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人肯定是不能背下《國風·周南·桃夭》篇的,但是很多人都會背誦「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兩句。我想這是我們的文化基因對於我們的傳承,就是要看重婚姻和家庭,因為婚姻家庭才是我們的立足之本。
《國風·周南·桃夭》作為《詩經》中的第六篇,可以說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什麼要把女子出嫁的這一篇文章放在第六篇呢?通讀整個《詩經》,發現婚姻家庭佔據了半壁江山,可見古人對婚姻家庭是很看重的。尤其是在《國風·周南》前六篇,有男子愛慕女子,渴望在一起的男子、有勤儉持家,孝順父母的女子、有思念遠徵丈夫的女子、有祝福新婚的、有祝福多子多福的,無不體現了婚姻家庭這一主題。
因為家族觀念才是一個家庭得以存在的基礎,而家庭的構成當然離不開男女婚姻這一個基本單位,這就不難看出古人為何看重女子品德了,因為女子「具有宜其室家」的品德,這個家族才會興旺,畢竟「家和萬事興」。
《國風·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豔紅似火。
這位姑娘嫁過門,夫妻美滿又和順。
桃花怒放千萬朵,碩果纍纍大又多。
這位姑娘嫁過門,早生貴子後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桃葉紛呈真茂盛。
這位姑娘嫁過門,齊心協手家和睦。
《詩經》中《國風·周南·桃夭》篇可以說把一個出嫁女子從裡而外的的美都進行了一次歌頌。用爭奇鬥豔的盛開桃花比喻出嫁女子姣好的容貌,那塗滿腮紅的臉蛋,也許是因為嬌羞,也許是因為期待帶來的興奮,臉上的顏色像盛開的桃花一樣,明豔動人,這是從外貌上來歌頌女子的美;接下來用桃花盛開後的碩果纍纍形容出嫁後女子能夠多子多福,興旺這個家族,這是一種傳宗接代的責任美;最後用桃葉形容女子有良好的品德,能夠和家人和諧相處,出現「家和萬事興」的局面,這才是一個女子應有的品德,這是一種大美。
正如《國語·楚語》中記載的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生了爭論一樣。伍舉說:
「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於目觀則美,縮於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
我想這種從外而內的美,才是大美。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人要求「修身」了,因為修身要求先修德。
魏文侯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上承宗廟,下啟子孫,如之何可以苟,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
在這裡「宜家」其實就是「宜國」,因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現在還在說娶妻娶賢,不就是這個道理嗎?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肯定是一個具有良好品德的女人在默默支持。
其實在讀到《詩經》中《國風·周南·桃夭》的時候,我們能夠想像的到,那是一個桃花盛開的日子,漫山遍野都開滿了桃花,似乎置身在桃花的海洋中,那粉紅色的桃花綻放在樹梢,在微風的吹拂下,帶來陣陣清香的同時,偶爾有幾片落花簌簌地落下來。這時候,在吹拉彈唱的禮樂下,穿著婚服的女子,滿臉幸福,既期待緊張,又羞澀興奮,臉頰的紅暈,就連那胭脂都無法掩蓋住她的絕代風華。心中的想法是「我要嫁人了,我要嫁人了!」
當看見外面滿山遍野盛開的桃花的時候,我想她一定是聯想到了花開後的桃子,因為她肩負著傳宗接代的的重任,她一定在想,一定要給自己的丈夫多生幾個孩子,讓家族興旺起來。同時,也想到了桃葉,她也許在想,一定要和家人搞好關係,做到家和萬事興。
從《國風·周南·桃夭》不難看出,其實歌頌的是女子「宜其室家」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