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國風·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創作手記
□高慶春
這幾年,我用心臨習楚竹簡帛書,對《長沙子彈庫帛書》尤為傾心研習,從章法布陣到結構用筆,寫小字後放大寫,反反覆覆,不厭其煩。收穫是,對楚帛書加深了理解,筆下可自由靈活運用。
《詩經》的內容非常適合用楚簡來寫,除了書體與時代相合之外,更重要的是這種字體既含蓄又浪漫的氣息與詩歌內涵相照應,這是內在的契合。《無衣》《樛木》這兩篇書寫有相當難度,重複的句子和字多,容易單調乏味。我在總體把握上以楚帛書書風為總基調,布局錯落參差,傾斜取勢;字法講求楚簡帛寫法的準確性,同時也考慮到重複字的變化,大小咬合,遙相呼應。用筆上採用大篆的筆法,稍加行草的筆趣,中、側鋒兼用,不拘小節,貫通全篇。用墨輕重徐疾,調節韻律節奏。落款以小章草書風寫兩行,穩重凝練,與正文的開張浪漫形成對比,收住全篇。因為中堂形式的限制,正文寫了七行,縱橫關係處理難度不小,現在看,如果字的縱向再放鬆一點、再錯落一點,可能效果會更好。
用紙上我選的是日本楮皮混合料舊紙。此次共寫了三遍,第一遍紙稍小,正文沒寫下,落在邊跋裡;第二遍中間落了一句話,不可原諒;最後,精神高度集中,口中念叨詩句,終成正果。《子彈庫楚帛書》是很好的臨習楚文字的範本,我擬出版一冊臨摹帖子,讓更多的篆書愛好者了解研習。
高慶春,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理事、篆書委員會副主任、書法培訓中心主任,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中國書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書畫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作品多次在全國書法大展獲獎、入展。多次擔任書法展賽評委。
作者/高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