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門修譜:家譜記錄家族發展,那祠堂有什麼用?

2020-12-19 名門修譜mmxp

祠堂作為祭拜祖先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家族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屬於中國傳統建築,也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祠堂

祠堂,在以前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很多家族一開始,並沒有祠堂,便會先把祖宗牌位置於宅中,隨著人丁的繁衍,之後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用於供奉先祖牌位。

祠堂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象徵和民俗文化的代表。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祖宗牌位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遠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1.姓氏祠堂 : 姓氏祠堂最大的特徵是:內部——設有神主龕,供置祖先的神主牌,而且龕前都有香爐、燭臺等祭器;祠堂內都有覆竹狀的祠聯或行第序列;橫梁或四周牆壁上懸掛有牌匾。外部——一般都有三個門:中門為大門,門上寫有姓氏祠堂的名稱,如「方氏大宗」、「葉氏宗祠」、「餘氏祠堂」、「陳氏支祠」等;左右兩邊為儀門,門上寫有「入孝」、「出悌(也做『弟』)」字樣。另外,姓氏祠堂每隔一段時日均進行大規模的拜謁祖先的祭祀活動;每過幾年或幾十年一般都組織族人專修族譜。

2.歷史名人專祠 :歷史名人專祠是官方或民間為國家和地方名人建立的紀念性祠堂,有別於宗族祭祖的姓氏祠堂。歷史名人專祠一般不進行族姓的祭祀活動(但有的群眾也上供品或進香,舉行非集體的祭祀儀式),不設神主龕、神主牌,也不修族譜,僅為了弘揚歷史名人的功績、品德、氣節等。一般堂中多有名人塑像或畫像供後人瞻仰。同時,常陳列與名人有關的研究資料、著述和文物等等。此類祠堂的形制與姓氏祠堂相似,建築風格也比較傳統,形制卻較小。但現代歷史名人專祠與古代歷史名人專祠的建築形式、風格卻有所不同。有的歷史名人專祠還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名人專祠雖然在數量上無法與姓氏宗祠相比,但其歷史意義卻遠在一般宗祠之上,它大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裡,家族觀念相當深刻,往往一個村落居住著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他們大多建立自己的家廟,這種家廟一般稱作「祠堂」,祠堂分為宗祠、支祠和家祠。在特別崇尚程朱理學的徽州,作為「申訴根本返始之心,盡子孫孝情」的祠堂是祭祖、正俗、教化等事務的聖地,它集宗教、倫理道德、法律於一身,也是一個宗族最高權力的象徵,每個宗族都會從族裡推選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來擔任族長。

可以說祠堂是封建道德的法庭,有權勢和財勢的家族,他們很講究祠堂的建造,高大的廳堂,精緻的雕飾,上等的用材,成為這個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種象徵。

老祠堂

廣東人喜好修建祠堂,幾乎村村有祠堂。有錢的男子都可以獨立修祠堂,甚至可以為活人修建祠堂。人們常說的「六親」,指的是夫妻間、父母與子女間、兄弟之間、兄弟們的孩子之間以及兄弟們的孫子和曾孫之間,宗族內三五代之間關係尚且親密,然而數代之後,關係疏鬆,就需要宗族關係來調節,而修建祠堂祭祀共同祖先,則是整個宗族百世得以聯繫的紐帶。所以在廣東,大宗有大祠堂,來祭祀共同祖先,各支派又有小祠堂,各祠堂內按照輩分先後擺放祖先靈位。上尊下卑,左長右幼,井然有序。宗祠除祭祖開會外,還開辦私塾或者義塾,傳承宗族禮俗。

儘管祭祀祖先的習俗由來已久,宋代以前的民間祭祖活動多在家廟或陵地舉行,受帝王宗廟,尤其是唐代以後冊封元勳功臣,敕建祠廟的影響,以祠廟祭祖代的形式逐漸進入民間,元代以後基本形成定製,明清時期達到頂峰,在北民南遷較為集中的南方更為盛行,幾乎村村建有祠堂。有的家族繁衍迅速,人丁興旺,分堂分房,別派別支,除了總祠以外,派有派祠,堂有堂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形成了支、房、堂、派、總的寶塔式祠堂結構,加上朝廷賜建的個人專祠和旌表修建的節孝祠堂,祠堂多達數十個。 祠堂門前設聚星池,一為風水,二稱防火救止。有些祠堂門前設有照壁,並為取得功名的族人設立旗杆石,以資彰顯並激勵後輩。

