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總免不了需要背誦。
可是,一提到背誦,可能很多人都會想起一個詞語——死記硬背。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語似乎已變成了貶義詞,讓人退避三舍。
有的人說死記硬背的方式太死板了,不利於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的人說死記硬背已經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學習了。
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什麼是死記硬背吧。
百度百科上給出的解釋是指不用理解力去使用記憶力而一味死板地背誦書本。
它這裡提到了兩個概念,一個是理解力,一個是記憶力。也就是說要背誦書本裡的內容需要先理解,然後再去記憶。
話說得沒錯,可我們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從多個角度去看才行。
有句古話說:「熟讀百遍,其義自見」。
記得在上小學剛接觸古詩那會,老師經常會將一句話掛在嘴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意思就是要我們多讀多背,至今我依然能背誦出許多的古詩來,這可能得益於從前的背誦。
01那死記硬背都有些什麼好處呢?
① 死記硬背適合小學生
由於現在的教育減負,對就讀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老師安排的書面家庭作業極少,偶爾只會讓學生朗讀背誦下課文。
到了三年級以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習難度也在上升,此時老師會要求學生開始背誦課文或者默寫古詩。
在學生們首次接觸背誦時,他們並不能輕易地背誦出來,這時往往就需要靠死記硬背,才能讓他快速地記住。
② 死記硬背有助於鞏固學習內容
在學習上,人都會有一個遺忘的過程,通過死記硬背,孩子在當時記住了書裡的內容,可能到第二天就忘記了,可這也是正常現象。
注重教育的猶太人有句格言說,「學習就是重複。」猶太法典也說,「讀101遍肯定比100遍要好。」
對待學過的知識,背誦過的內容同樣需要孩子時常去溫習和鞏固,用反覆背誦以加深記憶,好達到長時間的記憶。
02在語文學習的最初階段需要死記硬背
對語文這門學科來講,記和背是必須的,意義太重大了,它們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因為只有讀得多了,自然也就能記住了。能夠記住,那意思也就自然明了了。
語文不僅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它還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基礎。若要學好語文還必須得下一番功夫。
識字是學語文的基礎
如果連字都不認識,那還談何讀書?談何學習?那字是不就是隨隨便便就能學會的呢?當然不是。老師教你知識,給你啟迪,但消化吸收還是得依靠自己。
每個人都是邊學邊忘,所以就需要自己不斷的反覆的去記憶,直到再也不會忘記為止。如果不記又不背,或者少記少背,那老師教過的知識是無法記牢和學好的。
對於語文書上的文章和詩詞,老師要求要記的一定得記,要背的也一定得背。只有不斷地強化背誦,才能有效提高孩子們的記憶力。
馬克思有超強的記憶力,也並不是天生的。他是通過後天對記憶力的加強訓練而成的,有時一篇文章他要看很多遍,在疑難的地方用筆作上記號,再重點記憶一遍。他還用自己不太熟悉的外語去背誦詩歌,不斷練習。久而久之,他的記憶力也就越來越強,越來越好了。
人的大腦向來都是越用越靈活,不用反而會遲鈍生鏽。經常有目的的反覆記憶和背誦,不僅能培養良好的語感,還能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般情況下,第一天記憶和背誦的知識,第三天重複看看,然後第七天再看,而後一個月再來記憶,如果三個月後,半年後你再去記憶它,那麼這個知識點可能你終生都不會忘記了。
這就是記憶和背誦的重要作用,也是「死記硬背」的意義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