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攝影創作與攝影眼的關係
一、攝影是技術還是藝術
攝影是技術還是藝術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但做為攝影人,我們知道,攝影是一種通過器械,運用光的原理,經過鏡面成像達到創作之目的。
而這中的創作是與複製有很大不同的。複製(強調跟原來的一模一樣),又可以說為是「克隆」,克隆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複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
但攝影人的創作,絕非複製,卻是與藝術家一樣,有自己獨到的思想,獨特的觀察力,非同一般的視點,當然還有運氣及運用理論與實踐並將其「凍結」出來的本事,還有對器械的掌握與運用是否熟練,亦即技術水平高低,絕對影響攝影創作的受看度。比如,本人的作品【雁歸】,能在「今日頭條」攝影大賽中取得較好成績(兩次獲獎),這與技術(熟悉相機的光圈、快門、EV值、ISO等的各個功能)、氣候(有霾,能凸顯太陽輪廓)、時間節點(傍晚)、佔位(能拍到宮門簷角)、運氣(雁恰好飛進鏡頭裡鴨蛋黃般的落日中)等有極大關係。本作品中,雁的闖入,極大提升了作品的藝術含量,成為意趣天成佳作,受到無數拍故宮角樓影友的羨慕。因此說,攝影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技術與藝術發展的共同體,極具創造性和審美性。
附圖【雁歸】:
二、攝影理念對攝影創作的影響
攝影,要學會思考,學會看,學會捕捉……重要的是還要學會構圖。
針對攝影藝術中的構圖,著名攝影家李少白老師在授課中給我們講述了攝影構圖十要素概念:
1.主導特徵——涉及到面積(大、小),位置,背景,引導線;
(主導特徵:黑框、大面積黃綠色塊中,一隻烏鴉(剪影)站在居中的黃色破玻璃孔中,且頭部向中間,十分搶眼)
2.和諧——涉及環境、內容、色彩、比重等等;
(漁民與海浪、飛濺的水滴與浪花、暖色調的天空與冷色調海水,左側礁石,右側椰樹,組成一幅和諧圖畫)
3.均衡——涉及到對稱均衡、非對稱均衡;
(均衡:鏡面對稱均衡)
4.對比——涉及到明暗、大小、冷暖、輕重、剛柔、古今等等;
(對比:冷色調灰藍天空與暖色調橘黃、褐色土地,白雪與黑色陰影的明與暗對比)
5.呼應——有呼有應,方能有看點,方可產生均衡、和諧之畫面;
(呼應:兩隻野鴨與兩個亭子、藍色調天空與藍色調水面、底部白色雪地與中間白色湖面,兩兩呼應,組成和諧、均衡畫面)
6.節奏——像豎琴,像波紋,像漣漪般,讓人想陶醉在其中;
(節奏:著名的故宮金水橋五隻眼睛,讓人迷醉)
7.重複——無數個點或線或面,同一個品種或同一個色彩或同一個形狀組合在一起,給人一種密集、壯觀、衝擊的視覺;
(重複:密集的蘆花組合在一起,極其壯觀)
8.變異——趣味的一種極佳表現手法;
(變異:石獅與石獅之間突然插入一隻醒目的手,趣味凸顯)
9.比例——佔圖片面積的比重,當然有時佔比重小的不一定不重要,相反比例小的,常常會有畫龍點「睛」,起定海神針之功效;
(比例:佔面積三分之二的天空,濃雲與色彩瑰麗的晚霞、電線及電線上歇息的眾多小鳥,十分搶眼,但下部地面上的車燈及道路分割線的反光之作用也不可忽視,它起到了亮點(車燈)與暗點(鳥)、明線(反光)與暗線(電線)的對比與呼應作用)
10.透視(空間)——透過大(小)看小(大),透過實(虛)看虛(實),透過近(遠)看遠(近),透過明(暗)看暗(明),透過地(天)看天(地)……
(藍冰:透過近處清晰的「拱門」型冰晶及冰晶上花紋,看到遠處略虛的冰山、天上雲朵、水中虛影......給人世界之大,好像去看看)
以上,通過學習得出:要想作品上乘,看起來舒服,不失重,有新奇特,有味道……那麼將這十個要素融會貫通在作品裡就基本達到了。
三、攝影創作是記錄還是真實的「謊言」
前面說了攝影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那麼從技術層面上而言:
1、 攝影有記錄(複製)的功效。
如,全世界林林總總的著名景點,大都有一個觀景臺、最佳拍攝地。從而引的各路前往者均會留下幾張「到此一遊」 照。尤其許多廣角、中焦段,就像「複製」一樣,畫面基本雷同,沒有自己的個性,完全靠天吃飯——成為了實實在在的記錄(複製)。
2、 攝影創作有「撒謊」(變異)的功效。
對善於發現、創作的攝影大師而言,遇到世人皆知的景點,往往在「打卡」之後另闢蹊徑,運用構圖理念,帶著感情,用自己的攝影眼,不斷移動視點,巧妙組合,快速凍結,創作出不同凡響、與眾不同的作品出來。這中有將醜拍成美,將繁拍成簡,將低矮拍成高大,用變異拍出趣味,用錯位拍出讓人驚嘆的作品,讓人實實在在的感覺到「攝影是真實的謊言」!
