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美精神有三變 駱駝、獅子和嬰兒》中,坤鵬論講了尼採最為讚賞的兩個觀點:
熱愛命運——一個人在任何情況下都欣然接受自己的生活;
在永恆輪迴中找到意義——虛無是生活的本質,虛無是永恆的,如果一個人能夠認識到,還可以熱情地面對,他就成功地在生活中找到了意義。
可是,絕大多數人一生都做不到,特別是在「上帝已死」的現在,我們早已成了「最後的人」。
一、比猿猴更是猿猴的最後的人
我教你們超人。
人是應該被超越的東西。
你們做了什麼來超越他呢?
一切生物至今都創造了超越自己的東西:你們要做這大潮中的落潮,寧可回到動物那裡去,也不願意超越人類?
對人類來說,猿猴是什麼?
一個笑柄或一個痛苦的恥辱。
對超人來說,人也一樣:一個笑柄或是一個痛苦的恥辱。
你們完成了由蟲到人的過程,你們身上許多東西仍然是蟲。
你們曾經是猿猴,現在人比任何一隻猿猴更是猿猴。
尼採指出,現代人以為自己變得文明而驕傲。
實際上,現代人只是越來越被馴化了,越來越被精心設計的手段剝奪了力量。
每個人都擁有權力意志,它不單是人的生存所特有的,尼採將其理解為所有生命,甚至所有存在的基本特徵。
權力意志就是不斷超越自我,我們「除此之外,什麼也不是」。
但是,現代人卻在大踏步地倒退,比猿猴還是猿猴。
低頭反思,不得不承認,我們真的就是這樣,越來越被圈養化。
物質食物靠外賣投喂,精神食糧靠大數據投喂。
我們朝九晚五,九九六到沒日沒夜,最終的命運卻難逃淪為藥渣,被淘汰出局。
可是,你用生命般寶貴、一去不復返的時間又換來了什麼?!
當尼採宣布「上帝已死」的同時,他提出了人類的新目標——超人。
他仿佛早就預料到讀者會認為他就是超人。
他坦率地告訴人們,超人尚未出生。
我們都是超人的先驅——最後的人。
二、最後的人都有哪些特徵呢?
查拉圖斯特拉這樣說道:
地球上的最後一群人不再努力,工作也只是為了消磨時間。
沒有牧羊人,只有一群羊。
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每個人都一樣,有不同情感的人都被丟進了瘋人院。
他們嘲笑以前的人都傻了,他們自認為自己有了這個世界的一切。
他們白天尋找小確幸,晚上尋找小確幸,每天就這樣過去了。
結果呢?
村民聽完後,卻紛紛歡呼:「給我們這最後的人吧,哦,查拉圖斯特拉!」
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想要的生活,於是,查拉圖斯特拉失望地轉身離去。
上面這段詩句所描述的,不就是我們的真實寫照嗎?!
我們在虛無主義的道路上,人云亦云地以為非黑即白,要麼奉公要麼歡愉,要麼工作要麼玩樂。
我們在墮落中變得疲軟無力,仿佛是「最後的人」,只渴望「可憐的安逸」。
尼採認為,最後的人=懦夫。
在他心目中,堅強的意志品質、強盛不朽的激情是人類最重要的品質,只有懦夫才沒有激情,這種人幹不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來。
所以,他勸我們這些懦夫、最後的人,「切勿奢求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切莫為了美德而幹一些自己無力完成的事情」。
三、人生就是為了發大財而活?
