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傳統節日中非常特殊的的一個,因為清明還有另外一層身份——節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作為節氣的清明是什麼樣的。
含義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
清明--含有天氣晴朗、空氣清新明潔、逐漸轉暖、草木繁茂之意。
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來歷和意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民眾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
《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
到了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農諺說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正是說的這個道理。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清明節,命蠶妾,治蠶室······」說的是這時開始準備養蠶。
其中的「清明節」還只是一個節氣,不是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