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說《詩經》美,深入讀進去,確實真的非常美。這,只限於原文。孔老夫子的「詩無邪」絕非空話。
但,讀各家譯文,甚至名家名譯都有可能讓人爆笑不止。

《詩經》的第四首詩為《樛木》。一首祝賀新婚的民歌,主要用於男方婚禮上。
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樂只君子,福履將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樂只君子,福履成之。

爆笑譯文一:
南方有一種樹木叫樛木,葛藟蔓藤纏繞著樛木,長勢茂盛。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葛藟為女子,樛木為男子。由此,新郎開始幸福的生活。
原因分析:
這是何等神木?蔓藤如此纏繞,不被纏繞致死,反而日益繁茂?這符合自然界的植物生存之道嗎?周代民間,民眾有如此「傻」?以纏繞的樹木,來讚美新郎的婚後幸福生活?難道是植物近3000年來,進化了?

爆笑譯文二:
南方的這種樛木,生長茂盛,所以有下垂的樹枝,葛藟蔓藤爬上的是這根下垂的樹枝。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葛藟為女子,樛木為男子。男子的品行好,所以很快樂,他用善心安撫女子,讓她安定。
原因分析:
顯然,這種翻譯彌補了翻譯一的不足,樛木終於不會被纏死了。但葛、藟是兩種不同的蔓藤植物,這是一次要娶兩個媳婦的節奏嗎?這樛木如此茂盛,是不是還有更多下垂的樹枝?這可如何是好?原詩總共就三行,沒有任何一個字有樹枝下垂的意思。筆者已前前後後找了10遍,真沒有。而且在周代,禮制為一夫一妻制,不可能出現一次婚禮娶兩個媳婦的情況。經考證,這樹枝下垂一說來自顏師古:「樛木,下垂之木也。」顏師古,是唐朝初年經學家。在我看來,古代的專家,也未必能全信啊。

笑完之後,我們重新回來讀一讀正文。「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其中,「樛」的意思是,孿生的樹或相互絞纏的藤。整句詩的意思是說,南方有一種樹木叫樛木,它是由相互絞纏的藤長成的,哪兩種藤呢?葛和藟。如果你想像不出來,可以參考一下現在流行的發財樹。
全詩的大意也就清晰了,葛和藟纏繞在一起,長成一種樹木,叫做樛木,長勢繁茂。以此來比興男方婚後會更加幸福,美滿,福祿都會隨之而來。詩的內涵和婚禮相符,這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在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做連理枝」的說法。而《詩經》中的樛木是連理幹,更加了不起。還有一種可能,也許白居易的連理枝就是樛木呢!
綜上所述,爆笑的翻譯一和翻譯二,不過是歷史上有些人對《詩經》的歪曲和誤讀罷了。從中不難看出,解讀者的男權主義、對封建王權的攀附,以及封建社會中將女子視為男子附屬物的愚昧。最後造成的結果是,好好的一首婚禮詩,被攪和的沒法兒在婚禮上唱了。
當然,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讀書,還是要自己認真細讀原文,不要被任何所謂權威解讀所影響。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歡迎指點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