」等;左右兩邊為儀門,門上寫有「入孝」、「出悌(也做『弟』)」字樣。另外,姓氏祠堂每隔一段時日均進行大規模的拜謁祖先的祭祀活動;每過幾年或幾十年一般都組織族人專修族譜。
2.歷史名人專祠 :歷史名人專祠是官方或民間為國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紀念性祠堂,有別於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歷史名人專祠一般不進行族姓的祭祀活動(但有的群眾也上供品或進香,舉行非集體的祭祀儀式),不設神主龕、神主牌,也不修族譜,僅為了弘揚歷史名人的功績、品德、氣節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畫像供後人瞻仰。同時,常陳列與名人有關的研究資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類祠堂的形制與姓氏祠堂相似,建築風格也比較傳統,形制卻較小。但現代歷史名人專祠與古代歷史名人專祠的建築形式、風格卻有所不同。有的歷史名人專祠還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名人專祠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姓氏宗祠相比,但其歷史意義卻遠在一般宗祠之上,它大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居住著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他們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廟,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祠堂分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別崇尚程朱理學的徽州,作為「申訴根本返始之心,盡子孫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務的聖地,它集宗教、倫理道德、法律於一身,也是一個宗族最高權力的象徵,每個宗族都會從族裡推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擔任族長。
可以說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很講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
廣東人喜好修建祠堂,幾乎村村有祠堂。有錢的男子都可以獨立修祠堂,甚至可以為活人修建祠堂。人們常說的「六親」,指的是夫妻間、父母與子女間、兄弟之間、兄弟們的孩子之間以及兄弟們的孫子和曾孫之間,宗族內三五代之間關係尚且親密,然而數代之後,關係疏鬆,就需要宗族關係來調節,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則是整個宗族百世得以聯繫的紐帶。所以在廣東,大宗有大祠堂,來祭祀共同祖先,各支派又有小祠堂,各祠堂內按照輩分先後擺放祖先靈位。上尊下卑,左長右幼,井然有序。宗祠除祭祖開會外,還開辦私塾或者義塾,傳承宗族禮俗。
儘管祭祀祖先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以前的民間祭祖活動多在家廟或陵地舉行,受帝王宗廟,尤其是唐代以後冊封元勳功臣,敕建祠廟的影響,以祠廟祭祖代的形式逐漸進入民間,元代以後基本形成定製,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北民南遷較為集中的南方更為盛行,幾乎村村建有祠堂。有的家族繁衍迅速,人丁興旺,分堂分房,別派別支,除了總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總的寶塔式祠堂結構,加上朝廷賜建的個人專祠和旌表修建的節孝祠堂,祠堂多達數十個。 祠堂門前設聚星池,一為風水,二稱防火救止。有些祠堂門前設有照壁,並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杆石,以資彰顯並激勵後輩。
免責聲明:此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