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詩經》解讀——樛木

2020-12-13 一卷離騷一卷經

《樛木》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第一段第一句裡的樛木是指一種古書裡的樹木,葛藟累之,葛藟是一種葡萄科植物,供藥用,累指纏繞的意思。第二句樂只君子,在這篇詩裡樂的意思通常指快樂,但我解釋為無憂無慮,只,是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而君子二字傳統上在這篇《樛木》裡都翻譯為結了婚的男子,但考慮到這篇詩歌是作於先秦時代,而先秦時代「君子」二字的意思都是指君王之子,到了後世「君子」二字才被賦予了道德和品格上的含義,所以在這裡我認為解釋為君王之子更合適。福履綏之,通常大眾對於這篇《樛木》裡福履二字都是一起解釋為福祿,但我的理解應該把福履二字分開來解釋更好,福指福緣,而履通常解釋都是鞋子,但這裡我認為應當解釋為腳下的路更好,綏字通常解釋為安撫人心,但我在這裡解釋為平安。

第二段第一句裡葛藟荒之,荒這裡解釋為覆蓋。第二句裡福履將之,將是扶助的意思。

第三段第一句裡葛藟縈之,縈指縈繞的意思。第二句福履成之,成字一般都解釋為到來的意思,但這裡我解釋為成就。

這篇《樛木》我的解釋:在九州的極南方有一種古樹,葛藟纏繞其上。有一位無憂無慮的君王之子來到了這裡,古樹給予君王之子福緣,讓君王之子腳下之路皆平安。葛藟覆蓋在古樹上,古樹賞予君王之子福壽,讓君王之子能夠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中扶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葛藟縈繞在古樹上,古樹賜予君王之子福祿,讓君王之子在今後的君王之位上能夠有所成就。

