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來歷與含義

2021-01-15 奇門遁甲法術符咒陰陽五行傳承人

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立夏:夏季的開始。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立秋:秋季的開始。
  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晝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開始。
  小雪:開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先把24節氣的名稱按次序列下,分為四組,每組又分為前後兩半: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這樣一擺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個立字後,緊跟著後半開始,又見「春夏秋冬」四個大字領頭。這什麼意思呢?不言而喻,這是說春夏秋冬四季從四個立立起來,立起來就是開始嘛。後半的「春夏秋冬」配上兩個「分」字,兩個「至」字。分是什麼意思?最簡單的「分」,就是「一分為二」了,可見這就表明,在這裡把一季「一分為兩半」了。那另外兩個「至」字呢?容易誤解為「到頭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麼到頭了?不要當作是一季到頭了,而是太陽向北或向南走到頭了,要回頭走了。確切追究這個「至」字的本義的話,「至」是極的意思。比如我們說「至少」,就是說不能再少了,少到極點了。夏至就是說太陽向北走到`極點了,要回頭了,但夏季並沒有完,而是剛剛到中點。冬至也是類似,太陽剛剛到極南點,開始轉向北了,冬季過了一半了。

通常把這八個節氣稱為四季八節。實際是四始八中。它們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麼意思呢?夏季不是熱天嗎?,冬季不是冷天嗎?為什麼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嗎?

這個問題提得確實有道理。難道古人給四季定歪了嗎?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奧秘。
  原來冷和熱雖然是依賴太陽的照射,但人們感覺到的冷和熱卻是原因很複雜的,太陽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比如一個大房子兩頭有兩個門,冬天從左端門端進一盆火,慢慢向右門移動,最後從右端門端出去。您說是不是當這盆火移到中  央的時候房子裡的溫度最高?肯定您說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門時溫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氣散熱是需要時間的,火移到中間時,熱還沒有來得及散開。太陽照射與此類似,影響氣溫的因素還要複雜得多。所以,季節的概念,最初發生時是很樸素的,根據人鍆的直接感受。當人們要定四季的準確概念,並想把四季概念納入曆法的時候,人們認識到不能僅僅根據氣溫來定四季。同一時間,各地氣溫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歷時,氣溫也不總相同。因此必須找到最穩定的普遍適用的定四季的標準。我們聰明的祖先,找到了這個標準,那就是太陽的南北位置。這個標準是天文標準。太陽的南北位置雖不能唯一決定一個地方的氣溫,但它能大體上有規率的影響一年中的溫度變化。因此按太陽的南北位置來定四季是有實際價值的。當然這樣定的四季必須與按氣溫來定的直感四季有區別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稱氣象四季。氣象四季不能作曆法四季。而剛才說的天文四季才能作曆法四季。氣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滯後,中國的黃河流域大概滯後三個期。24節氣中上述八個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曆法四季。這就能解釋為什麼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間了。

四季八節是24節氣的骨架,也是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個節氣則是骨架上的枝條或肉。枝條或肉的用處是天文四季通向氣象四季的橋梁。

我們看立春和春分之間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驚蟄」。這兩個名字描寫了春季上半季的氣象或生物的特徵。要開始下雨了,藏在地下過冬的小生命聽見太陽的召喚要開始甦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間插入的是「清明」和「穀雨」。從「清明時節雨紛紛」我們可以知道清明節氣時的氣候情況。從穀雨的字面可以知道這是莊稼需要雨水促長的季節。立夏與夏至之間插入「小滿」和「芒種」。小滿是小麥灌漿的時候,芒種是小麥收割和秋種的大忙季節。夏至與立秋之間插入「小暑」和「大暑」,這是最熱的一個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間插入「處暑」和「白露」,這是暑威強弩之末,和早晚開始見露珠的初秋季節了。秋分與立冬之間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見字自明了。立冬與冬至之間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與立春之間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氣象意義就更清楚,不必解釋了。總之一句話,八節之間插入的十六個節氣,是用來描述中國黃河流域的氣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區都可根據各地的氣象和物候特徵模仿為這十六個節氣取適當的名稱,就像世界時和區時的關係一樣。所以說:24節氣實際是全世界適用的。

24節氣的天文意義明白之後,就知道曆法以24節氣為準繩是多麼重要。但是24節氣是按太陽在天空走過的大圓的24個等分角度來定義的,不是按一年24個等分時間來定義的,所以時間間隔並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數說,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樣分才能讓既簡明,又足夠準確的表現24節氣,使它們排列得有最簡單的規律,讓人容易記憶掌握,這是設計曆法的重要任務。

附: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天谷,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十四節氣七言詩
  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節緊相連。
  按照公曆來推算,每月兩氣不改變。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這些就是交節日,有差不過一兩天。
  二十四節有先後,下列口訣記心間: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
  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穀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滿,六月芒種夏至連;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

東北農民流行節氣的順口溜
  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甸,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嚴,
  大雪江茬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近臘月,大寒整一年。