最後的人、超人,這兩個概念源於尼採對於人生為什麼而活的思考。
之前,坤鵬論講過尼採的永恆輪迴,講過尼採的精神三變。
他指出,雖然虛無主義是生活的本質,但是,「所有存在都是在消亡中得到了肯定。」
人們就要在無意義的存在中頑強地創造意義,「熱愛命運!」
尼採認為,驅使人們行動的是權力意志(生命意志),生命力的擴張。
簡而言之,就是成為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尼採眼中,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有追求向上的欲望,能夠通過自我要求達成我們想要的目的。
所以,人類發展了科技、社會制度等,從而將人類的生活和動物的生活區分開來。
除此之外,人類還有抽象的追求,比如:美學、音樂、藝術等。
人類在努力的過程中,將人生的苦辣酸甜以不同方式呈現出來,造就了包括文學、音樂、藝術等各種具有革命性的產物。
但是,在當今以生產與消費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的盛行下,很多人的追求不再是更好的自己,而像被圈養的動物一樣,只剩下物質的享受。
確實,物質給人帶來的即時歡樂遠比精神上的掙扎要舒服太多了,恰恰人又是那麼短視。
不可否認的是,資本主義為現代人類帶來了很多優勢,比如:穩定的生活、充足的物質以及多元的娛樂。
不過,現在的資本主義的最大特點是GDP,其發展宗旨是為刺激消費而生產。
而18世紀開始的資產主義則是為了提高人們生活品質與生產效率為最終目標的。
所以,那時候,人類發明了冰箱、電燈等。
現在呢?
實體經濟舉步維艱,促進消費的商業模式創新被人們廣為稱頌、追捧上天;
不能很快變現的科學研究鮮有人問津,甚至淪為企業融資騙錢的道具;
創造提前消費的金融,則從以前的不值一提,躍升為所有行業的No.1;
……
但是,相比冰箱、電燈來說,哪個對我們的生活更有實質意義呢!
如今的大多數人就像下面這樣千篇一律地活著:
每天的工作所圍繞的就是幫助客戶提升商品銷售量;
放假不是在家追劇叫外賣,就是漫無目的地逛街吃遍各種美食,滿足口腹之慾,卻沒有促進心智之養;
網上剁手更是成為了很多人每日的休閒娛樂;
……
這樣的生活完全圍繞著資本生產運轉。
工作是在刺激更多消費,休息的時間自己也不斷消費,甚至休閒娛樂都是以消費為主。
那些更崇高的追求,像人生目標、使命、夢想等,被認為太假、太麻煩、太裝,從而早被很多人從內心中鄙棄掉了。
可是,當我們的生活起居都圍繞著物質的追求,我們不就是被這個市場圈養的動物嗎!
請捫心自問!
我們還記得非金錢相關的人生目標和夢想嗎?
我們還有值得犧牲日常舒適的人生目標嗎?
我們還願意為了一個使命感放棄生活中的小確幸嗎?
是的,吃大餐很爽,開名車很爽,住豪宅很爽……
這些爽感就是我們唯一追求的目標嗎?
物質上的富裕確實能帶來爽感,可是,這種境界離真正的自我滿足或許還有差距。
否則,你應該常常感到幸福,而不是現在這樣天天莫名地陷於焦慮之中,連開懷大笑都成了奢侈。
而且,我們更需要明白的現實是——真正能夠發大財的人永遠是極少一部分。
特別是在全球化、金融化及以GDP為唯一目標的今天,財富越來越集中於更為稀少的人,財富的分配早已嚴重地打破了二八法則,演變為了99比1。
所以,事實上,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無法發大財。
藉助金融這個加速器,財富的掌控者正在將世間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金錢化,結果就是富者更富。
他們最希望的是人類全都成為最後的人——被圈養的人。
而不是成為自己,更不是超人。
否則,他們如何能活!
消費這個詞,在14世紀的時候,它就是消耗和浪費,代表著揮霍、用盡,是個大大的貶義詞。
16世紀,出現了消費者一詞,同樣是個負面詞,專指揮霍、浪費的人。
但是,19世紀後,隨著資本主義向生產與消費的核心轉型,消費和消費者就轉化成了中性詞。
20世紀,世界誕生了消費主義。
21世紀,消費主義升級為人類第四大宗教——貨幣拜物教,並迅速被奉為一種流行的社會道德。
說到底,消費主義,就是富人賦予窮人的一種幻覺。
要不然,割誰的韭菜!