免責聲明:此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名門修譜:無經費的家族,家譜如何修?(中篇)
    祠堂其實除了沒舊譜,不修譜外。沒經費不修譜,也是很多家族不願意修譜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以前,有些的家族的祠堂有公產,大祠堂幾百畝幾千畝,小祠堂十幾畝幾十畝,收入用之於修祠、修譜、祭祀、掃墓、助學、濟貧。有的祠堂創造的經費過於豐富,甚至可以辦義渡、義塾、修橋、鋪路等慈善公益事業。在那種情況下,一個祠堂的收入就足夠支撐一個家族修譜的全部費用。
  • 名門修譜:家譜記錄家族發展,那祠堂有什麼用?
    祠堂作為祭拜祖先與崇拜神靈的產物,是家族精神和英靈棲息的殿堂。祠堂屬於中國傳統建築,也是歷史的教科書。閱覽祠堂,如同閱覽一卷綿長的歷史畫軸。而祠堂文化是一種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它既蘊涵淳樸的傳統內容,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
  • 名門修譜:家譜接錯了,變成別人的孫子,怎麼改?
    之前就有宗親在修譜時發現,因為家族人丁信息相似,修錯信息,導致很多人莫名其妙變成了別人的孫子,這種情況應該如何避免?要是想查,又該如何查起?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說說。找祖宗就是我們大家口中的溯源,一本完整的家譜中,一般都會記錄郡望、堂號等信息,有了這個信息,追根溯源就好找了。首先跟大家科普一下,家譜中的郡望、堂號分別是指的什麼。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傳統家譜家譜作為見證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書籍」,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載了整個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所有的重大事件,其價值和意義十分重要。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
  • 名門修譜:用零散時間,修出一本專業家譜
    傳統家譜 家譜作為見證一個家族發展的「歷史書籍」,它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記載了整個家族世系和事跡的所有的重大事件對於一個有文化傳承的家族,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如果沒有家譜,後輩或不明祖宗,三代之後世系無以傳承。
  • 名門修譜:有家譜和沒家譜,後人的態度,差距好大!
    對於很多生活在城市的人來說,可能從來都沒看見過家譜,甚至是從來都不知道自己祖上到底有沒有流傳下來過家譜。到底一個家庭,有家譜和沒家譜的差距能有多大?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事情。放在以前,修家譜基本都是都是家族中的老一輩宗親族老牽頭修訂的。而修好的家譜一般都放在家族祠堂裡,供奉祖先牌位的那裡。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普及,家譜還有必要修嗎?
    近幾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達,網際網路家譜也變得慢慢的普及。可即便如此,很多90後、00後的人還是不懂,為什麼我們要修譜?修譜的意義是什麼?
  • 名門修譜:新修家譜時,老譜的內容,建議全部保留!
    網際網路家譜自從網際網路家譜慢慢被普及,很多修譜的宗親也體驗到了現在修譜的「便捷」。想要修好自家的網際網路家譜,把老譜數據「搬移」到網際網路家譜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內容基本分為序言、歷次修譜序言、歷次修譜人員名單,家規家訓,墳塋圖、祠堂圖、祭祀儀規、歷史資料、藝文、跋、後記、世系圖等等。老譜的內容新修,該如何取捨,在以前基本都是由編修委員會來決定。但是放到現在的網際網路家譜中,基本來說,也只不過是一個信息的簡單搬運而已。很多家譜的數據,雖然古老,而且不一定有事實依據。
  • 名門修譜:窮人、富人、官人的眼裡,修家譜是什麼樣子?
    主要還是因為農耕社會講究家族脈絡,也就是秩序,為的是當家族外延後不會亂了綱常。家譜要傳承,因為它延伸出了社會生活的價值,比如能夠攀附社會力量。賣草鞋的劉備有了家譜,所以能夠找出其皇室背景,才能拉大旗作虎皮。同理,阿Q也曾想過憑著家譜中的血脈親情攀親找吃喝,不過人家卻並不願意。 修家譜是一種社會關係的追蹤,為的是讓自己內心的實力豐滿,窮人是找回一點自信,富人是找到自己致富的依據,官人則是為了穩固腳下的根基。
  • 名門修譜:家譜是時候「更新」了!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遷,人們聚族而居,家族互相幫助、抱團取暖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愛慕虛榮、相互攀比的思想,也不乏為生存而外出奔波的族人們,所以家譜、家族觀念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淡漠,家譜文化的傳承,也成為了我們這個時代迫在眉睫的轉折。