我對於這篇《樛木》的理解,和現今主流理解並不相同,但這並不妨礙我談談自己對這篇詩歌的解釋和理解。在我看來《樛木》這首詩帶有明顯的佔卜、祈福的意味,這也符合了西周和春秋時期的社會狀況,而樂只君子一句說明了君王之子比較年輕,還沒有成為君王,所以無憂無慮。詩中不僅描寫了古樹對君王之子進行了祝福,福履將之,福履成之兩句也表達了廣大人民對於即將繼位成為君王的繼承者的殷切期待,盼望繼承者成為君王后能夠施德政、布仁政,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民,在君王之位上能有一番作為。我所理解的《樛木》是一篇描寫祝福君王並且飽含著人民期望的經典詩歌。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螽斯
    《詩經》裡描寫的都是先秦時代周的社會面貌,《螽斯》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 《詩經·樛木》新婚祝福的故事(解讀)
    南有樛木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樛木」是一種比較高大的灌木,但它總會有一些枝條向下垂,如同高大正直的男子,放下身段一般。「葛藟」是一種藤蔓樣的植物,生長在「樛木」旁的「葛藟」就會攀附著「樛木」下垂的枝條,向上生長
  • 《詩經》「南有樛木」看似一篇君子讚美詩,讀懂了才知道有多浪漫
    堂前樛木深,葛藟累梢頭《樛木》是一篇「比興」意蘊豐富的讚美詩歌,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起興,欲比「樂只君子,福履綏之」的本意,全詩通篇押韻,迴環復沓富有較強的音樂和節奏感。「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在《詩經》中,古人喜歡用自然界萬物尤其是動植物寄託自己的情思,使其富於濃厚的負載意味。
  • 詩經·周南·樛木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樛木詩經·國風·周南·樛木原文南有樛木[1],葛藟[2]纍[3]之。南有樛木,葛藟荒[7]之。樂只君子,福履將[8]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9]之。樛木賞析《詩經》中常常用到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而「託物起興」往往伴隨著「因物為比」同時出現,因此又有了「比興」的說法。《樛木》這首詩中,比興的運用就十分明顯。全文只有三章,結構工整,每章都以葛藟縈纏攀附於樛木的意象起興,而後以祥和安樂的君子獲得福祿為興體。
  • 詩經-周南-樛木
    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 學習詩經《樛木》感受君子的成人之美……
    《詩經》產生的年代最早在西周初期,最晚至春秋中葉,用公園來計算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六世紀,歷時五百年。從十五國風的分布地區看,它產生的地區相當於現在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和湖北北部地區,地域相當廣闊。
  • 筱青讀詩經之南有樛木
    詩經 南有樛木原文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詩經》所有的詩都是講究比興的。樛木也是如此。「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乃是首章所詠之本體;「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則是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
  • 詩經品鑑《關雎》《葛覃》《卷耳》《樛木》
    《詩經·國風·周南·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 讀《詩經·樛木》譯文,難道周代婚禮上有一次娶兩個媳婦的風俗?
    世人皆說《詩經》美,深入讀進去,確實真的非常美。這,只限於原文。孔老夫子的「詩無邪」絕非空話。但,讀各家譯文,甚至名家名譯都有可能讓人爆笑不止。美好的詩經《詩經》的第四首詩為《樛木》。一首祝賀新婚的民歌,主要用於男方婚禮上。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關雎
    從今天開始,如無特殊情況,我每天都會寫一篇《詩經》裡的詩歌解讀,主要是我自己對《詩經》的一些理解。《關雎》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者不可考,大概作成於先秦。第二句窈窕二字指體態美好,淑女的意思和現代不同,我認為這裡的淑女應從古代對女性的看法和審美來解讀,所以這裡的淑女二字我認為的意思應該是具有德、容、言、工四德的女子,最後的君子好逑的逑字,我認為理解成追求而不是配偶更合適。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桃夭
    《桃夭》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最後說一說我對《桃夭》這篇詩歌的見解:《桃夭》是《詩經》裡的傳世名篇,也是我從小時候讀《詩經》就很喜歡的一篇。很多沒讀過《詩經》的人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可見流傳之廣,就連古代王朝的皇帝很多都會對新進宮的嬪妃說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從而希望嬪妃為皇家開枝散葉。
  • 低調的婚禮祝福——讀《詩經》第四篇《樛木》有感
    我在2019年1月21日百家號裡的一篇文章「《詩經》的意義與開篇詩」中,對《詩經》做過這樣的評價與概括:詩中浪漫主義(愛情詩篇)和現實主義(生活,役苦,勞作)的永恆主題,構築了一代又一代愛好文學的人們在漫長的歲月裡和充滿坎坷的人生旅途上的精神食糧和情感寄託,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求知如渴的學子們在浩瀚詩海中汲取營養。
  • 「詩經」南有樛木,葛藟縈之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詩經·周南·樛木》朱熹云:「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樛木》就是如此。《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根據朱熹的說法,首章所詠之本體乃是「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而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則是「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
  • 《詩經》品讀:《樛木》——以木之名,佑你一生
    「山中只見藤纏樹,世上哪有樹纏藤,青藤若是不纏樹,枉過一春又一春」,這首民歌膾炙人口,最早把夫妻相依相戀關係比著樹與藤的,是《詩經》中的《樛木》。 樛木 國風·周南·樛木 南有樛(jiū)木,葛藟(lěi)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麟之趾
    《詩經》裡《麟之趾》是《國風·周南》裡的一篇,《國風·周南》共計11篇,這也是我解讀詩經《國風·周南》裡的最後一篇。《麟之趾》作成於先秦時代,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我對這篇《麟之趾》的一些見解:很明顯,《麟之趾》是一篇讚美諸侯及諸侯家族的詩歌。作者先寫麒麟的腳趾,再寫麒麟的額頭,最後寫麒麟的角,由下至上。而和麒麟的腳趾、額頭、角對應的是作者後一句的諸侯之子、諸侯之孫、諸侯同族,這卻又是由上至下了。作者是在借麒麟的由下至上來把諸侯的後代由上至下歌頌了一遍,體現了作者的高明之處。
  • 《詩經》解讀《國風·周南》十一篇,我的總結和看法
    從三月十號開始,我每天都寫一篇《詩經》解讀,到今天為止《詩經》《國風·周南》裡的十一篇已經全部寫完。《詩經》系列沒有特殊情況仍然會繼續寫下去,但以後的題目也許會稍加改變。今天對《國風·周南》十一篇做一個總結。
  • 《詩經·國風·樛木》:男子如樹,女子如藤,纏繞相依,福履相隨
    《樛木》,《詩經·國風·周南》第四篇,全詩共三章十二句四十八字。最令人稱奇的是:全詩三章僅替換六字,便能在迴環往復的吟詠中,清晰地傳遞出不同層次的含義。為方便分析,特將全詩抄錄,原文如下:「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
  • 美術觀察|高慶春書《詩經·國風》之《無衣》《樛木》
    《詩經·國風·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詩經·國風·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 《樛木》作為《詩經》的第四篇,是新婚祝福的名篇!
    《樛木》作為《詩經》的第四篇,與前面幾篇一樣,同樣是在述說家庭、情感方面的內容,是新婚祝福的名篇。首章中,「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意思是在南邊有枝條垂地的大樹,有藤蔓纏在樹上,以藤纏樹的形象指代夫妻之間的關係;「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意思是,這位快樂的新郎官,福祿就要降臨到他頭上了。後兩章,與首章相比,分別只改了兩個字,意思大致相同。這是《詩經·國風》中常用的疊章手法,前面讀過的《關雎》、《葛覃》、《卷耳》中都有運用,只不過沒有《樛木》用得徹底。
  • 三千年前的一首婚禮賀詞來自《詩經》中《樛木》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詩經所描寫的歷史時代可追溯到西周時期,對早期先民的日常生活我們總是充滿好奇。然而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就成了我們了解先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參考資料。那麼你了解早在西周時期人們的婚禮現場是怎樣的嗎?又是怎樣為新娘新郎送上祝福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