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嗨,大家好~
先說聲對不起,咱們『攝影計劃』的第10期——《童趣,對焦綜合應用實戰》要跳票了哈,實在沒辦法,重慶的冬天也是沒誰了,連續陰雨,不給一點點機會!
另外,後續的內容也在籌備當中,說實話,真心覺得有點忙不過來~
f/1.4 1/1000s ISO100 50mm
前期的基礎理論知識講完了,有攝友說了:「道理我都懂,我就想知道怎麼能拍出好片兒來」,也有攝友說,拍到一定階段,感覺就到了一個瓶頸期,不知道拍什麼,拍出來也很平平,沒有感覺了。
所以今天老劉來跟大家來聊聊——如何練就一雙攝影眼。
我們都知道,很多新人學攝影,老鳥都會建議從50mm的定焦鏡頭開始學起,為什麼呢?
因為50mm的鏡頭視角和人的雙眼是最為接近的,也就是說你看到的和拍出來的基本一致,不會有不同(這也是50mm鏡頭被稱為標準鏡頭的原因)。
f/1.4 1/125s ISO100 50mm
而且一般來說,50mm的定焦鏡頭都有很不錯的畫面表現力,並且,不管是局部特寫還是大頭照、半身照、全身照,甚至是環境人像,50mm鏡頭都可以應付。
此外,因為是定焦鏡頭,所以在拍攝的過程當中需要我們拍攝者自己通過移動來選擇不同的拍攝角度和距離進行構圖,十分有利於新手鍛鍊自己的觀察力,學習構圖。
不過,拍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自然要接觸到不同焦段的鏡頭,雖然我們知道,廣角鏡頭有桶形畸變,長焦鏡頭有枕形畸變,但是,在實際的拍攝中,我們還是經常無法拍出別人的那種大片既視感。
f/2.8 1/600s ISO50 50mm
差別在哪兒?
老劉覺得,所謂攝影眼,第一步要學會的就是從鏡頭的視角看世界——當我們要拍攝某一個場景的時候,腦海中不是自己看到的效果,而是用不同的鏡頭拍攝出來之後會是什麼樣的效果。
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兩個問題——鏡頭的畸變和透視關係!
鏡頭的畸變分為
廣角鏡頭的桶形畸變和長焦鏡頭的枕形畸變
廣角鏡頭的桶形畸變:
如果說50mm左右的焦段與人眼看到的效果接近,那麼廣角鏡頭(24mm以下為廣角鏡頭)則全然不同,它的桶形透視畸變效果十分明顯。
人物全景照片(如下圖),因為低機位拍攝,其近大遠小的拍攝效果,會讓人物的腿顯得特別修長:
距離鏡頭近端(腳)和遠端(頭)的比例也會變化非常大;
畫面中央的足球,也因為距離拍攝者更近而變得更大,而遠端的球門、照明燈都變得更小。
此外,邊緣部分的球門框和照明燈也變成傾斜的,而不是垂直的。畫面居中的部分,相對也會變得凸起,這就是廣角鏡頭的桶形畸變。這些都遠不同我們人眼看到的效果。
在我們做了鏡頭畸變矯正後,只是將畫面中間向外凸出的部分適當壓縮,但並不會改變整體的透視效果。大家可以對比兩張圖仔細看一下差別。
廣角鏡頭的透視效果
因為廣角鏡頭的「近大遠小」的特點,它同時也有了很強的空間透視效果,也就是視覺上的空間縱深感。
同樣的情況下,廣角鏡頭拍攝,將會拉伸縱深方向上物體之間的距離,同時畫面當中的線條也會因為這種縱深感而變得更為突出。
長焦鏡頭的枕形畸變
與廣角鏡頭相反,長焦鏡頭的枕形畸變是中間凹陷進去,如果拍攝人物面部特寫,人臉很可能變圓、變胖,原本的高鼻梁也可能會因此變成塌鼻梁。這一點在平時的拍攝過程中注意就好。
長焦鏡頭的透視效果
除了同樣的光圈,長焦鏡頭會有更強的虛化效果之外,還有一個特性就是長焦鏡頭會壓縮空間上主體與前後景之間的距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畫面當中的背景變大了(同樣的場景,廣角鏡頭拍攝則是很小的)。
f/8 1/200s ISO50 102mm
如果用長焦鏡頭拍風光,則同樣會拉近不同距離的景物,所以長焦鏡頭的透視感更多體現為壓縮空間後增加的畫面的層次感。
上面這張照片,就是長焦拉近了人物與中間的村莊和背後的梅裡雪山之間的距離,並且,梅裡雪山在畫面當中是非常清晰、非常大的。
而同樣的場景,我們人眼看到的雪山並不會這麼近、這麼大,如果用廣角,那麼雪山則會顯得更小、距離更遠。
總結
當我們充分了解了不同鏡頭焦段的畸變和透視效果,那麼在拍攝前,我們的腦海當中應該就有了一個最佳的拍攝方案——看到環境,我就可以想像到拍攝出什麼樣的效果,進而確定用什麼樣的鏡頭焦段來拍攝。
好了,練就攝影眼的第一步——熟悉不同焦段鏡頭的畸變和透視效果,到這兒就講完了,那麼平時怎麼練習呢?
老劉個人有個小習慣,就是看到一些優秀的作品的時候,就會想一下拍攝者是用什麼鏡頭、什麼角度、如何取景、大概的參數是多少……
下面做個小活動,大家也來猜猜看這張照片的拍攝參數(光圈、快門、ISO、焦距),然後發給我們的攝影計劃的兔嘰姐姐(Aplan-QQ)吧!
公眾號留言功能被閹割
勞煩大家添加微信交流
進i攝群交流討論
請添加模特妹紙微信
Aplan-QQ
往期視頻
[攝影計劃·特別節目]
【基礎理論篇】
[第一章·曝光的正確姿勢]
[第二章·對焦,超簡單鴨]
第10期 對焦綜合應用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