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篇《詩經》解讀——桃夭

2020-12-04 一卷離騷一卷經

《桃夭》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時代的周,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第一段第一句桃之夭夭,夭夭的意思是絢爛繁盛,灼灼其華,灼灼二字指色彩鮮豔似火,華字通花。第二句之子于歸,之子通常解釋都是這個人,但從全詩來看這裡解釋為這位女子更合適。於,指去的意思,於歸,根據明朝程登吉所著《幼學瓊林》裡記載:女嫁曰於歸,男婚曰完娶,所以於歸是女子出嫁的意思。宜其室家,宜指和順,好的意思。

第二段第一句有蕡其實,蕡形容多而大,實我的解釋是這裡指果實。

第三段第一句其葉蓁蓁,蓁蓁形容草木茂盛。

我所理解的《桃夭》全詩的解釋:桃花開得絢爛繁盛,顏色像明豔又燦爛。這位女子要出嫁了,嫁到夫家兩相悅,美滿又和順。桃花開得絢爛繁盛,果實多多又肥大。這位女子要出嫁了,嫁到夫家生貴子,後嗣健康又興旺。桃花開得絢爛繁盛,桃葉紛紛又茂盛。這位女子要出嫁了,嫁到夫家家族旺,和睦又持家。

最後說一說我對《桃夭》這篇詩歌的見解:《桃夭》是《詩經》裡的傳世名篇,也是我從小時候讀《詩經》就很喜歡的一篇。很多沒讀過《詩經》的人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這句詩,可見流傳之廣,就連古代王朝的皇帝很多都會對新進宮的嬪妃說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從而希望嬪妃為皇家開枝散葉。詩中拿鮮豔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誰讀了這句傳世名句後眼前都會跳動著一個明豔少女的形象。

雖然整篇《桃夭》全詩只有短短六句話,四十八個字,但卻能讓人感到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仿佛真的有一場婚禮就在眼前。全詩每一段的後一句都表達了對出嫁女子和即將組建的新家庭的美好祝福,期盼家族和睦,子嗣興旺。

