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影友認為「同焦距的鏡頭若用於不同相機,將產生不同的空間透視效果」還有的影友認為「同焦距的鏡頭若用於不同相機,只能產生一種相同的空間透視效果」。其實,決定攝影畫面空間透視效果的不是相機,而是拍攝距離。
我認為,所謂的「空間透視效果」,就是近大而遠小的空間視覺效果。因此,無論是用於幾臺相機,哪怕是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只要拍攝距離相同,近大遠小的空間透視效果也都相同。如果拍攝距離不同,將產生不同的空間透視效果。再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如果站在同一地點,使用一隻20mm的超廣角鏡頭和一隻500mm的攝遠鏡頭,分別拍攝遠處的同一被攝景物。這時,雖然500mm鏡頭只能拍攝到20mm鏡頭成像畫面中的一小部分,但就這「一小部分」 畫面而言,二者之間近大遠小的空間透視效果卻是完全相同的。說句俗話:只要拍攝距離相同,若用放大機把20mm鏡頭拍攝的底片局部放大之後,就會形成500mm鏡頭的拍攝畫面。因此,它們的透視效果是完全相同的。
人們常說「廣角鏡頭和攝遠鏡頭為我們提供了不同的空間透視效果」。其實那是說:廣角鏡頭成像廣闊、影像較小,它為我們提供了更加接近被攝物拍攝的機會,因為拍攝距離近了,空間透視效果才能得以改變;而攝遠鏡頭成像較大,可以在遠處拍攝,因為拍攝距離遠了,所以空間透視效果才能隨之改變
透視感在攝影中有什麼用?
透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攝影語言,控制透視和畸變在拍攝中很常見。通過不同的透視感,我們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和氣氛,比如強烈的透視可以拍出誇張的空間感,而削弱透視,就可以讓畫面更加緊湊。
我們為什麼要表現照片的透視效果呢?
攝影是一種靜態的平面藝術,照片是一個二維的平面,而非三維立體的空間。我們要用近大遠小的關係以及透視感來呈現這個空間的構造。比如在風光片中,近景的人可能看上去比遠處的山還大,但實際上只是因為山離鏡頭很遠。再舉個例子,當你拍攝一個橘子,你希望呈現在照片上的是一個球體,而非一個扁扁的圓形。這都是透視感在攝影中的應用,我們可以通過增大和削弱透視感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