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觀察|高慶春書《詩經·國風》之《無衣》《樛木》

2021-01-14 美術瞭望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詩經·國風·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創作手記

□高慶春

這幾年,我用心臨習楚竹簡帛書,對《長沙子彈庫帛書》尤為傾心研習,從章法布陣到結構用筆,寫小字後放大寫,反反覆覆,不厭其煩。收穫是,對楚帛書加深了理解,筆下可自由靈活運用。

《詩經》的內容非常適合用楚簡來寫,除了書體與時代相合之外,更重要的是這種字體既含蓄又浪漫的氣息與詩歌內涵相照應,這是內在的契合。《無衣》《樛木》這兩篇書寫有相當難度,重複的句子和字多,容易單調乏味。我在總體把握上以楚帛書書風為總基調,布局錯落參差,傾斜取勢;字法講求楚簡帛寫法的準確性,同時也考慮到重複字的變化,大小咬合,遙相呼應。用筆上採用大篆的筆法,稍加行草的筆趣,中、側鋒兼用,不拘小節,貫通全篇。用墨輕重徐疾,調節韻律節奏。落款以小章草書風寫兩行,穩重凝練,與正文的開張浪漫形成對比,收住全篇。因為中堂形式的限制,正文寫了七行,縱橫關係處理難度不小,現在看,如果字的縱向再放鬆一點、再錯落一點,可能效果會更好。

用紙上我選的是日本楮皮混合料舊紙。此次共寫了三遍,第一遍紙稍小,正文沒寫下,落在邊跋裡;第二遍中間落了一句話,不可原諒;最後,精神高度集中,口中念叨詩句,終成正果。《子彈庫楚帛書》是很好的臨習楚文字的範本,我擬出版一冊臨摹帖子,讓更多的篆書愛好者了解研習。

高慶春,一級美術師。中國書協理事、篆書委員會副主任、書法培訓中心主任,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副主任,西泠印社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故宮博物院中國書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書畫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會長。作品多次在全國書法大展獲獎、入展。多次擔任書法展賽評委。