作者全詩三段的開頭分別寫了花、果實、葉子,無論是花也好果實、葉子也好都是虛,而借花喻少女的美麗,借果實、葉子喻女子成家後家族和睦、後代興旺才是實。

我之前解讀的幾篇《詩經》,《關雎》寫的是謙謙君子追求美麗女子的故事、《葛覃》寫的是女子學習女紅,回家看望父母的故事、《蒼耳》寫的是遠歸的丈夫一路上對心愛之人止不住思念的故事、《螽斯》寫的是期盼後代兒孫滿堂且福澤綿長的故事,而這篇《桃夭》寫的則是女子出嫁,宜家宜室的故事。《詩經》裡的這五篇詩歌涵蓋了追求、愛情、思念、對後代的期盼等,可以說這五篇詩歌將人類從追求到結婚成家的事情都談到了,除了《詩經》外,無一能做到如此,這也是《詩經》的魅力之一。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漢廣
    《漢廣》是《詩經》裡《國風·周南》的一篇,作成於先秦時代,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之子,同我之前解讀的《桃夭》裡一樣我同樣解釋為這位女子。於,是指去或到的意思。於歸,我在《桃夭》裡也解釋過,古代女嫁曰於歸,男婚曰完娶,所以歸是出嫁的意思。秣,指餵養牲口。第四章同第二章。第五章第一句翹翹錯薪,言刈其蔞。蔞,指蔞蒿,一種菊科植物,大多生長於河岸。第二句之子于歸,言秣其駒。駒指馬駒。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關雎
    從今天開始,如無特殊情況,我每天都會寫一篇《詩經》裡的詩歌解讀,主要是我自己對《詩經》的一些理解。《關雎》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者不可考,大概作成於先秦。第二句窈窕二字指體態美好,淑女的意思和現代不同,我認為這裡的淑女應從古代對女性的看法和審美來解讀,所以這裡的淑女二字我認為的意思應該是具有德、容、言、工四德的女子,最後的君子好逑的逑字,我認為理解成追求而不是配偶更合適。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螽斯
    《詩經》裡描寫的都是先秦時代周的社會面貌,《螽斯》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及個人見解——鵲巢
    《鵲巢》是《詩經》裡《國風·召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不可考。全詩如下: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於歸,我在之前的《桃夭》中已解釋過,古代女嫁曰於歸,男婚曰完娶。百,我認為這裡應該是虛指,表示很多。兩,同輛,這裡指古代馬車。御,現今主流解釋為ya,通迓,指迎接,但只有這篇《鵲巢》有這種解釋,而御字無論是字型還是其他估計裡包括商代的甲骨文一般都做駕馭講,所以這裡的御字我個人認為還是理解為駕馭更好。第二章第一句維鵲有巢,維鳩方之。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麟之趾
    《詩經》裡《麟之趾》是《國風·周南》裡的一篇,《國風·周南》共計11篇,這也是我解讀詩經《國風·周南》裡的最後一篇。《麟之趾》作成於先秦時代,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麟之趾,振振公子,於嗟麟兮。我對這篇《麟之趾》的一些見解:很明顯,《麟之趾》是一篇讚美諸侯及諸侯家族的詩歌。作者先寫麒麟的腳趾,再寫麒麟的額頭,最後寫麒麟的角,由下至上。而和麒麟的腳趾、額頭、角對應的是作者後一句的諸侯之子、諸侯之孫、諸侯同族,這卻又是由上至下了。作者是在借麒麟的由下至上來把諸侯的後代由上至下歌頌了一遍,體現了作者的高明之處。
  • 對《詩經》中《桃夭》一詩的不同解讀,你贊成哪一種?
    在《詩經》中,有一首詩叫《桃夭》,它歸類在《風》中,是周朝時採自民間的歌謠。全詩原文為:桃之夭夭[yāo],灼灼[zhuó]其華[huā]。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fén]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zhēn]。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 桃花,春天的永恆代言--- 抱悃解讀《詩經》周南.桃夭
    詩經裡的詩,是沒有名字的,一般都是取詩的第一句來命名,例如「桃之夭夭」便取名桃夭。全詩分三段.第一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有一種創作藝術手法叫「比」「興」,比,就是打比方。比如女孩的臉很紅,就會說,這個女孩的臉紅得像蘋果。興、就是以自然景物引起一種情感的抒發。比和興聯起來隱含著一種象徵的意義。所以開篇的第一句就以點明婚禮的季節是在桃花盛開的春天。同時也用來比喻新娘"豔若桃花"的美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之子」/就是女子的意思,「於歸」就是出嫁的意思。」
  • 詩經第六篇——《桃夭》:祝新人宜室宜家宜人
    本篇也是詩經的名篇,知道幾首詩經的人,都會曉得該篇。附上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這也應對了上一篇最美好的祝願「子孫滿堂」、「時代綿長」和「和睦歡暢」。用現代話說就是「一個好女人,旺三代;娶錯女人,毀三代。」
  • 詩經-周南-桃夭
    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桃花帶笑容,明豔又美麗,姑娘今天出嫁了,一家人和順又幸福。《詩序》說《桃夭》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周禮》「仲春令會男女。」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如果不正,不時,還是逃之夭夭吧!
  • 詩經周南桃夭
    古代詩詞小說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豔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紅」等詞句,可能就是受了《桃夭》一詩的啟發。這樣一首賀新婚的詩,《毛詩序》也認為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毛序》說:「《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方玉潤《詩經原始》駁斥說:「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桃夭》不過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華初茂,即芳齡正盛時耳,故以為比。
  • 品詩經《桃夭》篇,詩美且寓意吉祥美好!
    《詩經》被譽為世界最美的書,這是一部記載著周朝到春秋時期長達五百多年歲月的詩歌總集,一至在歷史的長河中流淌至今!《詩經》清純簡約,沒有任何粉飾,卻深深烙印在人的心裡!——引言桃夭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華。 之子于歸③,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⑤其實。 之子于歸,宜④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⑥。
  • 《詩經桃夭》:讚美女子宜其家室的良好美德
    絕大多數人肯定是不能背下《國風·周南·桃夭》篇的,但是很多人都會背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兩句。我想這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對於我們的傳承,就是要看重婚姻和家庭,因為婚姻家庭才是我們的立足之本。
  •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經》中的名篇《桃夭》
    《詩經》中有許多經典名篇,若問哪一首讓人印象最深,很多人可能會說,是那首《桃夭》。這首詩中描繪了一個妙齡少女,美麗嬌俏像桃花一樣美好。詩人用「灼灼」二字形容這個少女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後人對這首詩評價極高,認為這首詩開創了吟誦美人這個題材。屈原筆下的各種香草美人的形象,就是受了此詩的影響。
  • 靜聽原典:《詩經》006 桃夭
    《詩經》06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這讓我們想起孔子稱讚《詩經》的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孔子的話內容當然十分豐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這樣一種思想呢?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後,我還看見鄉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國風選譯》)聯繫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農民娶親「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及我個人見解——殷其雷
    《殷其雷》是《詩經》裡《國風·召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振振君子,歸哉歸哉!殷其雷,在南山之側。何斯違斯,莫敢遑息?君子,之前的《詩經》解讀裡解釋過,先秦時代的君子一指君王之子,二指妻子對丈夫的稱呼,聯繫全詩這裡解釋為君王之子。第二章莫敢遑息?息,指休息。第三章莫或遑處?處,解釋為處理、處置,詩裡指不敢耽擱的意思。我對這篇《殷其雷》全詩的解釋:轟隆隆的雷聲,響徹在南山的南面。
  • 詩經怎麼寫婚姻?那是融於盛草繁花間的熱鬧《詩經·桃夭·葛覃》
    詩經對美的刻畫往往有一種獨到而超前的意識,甚至可以說她憑藉短短的四言句式其實奠定了國人千年的審美觀念,對於愛情,對於婚姻猶是。詩經·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桃夭是詩經中最濃烈的一首詩,藏著最令人心動的赤子之喜,和最讓人溫暖的真誠期待。
  • 《詩經》解讀《國風·周南》十一篇,我的總結和看法
    從三月十號開始,我每天都寫一篇《詩經》解讀,到今天為止《詩經》《國風·周南》裡的十一篇已經全部寫完。《詩經》系列沒有特殊情況仍然會繼續寫下去,但以後的題目也許會稍加改變。今天對《國風·周南》十一篇做一個總結。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及我個人見解——草蟲
    《草蟲》是《詩經》裡《國風·召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陟彼南山,言採其蕨。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陟彼南山,言採其薇。
  • 每日一篇《詩經》解讀——樛木
    《樛木》是《詩經》裡《國風·周南》裡的一篇,作成於先秦,作者已不可考,全詩如下: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我所理解的《樛木》是一篇描寫祝福君王並且飽含著人民期望的經典詩歌。
  • 詩經·周南·桃夭_朗讀、注音、翻譯及賞析
    詩經·國風·周南·桃夭原文桃之夭夭[1],灼灼[2]其華[3]。之子[4]於歸[5],宜[6]其室家[7]。桃之夭夭,有蕡[8]其實。桃夭朗讀桃夭注釋及注音[1]夭夭:鮮妍美盛貌。[2]灼灼:茂盛鮮明貌。[3]華:同「花」。[4]之子:這個人,此指這位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