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道德經第21章題解:道是第一因,是宇宙法界的真正創造者,是絕對本質。所以修證第一步必須「離物」,離開物邏輯,入空是以空邏輯代替物邏輯,否則無法真正離物邏輯。有此離物入空修證,方可開啟內明心的深度修證,然後進入體無修證。第14章為即物證道一,指示眼耳五官功能有邊際,不是證道的工具(途徑),唯有妙心(內明心)才能證道。
-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譯文——原文對照
道德經第25章題解:此章以「道法自然」 著名,令學人反覆參悟。道德經是橫空出世,「道法自然」足以讓世人震驚。人生密碼就在其中,人必須走出一條全新的道路,脫胎換骨,成為新人。此章提出道的定義和道天地人的四元新宇宙觀(四大) ,代替天地人的三元宇宙觀。這是偉大的觀念變革,從直觀進入抽象。人具有抽象能力,可以進行概念分離。物、象、無象是認識宇宙真相的根本路徑,這三次概念分離、三次抽象是無與倫比的偉大成果,離物入空是離開物邏輯,進入空邏輯。
-
道德經第二十四章譯文——原文對照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二十四章妙契玄同章第一段:希言,自然。第六段: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經第24章題解:此章歷來被認為晦澀難解,義理不明,注釋家都有蚊子叮鐵牛,無從下嘴之嘆。
-
《道德經》第51-60章原文譯文,收藏學習
來源:喵咪文學社 ID:mmwenxueshe 《道德經》 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
《道德經》21-37章原文譯文,收藏學習
《道德經》 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
道德經53章譯文/原文:何為介然有知?修行者為何害怕退轉?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道德經53章譯文道廣大深奧,無邊無際發願修行大道者,最怕中途退轉,開始信心十足,但不能持守很久,很快信心就施洩了。大道十分平坦,世人卻喜歡斜徑小路,不願行走在大道上。實際是他們貪著世樂,被世樂引導到斜徑小路上。
-
道德經59章譯文/原文:何為有邦之母?什麼是長生久視之道?
修行最大的威脅是中途退轉,根源在於信心膚淺,紮根不深,最終成為沒有成就的假修道士。此章宣說幾重教法,眼花繚亂,有點抓不住主題。但「無死地」還是主題,這裡用「長生久視之道」來表述,使50章以來的「無死地」教法更為直白、多維度。道德經是在宣講對生命的關切,這是道德經作為文化、哲學、心法的不朽價值。50--59章共10章一直宣講無死地的修法,從如何生,子母喻來深度認識生命。不認識生,不認識子母,不認識生命的本性就不可能成為善攝生者,不可能修證無死地,不可能獲得根深蒂固的長生久視之道。
-
道德經70章譯文/原文:為何易知而莫能知?為何披褐懷玉?
(被,pī)道德經第70章譯文道妙德善的教法已經宣說,無生偈、有生偈、衝氣偈、「知」是全章核心,下章再宣講「知」之一字。不言之教,就是知的根本。無為之事,即是行的根本。知不言之教,行無為之事,不出戶,不窺牖,直探真源,契悟自性原來具足。知含無量義,一部道德經即在知上用工夫,易知難知,都是知的妙用。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人人本具圓覺清淨覺相,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圓覺經》裴休序說:「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者,如來也。」易知難知的原由在此。
-
道德經第七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經語道妙德善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七章(外身無私章)第一段:天長地久。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0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50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故能超凡脫俗強大無比,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然生後更加威武強悍。
-
道德經第十八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十八章大道廢章第一段:故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邦家昏亂,有忠臣。
-
道德經46章譯文/原文:如何知足修證到量?卻走馬以糞的本意?
道德經第46章譯文道行在天下,萬民安定的時代,道德經是濟世救人的經典,傳播德善的文化信念,反戰是德善的重要體現。戰爭最為慘烈,血流成河,是對人類文明的扼殺,是對生命尊嚴的踐踏。但自從人類顯形以來,「爭性」就隨顯形而起,人類文明始終籠罩在戰爭烏雲之中。「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1章)。望著戰場上的陣亡者,大宗師嚎啕大哭。戰爭四起是天下無道的主要標誌,戰爭的根源在於私天下的侯王貪得無厭。
-
道德經第十二章譯文——原文對照
(為,wèi)道德經第12章(五官致昏章)題解:妙心能體無證道,五官只能見物。心隨五官轉即是凡夫,心能轉五官即是聖人。五官如此劣等,五色亂目,五音亂耳,五味亂舌,更有馳騁田獵、難得寶貨迷亂凡心。爭為亂源,皆因信賴五官凡心而起禍。陶淵明《歸去來辭》謂「心為形役」,五官凡心皆是因形而有,使心為形所奴役。擒賊首先擒住外賊,五官凡心是也。聖人貴腹賤目,腹維持生命,有常足之智;目貪圖欲望,貪得無厭。故以腹為友,棄目而去。
-
道德經第三十一章譯文——原文對照
,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一章反戰章二第一段: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道德經第31章譯文:精美的兵器啊!此校注引發宋代以來道德經文本爭議,宋代晁說之再版道德經時在跋文中說:「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晁以為王弼無注就意味著王弼此章不是老子原文,這是天大的誤解。王弼注有詳有簡,個別有無注(第66章同樣無注)。嚴格說,王弼注是為自己注,領會極深處洋洋灑灑,注墨極多,第38章達1300字,很多章節只有幾十個字,基本不注字。
-
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原文對照
道德經第20章題解:此章本師在濁世顯形,第一稀有,後世修行人一睹真容,得未曾有。妙心飄飄,若飛若揚,志意在神域,此世人之不識也。上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一氣貫通,故有此異象也。大宗師之愚乃真知真覺,世人之智乃真愚真迷。後文「以智治邦,幫之賊;不以智治邦,邦之福」其理在此。世人耽於欲樂,甘盡苦來,此苦無有窮期。剎那之樂豈能消萬劫之大苦?迷途知返,回頭是岸。與大宗師同遊神域,乃是多生累劫修德修善之福所致。
-
道德經解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出自《道德經》第48章,它的原文如下:【原文】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如能無為那就沒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了。治理國家要常清淨不擾攘,至於政舉繁苛,就不配治理國家了。【我讀經典】「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外在的經驗知識愈累計愈增多,每天進步一點點,我們的見識就越深遠,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比如有的人下定決心用功讀書,可還不到一個禮拜,便覺得又累、又枯燥,於是就放棄了,為學不能日益。
-
道德經解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出自《道德經》第48章,它的原文如下: 【原文】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二十二章全德自隱章第一段: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道德經第22章題解:即物證道第三已經宣講,弟子修證境界已登聖位,轉凡成聖事業已成,現進入以道修德
-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81章
道德經原文及其譯文國際詩篇第81章作者:學海岸上的縴夫hyh讀道德經,善中國心。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也善者不辯辯者不善也,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也名利不爭爭不為聖人。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下聖人之道為而不爭也。
-
道德經第十九章譯文——原文對照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學習道德經(見,xiàn)道德經第19章題解:「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讓世人目瞪口呆,成為道學和儒學(俗儒)的抉擇處。「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二條不同的路,出世間法必需棄絕。不僅要棄絕粗大欲望,還要棄絕俗智和塵世的仁義。只有般若智才是修行者的修行目標,俗智是修行的反面,是勝人之術,溫柔的仁義鄉也不是究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