作者/高慶春

相關焦點

  • 學習詩經《樛木》感受君子的成人之美……
    《詩經》產生的年代最早在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葉,用公園來計算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歷時五百年。從十五國風的分布地區看,它產生的地區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地區,地域相當廣闊。
  •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
    《詩經》自古為文人所激賞,而古人的言辭,若不能引經據典,被會被人嘲笑沒文化。引經,所引的是什麼經呢?最主要的便是《詩經》。《詩經》共計305篇,每一篇都有著特殊性和價值,因此,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國與國的出使或談判,還是卿大夫階層的宴飲會晤,或者是一般的讀書仕人之間的應答酬和,都可以引用到《詩經》的句子。
  • 《詩經》品讀:《樛木》——以木之名,佑你一生
    「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這首民歌膾炙人口,最早把夫妻相依相戀關係比著樹與藤的,是《詩經》中的《樛木》。 樛木 國風·周南·樛木 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都有哪些?其中豈曰無衣不止一篇!
    我們知道《詩經》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根據不同的類別又分為風雅頌;國風、大雅、小雅等章節。今天小三主要講解其中的國風部分。國風記錄了西周時期十五諸侯國的樂歌,所以又稱為「十五國風」總共160篇。說白了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不同地區的地方歌謠,帶有地方色彩。
  • 「詩經」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詩經·周南·樛木》朱熹云:「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樛木》就是如此。《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根據朱熹的說法,首章所詠之本體乃是「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而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則是「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樛木
    《樛木》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第一段第一句裡的樛木是指一種古書裡的樹木,葛藟累之,葛藟是一種葡萄科植物,供藥用,累指纏繞的意思。
  • 《詩經》國風·周南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國風·周南·關雎》這首短小的詩篇,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據著特殊的位置。
  • 筱青讀詩經之南有樛木
    詩經 南有樛木原文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注釋累:攀緣,纏繞。和後面的荒,縈同義。只:語氣助詞,無意義。
  • 每天一首詩經—《國風·周南·樛木》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請和我一起來探究這一寶貴、美好的遺產吧。《國風·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樛(jiū)木:彎曲的樹枝。綏,降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荒:遮掩,覆蓋將:扶助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 詩經-周南-樛木
    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 《詩經國風唐風無衣》賞析
    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詩經》中有兩篇《無衣》的詩篇,分別在「唐風」與「秦風」中,今天我們將這兩首詩分開來賞析。周朝時期的唐國在今山西省冀城縣一帶,《唐風無衣》是指用當時唐國地區流傳的曲調形式配樂寫的詩,此詩所敘述的故事不一定發生在唐國;唐國是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地。
  • 與子偕行共出徵,《詩經•國風•秦風•無衣》解讀
    《詩經》有反戰厭戰的歌謠,也有慷慨激昂勇赴國難的戰歌,《詩經·國風·秦風·無衣》就是這樣一首振奮人心的軍歌。詩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與興師,修我戈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 《詩經》之美,樛木之祝福詞
    今天,想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習詩經中的第四篇《周南·樛木》,接下來便看一下我筆下的故事吧!《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我兒啊!你什麼時候才願意成家啊?整天呆在家裡讀書,都快成書呆子了,別人都是先成家後立業的,你看看,你身邊的朋友王公子過幾天都成家了,你卻一點動靜都沒有。」薑母一臉氣憤地對姜公子說。
  • 《樛木》作為《詩經》的第四篇,是新婚祝福的名篇!
    《樛木》作為《詩經》的第四篇,與前面幾篇一樣,同樣是在述說家庭、情感方面的內容,是新婚祝福的名篇。首章中,「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意思是在南邊有枝條垂地的大樹,有藤蔓纏在樹上,以藤纏樹的形象指代夫妻之間的關係;「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意思是,這位快樂的新郎官,福祿就要降臨到他頭上了。後兩章,與首章相比,分別只改了兩個字,意思大致相同。這是《詩經·國風》中常用的疊章手法,前面讀過的《關雎》、《葛覃》、《卷耳》中都有運用,只不過沒有《樛木》用得徹底。
  • 每天學習一首古詩詞24:詩經《無衣》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無衣詩經61國風·秦風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句譯文: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
  • 詩經品鑑《關雎》《葛覃》《卷耳》《樛木》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詩經》之美:《樛木》《桃夭》婚禮上完美祝福新郎、新娘
    《樛木》是南方地區婚禮上祝賀新婚男子的讚歌,在婚禮上賓客們一遍遍齊聲合唱這首祝福新郎新婚的歌,是整個婚禮充滿吉祥和喜慶的氣氛。《樛木》以興奮和濃烈的激情,表現了華夏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國風·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 低調的婚禮祝福——讀《詩經》第四篇《樛木》有感
    孔子所說的詩三百中的詩就是指《詩經》一書,《詩經》中共有詩歌305篇,說詩三百隻是舉其整數而已。蔽:概括的意思。一言以蔽之就是說用一句話來概括《詩經》。思無邪:這一句其實是孔子引用《詩經》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評價《詩經》。「思無邪」出自於《詩經·魯頌·駉》「思無邪,思馬其徂!」此處的「思」是語氣詞,也可做思想解釋。無邪,一解為「純正」,一解為「直」,筆者傾向於後一種解釋。
  • 詩經·周南·樛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樛木詩經·國風·周南·樛木原文南有樛木[1],葛藟[2]纍[3]之。樂只[4]君子,福履[5]綏[6]之。南有樛木,葛藟荒[7]之。樂只君子,福履將[8]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9]之。
  • 《詩經》兩首《無衣》詩:最美的請示和反戰的戰歌
    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這兩首便是《無衣》。先看第一首,《詩經·國風·唐風》中的《無衣》: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翻譯成白話文是:怎麼能說我沒有衣裳?我有七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