二十四節氣歌
  打春陽氣短,雨水沿河邊
  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幹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立夏鵝毛住,小滿鳥來全
  芒種開了鏟,夏至不拿棉
  小暑不算熱,大署三伏天
  立秋忙打澱,處暑動刀鐮
  白露煙上架,秋分不生田
  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
  立冬交十月,小雪河插嚴
  大雪河封上,冬至不行船
  小寒大寒又一年

二十四節氣表
  立春:2月4日前後,謂春季開始之節氣。
  雨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蟄伏土中的冬眠生物開始活動。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1日(或22日),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我國廣大地區越冬作物將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
  穀雨:4月20日前後,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5月5日或6日「立夏」。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小滿:5月20日或21日交「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夏至: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回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後,入暑,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大暑: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處暑:8月23日或24日,「處」為結束的意思,至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後,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點又回到赤道,形成晝夜等長。
  寒露: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移動,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為「寒露風」。
  霜降:10月23日前後為「寒露」,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後。
  小雪:11月22日前後為「小雪」節氣。北方冷空氣勢力增強,氣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為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回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冬至:12月22日前後,此時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則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至,成為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後北半球白晝漸長,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小寒: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
  大寒: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


相關焦點

  • 小滿節氣的含義是什麼?二十四節氣小滿的來歷傳說故事
    小滿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1、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夏季的第二個節氣。每年5月20日——22日之間視太陽到達黃經60°時為小滿,小滿指的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只是小滿,還未大滿。  2、小滿節氣是收穫的前奏,夏收、夏種、夏管,三夏大忙的序幕從此拉開,是農民一年中又一個繁忙的季節。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與起源(原創)
    二十四節氣,全稱為&34;八卦太陽曆法&34;四正四立&34;四正四偶″。四正為 :乾1(夏至)、坤8(冬至)、離3(春分)、坎6(秋分);四立(偶)為 :震4(立春)、巽5(立秋)、兌2(立夏)、艮7(立冬)。 二十四節氣,直接來源於伏羲八卦太陽曆法,是以&34;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 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的來歷和風俗:一年一度的冬至日馬上就到了,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的來歷和風俗你知道嗎?冬至日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的來歷和風俗?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二十四節氣冬至節|冬至的來歷和風俗。
  •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曆法(或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國際氣象界,它們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裡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一、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什麼?二、二十四節氣的由來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清明節氣的含義及來歷 臨沂知道清明名稱的含義嗎
    清明節傳統節日中非常特殊的的一個,因為清明還有另外一層身份——節氣,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作為節氣的清明是什麼樣的。   含義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
  •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
    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都有著生動而富有美感的名稱,也都有著各自豐富獨特的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最全的二十四節氣含義介紹。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詳解:立春是什麼意思?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每年的2月19日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二十四節氣的雨水。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知識】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吧!
  •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二十四節氣圖大家好!從今天開始跟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說到二十四節氣,年齡稍長的可能會了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是很熟悉。二十四節氣是怎麼來的呢?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地球上冬去春來,寒來暑往,四季更替,氣候變化,這季節是怎樣形成的呢?遠在東周春秋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總結天文,氣象與農業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
  • 二十四節氣順序 中國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每年除了傳統節日之外,還有二十四個節氣,那麼二十四個節氣有哪些呢?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按照順序排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
  • 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的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臨沂人要記住這些傳統
    二十四節氣從古代延續至今,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才形成了現如今的形態,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的含義大家要記清楚。   它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 你知道二十四節氣的來歷嗎?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起源於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定出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4個節氣,此後不斷的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人創作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明確了二十節氣的地位。
  • 【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之春分的含義是什麼?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這一天太陽會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而春分還預示著冬天即將過去,春回大地,天氣也會漸漸回暖。那麼,你知道二十四節氣之春分有什麼含義呢?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後(20日-22日)交節,農曆日期不固定,這時太陽到達黃經春分0°。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歷一》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
  • 二十四節氣真正的含義
    24節氣是按太陽在天空走過的大圓的24個等分角度來定義的,不是按一年24個等分時間來定義的,所以時間間隔並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數說,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樣分才能讓既簡明,又足夠準確的表現24節氣,使它們排列得有最簡單的規律,讓人容易記憶掌握,這是設計曆法的重要任務。
  •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裡面都有哪些風俗人情
    二十四節氣: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的含義: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時間:2017-08-08 12:53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十四個節氣是怎樣定出來的?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地球每365天5時48分46秒,圍繞太陽公轉1周,每23小時56分4秒還要自轉1次。
  • 中國二十四節氣解讀
    二十四節氣詳解【科普必讀】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出來,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規律,古人們依此來進行農事活動。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 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
    導語:我國是農業大國,因此曆法很多時候是為了服務農業生產而建立的,我們現在熟悉的二十四節氣就是這樣的曆法,它記錄四季輪迴,也反應氣候物候的變化,同時也揭示了農業生產的時間規律。今天我們就走進二十四節氣,看看今年二十四節氣時間表。下面就有一份2020二十四節氣表時間表請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