法國哲學家、現代社會思想大師、後現代理論家、知識的「恐怖主義者」讓·鮑德裡亞在其經典著作《消費社會》中揭示了這樣的事實:
一個人在消費社會中,根本沒有所謂的自由。
我們看似是自己的錢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需要和偏好花錢。
其實,這只是假象。
如果你是白領,貌似可以自由選擇髮型、包包、服裝以及各種化妝品、護膚品。
真相是,它們都是別人告訴你的,甚至是灌輸給你的。
你在獲知它們的同時,其背後的潛臺詞也正在發揮著強大的洗腦作用——這些才是時尚,其他都是過時。
你非要執意穿一條幾十年前媽媽年輕時穿的花裙子,群體的白眼和嘲諷會讓你無地自容。
為了迎合群體,你必須要用相應的消費品來響應,你就連不化妝、不洗頭、不洗澡的權力都沒有了。
在群體中,人類最害怕就是孤立,同時最希望知道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
原始社會,人們靠的是身體和能力區分強者還是弱者,比如:個頭、力量、速度等。
現代社會,這些原始指標都無效了,資本將它們全部刪除,將消費能力生生搞成了硬指標。
於是,名包、名表、名牌時裝成了身份的象徵;搶到「貓爪杯」,貌似就是小資的一員;太多人相信用了年輕的技術,自己可以像年輕人;別人出國你宅在家就是沒出息……
這種觀點的邏輯錯誤和心理偏見,實在太可笑!
如果擁有什麼就成為什麼,從小喝牛奶的我們,不早就是奶牛了嗎!
現代的人,就是為了這些個虛假指標,失去了自我,更沒有了自由,就像是一隻陀螺,在欲望和泡影中永不停息地旋轉。
日本人寫了一本名叫《飽食窮民》的書。
它用大量類似真實的故事告訴我們,在消費主義之下,很多人拼命加班賺錢,卻永遠跟不上自己的欲望增長。
最終淪為無需為溫飽發愁,卻依然陷入窮忙、被債務纏身的人。
他們就是飽食窮民。
鮑德裡亞在《消費社會》中寫道:「飢餓和匱乏,是前工業社會的主要問題;而疲勞,則是後工業社會集體症候。」
其實,疲勞算什麼,那只是表象而已。
背後的根源問題是,被虛無主義籠罩之下的我們正在或已經丟失作為人最寶貴的東西——自我。
顯然,如果只以物質錢財來定義人生,那麼大部分人的長處和特點將被忽略。
而這種問題還正在通過家庭教育不斷傳承、放大。
沒有發大財的父母將此價值觀寄託於孩子身上,孩子的成長價值就會被金錢的壓力束縛。
他們長大後在現實的掙扎中認不清大多數人發不了財的事實,逐漸成為社會資本生產的一個環節——在不斷生產的過程中,用物質商品所帶來的小確幸填滿空虛的生活。
四、超越源於質疑當下
如果不發大財,那人生要做什麼?
從蘇格拉底開始,古希臘人的大哉問(該詞出於《論語》,意義重大的問題)就是——何謂好的人生?
蘇格拉底說:「沒有經過檢驗的人生不值得活。」「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人重要的不是活著,而是要活得好。
他的意思是,盲從、不經思考的生活沒有意義。
比如:每天循規蹈矩、隨大流、不獨立思考的生活,像我們這種將發大財為唯一目標的生活,就是蘇格拉底眼中不值得活的生活。
有人說,好的人生取決於美德。
《世說新語箋疏》寫道:德成智出,業廣惟勤,小富靠勤,中富靠智,大富靠德,小勝靠智,大勝靠德。
但是,在物質主導的生活模式中,人們已不再探究什麼是人生,什麼是美德。
社會給我們的預設就是:把書讀好,做好工作和發大財。
但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是人人平等?是消除貧窮?還是什麼更崇高的理想?
就像坤鵬論以前所講的,所謂的把書讀書、做好工作,其實都是社會整體對於人類個體的欺騙。
騙他們甘願到學校學習怎麼當一顆合格的螺絲釘,然後再到社會中努力地做好一顆螺絲釘。
在這兩個前提之下,後面的發大財其實就是一張畫出來的大餅,虛偽。
因為,沒有自己優質資產的人永遠發不了財,實際上也沒有人靠為別人工作而躋身富豪榜。
改變始於懷疑!
只有當我們開始質疑大環境的預設時,比如:發大財就是人生的追求等。
我們才有機會跳出如今看似死胡同的生活,才有機會從最後的人向上進化。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