  • 名門修譜:家族產業構建難,到底難在哪?
    家族祠堂說起強大的家族,可能很多人都會想到。以前一些大戶人家,都會有一些屬於家族的祠堂、田地等資產,而由這些資產創造出來的經費自然是歸家族中的族老來分配,用於家族修譜或者修祠堂、修祖墳等用處。隨著時間的進步,現在很少有家族還有這種家族財產,因此很多家族想辦個什麼事情,除了意見很難統一,經費籌措方面也是一個很大很現實的困難。家譜作為一個家族公認的精神綱領,現在很少有人願意把它繼續修下去了。
  • 名門修譜:家譜數位化,裡面的信息到底安全不安全?
    但是和傳統紙譜比,網際網路家譜看得見,摸不著,不像傳統紙譜,放在祠堂,只要不被別人拿走,其中的信息就不會外洩。家譜中的信息對於一個家族的發展來說,極其重要,所以能有這樣的擔心的確也是情有可原的。
  • 名門修譜:廣東、福建地區人名多為3個字?和家譜有關
    南方祠堂家譜素來與國史、方志並稱為三大歷史文獻。家譜對於一個家族的影響極大,一本沒有斷檔、記錄詳細的家譜,內容上可以用「包羅萬象」來形容。在家譜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全國各地的家譜都曾遭遇過一些「低谷時期」,但根據數據顯示,據目前的統計來看,南方私藏的家譜要比北方私藏的家譜,更加完善。
  • 名門修譜:網際網路家譜,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政策下,興修家譜,把傳統家譜數位化也成為迫在眉睫、且勢在必行的一種趨勢。 近幾年隨時網際網路越來越貼近大家的生活,網際網路家譜也越來越普及,並且受到很多宗親家族的關注。網際網路家譜,一改傳統家譜繁瑣的流程,一臺手機就能輕鬆地查譜、看譜、修譜,用碎片化的時間修譜,大大節省了傳統修譜所需花費的人工成本。網際網路家譜通過網絡的支持,可以一個姓氏同修一本譜,真正的實現姓氏通譜的理想。
  • 名門修譜:家譜的發展史,古代的是經典,現代的是科技!
    任氏族譜 國有史,地有志,人有譜,乃中華民族之優良傳統!家譜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束鮮花。是家族文化的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家譜文化的傳承,不管是對於家族還是國家來說,都有著不同非凡的意義。 很多人認為家譜就是傳承一個家族的文化,記錄一個家族中出現過哪些名人大事而已。其實家譜的作用遠遠不是想像中這麼簡單。在古代,家譜可以涉及到的範圍包括選官、襲爵、婚姻、社交、財產繼承、睦族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 名門修譜:家譜起源於中國,但有一點,國外做得更好
    在國外,像日本、美國,甚至於英國研究我們的家譜都比較多。當然,臺灣學者他們一直在研究,並且兩年開一次研討會,討論海峽兩岸的譜牒文化、歷史關係。而國內卻很少能夠把在譜牒方面真正有研究的學者,聚到一起來研究家譜文化的發展。家譜在中國,更多的時候都是只傳內,不外傳的。每個家族都會私藏自家家譜,很少有人願意把家譜的信息公開於眾,又或許是願意公開,別人也不一定願意看。
  • 名門修譜:修家譜的老規矩沒改,就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
    傳統修譜修家譜對於家族來說,是一件有功德的大事。家譜關係著一個家族文化的傳承,記錄一個家族發展的興衰,因此用修家譜來紀念祖宗的功德,也是現在很多人用來尊重祖先的一種方法。但是以前有很多人就不願意修家譜,認為修家譜不但不利於家族宗親的和諧,甚至會成為破壞親情的源頭,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 名門修譜:尋根問祖和家譜之間的千絲萬縷
    想要尋根,必先有譜。這裡所提的譜,自然是家譜。家譜作為記錄一個家族發展變遷的「百科全書」,一代代流傳下來的祖訓家規、藝文著述等內容,對於自己的家族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財富。裡面所記錄的家族人丁信息,更可以清晰地讓你了解祖先的過去,以及祖上的一些名人大事。這也就是為什麼近幾年很多海外的華人,拿著家譜回國尋根,就是為了找尋血脈親情,為了找回那份屬於自己的情懷。
  • 名門修譜:如何修譜才算是專業?有沒有統一的標準?
    雖然在學校裡並沒有開設「修家譜」這樣一門專業,但是全國各地修家譜的方法卻是大同小異。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發展的百科全書,它到底有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呢?怎樣修譜才算是真正的專業?這或許是很多人心中一個比較大的疑問。其實編修一部家譜是項較大的文化工程,不僅需要一定的經費作基礎,還需要堅強的領導和精心組織,發動眾多族人同心協力方能完成。
  • 名門修譜:以前修家譜為什麼要用宣紙?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在傳統修譜的流程中,人工費用的支出是高費用的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另外一個在傳統修譜的過程中,費用比較高的一種成本支出,宣紙。很多老譜在續修的時候,在紙張方面基本都會選用宣紙,為什麼放著普通的紙張不用,而都選擇成本相對較高的宣紙呢?其實對宣紙有所研究的人都知道,用宣紙印刷出來的家譜,在保存年限方便,遠比傳統的紙張要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