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第一段第一句桃之夭夭,夭夭的意思是絢爛繁盛,灼灼其華,灼灼二字指色彩鮮豔似火,華字通花。第二句之子于歸,之子通常解釋都是這個人,但從全詩來看這裡解釋為這位女子更合適。於,指去的意思,於歸,根據明朝程登吉所著《幼學瓊林》裡記載:女嫁曰於歸,男婚曰完娶,所以於歸是女子出嫁的意思。宜其室家,宜指和順,好的意思。
第二段第一句有蕡其實,蕡形容多而大,實我的解釋是這裡指果實。
第三段第一句其葉蓁蓁,蓁蓁形容草木茂盛。
我所理解的《桃夭》全詩的解釋:桃花開得絢爛繁盛,顏色像明豔又燦爛。這位女子要出嫁了,嫁到夫家兩相悅,美滿又和順。桃花開得絢爛繁盛,果實多多又肥大。這位女子要出嫁了,嫁到夫家生貴子,後嗣健康又興旺。桃花開得絢爛繁盛,桃葉紛紛又茂盛。這位女子要出嫁了,嫁到夫家家族旺,和睦又持家。
最後說一說我對《桃夭》這篇詩歌的見解:《桃夭》是《詩經》裡的傳世名篇,也是我從小時候讀《詩經》就很喜歡的一篇。很多沒讀過《詩經》的人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可見流傳之廣,就連古代王朝的皇帝很多都會對新進宮的嬪妃說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從而希望嬪妃為皇家開枝散葉。詩中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誰讀了這句傳世名句後眼前都會跳動著一個明豔少女的形象。
雖然整篇《桃夭》全詩只有短短六句話,四十八個字,但卻能讓人感到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仿佛真的有一場婚禮就在眼前。全詩每一段的後一句都表達了對出嫁女子和即將組建的新家庭的美好祝福,期盼家族和睦,子嗣興旺。
作者全詩三段的開頭分別寫了花、果實、葉子,無論是花也好果實、葉子也好都是虛,而借花喻少女的美麗,借果實、葉子喻女子成家後家族和睦、後代興旺才是實。
我之前解讀的幾篇《詩經》,《關雎》寫的是謙謙君子追求美麗女子的故事、《葛覃》寫的是女子學習女紅,回家看望父母的故事、《蒼耳》寫的是遠歸的丈夫一路上對心愛之人止不住思念的故事、《螽斯》寫的是期盼後代兒孫滿堂且福澤綿長的故事,而這篇《桃夭》寫的則是女子出嫁,宜家宜室的故事。《詩經》裡的這五篇詩歌涵蓋了追求、愛情、思念、對後代的期盼等,可以說這五篇詩歌將人類從追求到結婚成家的事情都談到了,除了《詩經》外,無一能做到如此,這也是《詩經》的魅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