四、攝影眼
1.何為攝影眼?
百度搜素說:攝影眼是一種能看到可拍之處的觀察能力。同一個景,經過您內心看到的,會不同於旁人看到的,把那些您內心看到的景拍出來,便是您獨到之處。
2、如何培養攝影眼
優秀的攝影眼與知識、閱歷、經驗、敏感度、想像力、聯想力等有很大關係
在攝影界,李少白老師被稱作是「拿著相機的詩人」。
「他的東西不是別人能不能拍出來,而是,別人根本想不到這樣去拍。」這就是一個大師的眼光和內心世界。
年近八十的李少白老師,在特殊年代歷經磨難,但他卻從不低頭,而是在枯燥、無奈的時間裡,用可用的時光記住了兩千餘首古今中外著名詩句。因此,腦子裡的詩與現實中的景,經過他的攝影眼的提煉,成為拿著相機做「詩」,也就不足為奇了。
那麼如何培養攝影眼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① 攝影是創意,要想明確反映主題,就要運用攝影語言與創意匹配起來。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平時多學習、多閱讀各種領域的書籍,提升自己的審美理論知識及閱歷;
② 攝影是一門用光的藝術。如何用光影效果表達作品的造型藝術及讓光影為思想服務,我們拍攝時就要多觀察,多思考,多走動,運用自己所掌握的光與影的知識,獲取藝術上的升華;
③ 構圖是表現攝影作品內容的重要因素。我們應該根據構圖理念,看到美景先不要急著拿出相機按快門,而是先用眼、用心觀察所看到的一切;用移動視點方法由近而遠,由大而小,由明而暗,由深而淺等,看看光,看看影,站著、蹲著、躺著從不同位置試著去觀察、去發現,用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使之達到完美的畫面。
④ 色彩對作品情感的表達在多彩世界功不可沒。多運用想像力、聯想力去看這個世界,將光影、色塊、構圖、思想合理組合,相信啟發嶄新靈感的作品必然會出現;
⑤ 多觀摩一流的攝影作品,讓自己時常受到一流作品的衝擊,在模仿中有創意。
⑥ 故宮牆上的一顆草,別人看到只是一顆草,而你看到了什麼?草上的絨毛,逆光的效果?草葉的紋理,能否開花?有何隱喻?
……這些都是有助於攝影眼能力的養成。
結束語:
攝影是走心的藝術,要帶著情感去構圖、去拍攝。
根據多年來幾十次追隨李少白老師外拍、聽講座之所見所聞,及常看李老師作品,看到他的多本畫冊,視角獨特,影響深遠。他鏡頭下的長城和紫禁城,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建築的恢宏與華美,讓現代人感受到中國文化底蘊的悠久與長存。感覺到會被一種情緒所感染,被那種我們熟視無睹的錯過所觸動。他那發現的眼睛,注入情感的作品,會引導你去想像畫面以外的詩意,或靜謐或熱烈,或輕鬆或遐想……引人思緒無限……
通過所學、所攝、所得,真心希望我們的眼睛能像大師一樣,我們的作品能多一些暗示性、夢幻性、抒情性、寫意性,少一些報導性、記錄性、寫實性……,多多在藝術領域發光並創造更大生產力!
張月軍
201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