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的含義,裡面都有哪些風俗人情

2020-12-02 中原網視

二十四節氣: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節氣分別代表的含義:

1、立春: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2、雨水: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3、驚蟄: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

5、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6、穀雨: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

7、立夏:夏季的開始。

8、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9、芒種: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熱的夏天來臨。

11、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

12、大署: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13、立秋:秋季的開始。

14、處暑: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15、白露: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16、秋分:晝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將要結冰。

18、霜降: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開始。

20、小雪:開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來臨。

23、小寒:氣候開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順序 中國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每年除了傳統節日之外,還有二十四個節氣,那麼二十四個節氣有哪些呢?  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按照順序排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
  • 民俗老畫家手繪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這一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環就是「食補」,八寶飯,芪杞燉子雞,羊肉燉白蘿蔔,紅杞田七雞等都是百姓餐桌上必備的佳品。而本組畫中的立冬,近景展現的是秋收後進補以度嚴冬的食物,而遠景則展現的大家在秋收後的田裡面耕田的場景,以備來年春季耕種打下基礎。這些場面都可以很好的反應24節氣指導著人們應季而種應季而收的作用,同時讓人們通過這些農忙的場景,了解民俗。
  •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指幹支曆法(或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在國際氣象界,它們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這裡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二十四節氣的名稱、由來、日期及含義。一、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是什麼?2、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月首叫「節」,月中叫「氣」,「節」有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氣」有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節」 和「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
  • 關於二十四節氣有哪些 每一個臨沂人都熟悉
    一年可以分為365天,24個節氣,12個月,關於24節氣是最常用也是最不常用的,那麼關於二十四節氣都有哪些,你知道嗎?   二十四節氣有: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描寫立春節氣的詩詞有哪些?有哪些含義?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那麼你知道描寫立春節氣的詩詞有哪些?立春又有哪些含義?       一、描寫立春節氣的詩詞
  •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
    二十四節氣的每一個,都有著生動而富有美感的名稱,也都有著各自豐富獨特的含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最全的二十四節氣含義介紹。  最全的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詳解:立春是什麼意思?雨水節氣一般從2月18日或19日開始,到3月4日或5日結束。雨水和穀雨、小雪、大雪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雨水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如在《逸周書》中就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記載。
  • 2019小雪節氣的民俗活動有哪些?二十四節氣小雪知識及由來起源
    2019小雪節氣的民俗活動有哪些?2019年11月22日22:58:48迎來小雪節氣!小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0個節氣。今年11月22日是小雪,太陽到達黃經240°。「小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節氣。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的講究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介紹解釋
    在我國民間,流傳著不少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歌謠,有一首說:「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正好將二十四節氣的名稱一一概括。那麼,二十四節氣的命名有什麼講究呢?讓我們來了解吧。
  • 【知識】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二十四節氣的由來及含義吧!
  • 清王室對哪些節氣情有獨鍾?二十四節氣對清王室又有何作用?
    二十四節氣應該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當中非常寶貴的一筆財富,我們呀作為文化的傳承人,二十四節氣不光要熟悉,還得對這些節氣背後的一些常識和背景有所了解。平時我也是從家裡的爺爺奶奶口中了解了有關二十四節氣和一些過去民間和節氣有關的諺語,比如說穀雨前後種瓜點豆,其實不光民間生活比較重視傳統的節氣,清宮皇家裡邊也十分的重視節氣。那麼清王室對哪些節氣情有獨鍾?
  • 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你都知道嗎?二十四節氣插畫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個節氣。鬥指壬;太陽到達黃經330°;每年公曆2月18-20日交節。雨水和穀雨、小滿、小雪、大雪等節氣一樣,都是反映降水現象的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雨水節氣標示著降雨開始、雨量漸增,俗話說「春雨貴如油」,適宜的降水對農作物的生長很重要。
  • 成都民俗老畫家:畫二十四節氣 傳遞風俗人情
    在沒有「天氣預報」的中國古代,「二十四節氣」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至今仍在影響國人,指導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這一消息令著名老成都民俗畫家戴樹良欣喜又欣慰。他通過手繪民俗畫的方式,對二十四節氣進行解讀。
  • 二十四節氣諺語有哪些 臨沂朋友要懂得它們的意義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我國古代,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諺語每一條裡面都蘊含著獨特的大道理,大家在知道的同時,還要理解其中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是華夏祖先歷經千百年的實踐創造出來的寶貴科學遺產,是反映天氣氣候和物候變化、掌握農事季節的工具。
  • 二十四節氣知多少?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由於歷史上中國的主要政治、經濟、文化、農業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二十四節氣是以這一帶為依據建立起來的。
  • 中國二十四節氣的基本含義
    但中國又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的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曆法中又加入了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二十四節氣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
  • 二十四節氣的含義是什麼 臨沂人要記住這些傳統
    二十四節氣從古代延續至今,經歷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演變才形成了現如今的形態,二十四節氣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它的含義大家要記清楚。   它是指中國農曆中表示季節變遷的24個特定節令,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而制定的,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
  • 二十四節氣入非遺 二十四節氣是什麼意思含義解釋
    記者今日從文化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當地時間11月30日上午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二十四節氣歌,藏著哪些看點  ■本報記者 彭薇  到了秋天最後一個節氣霜降,意味著離冬天越來越近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不少人對這首節氣歌朗朗上口。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如何養生 霜降吃什麼食物最好風俗有哪些
    霜降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8個節氣,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來臨之後天氣就會慢慢變得寒冷起來,早晚天氣會比較冷,而中午溫度會較高,霜降時節也會有初霜出現,而且在這一天每個地方的習俗都會有所不同。那麼,霜降節氣的含義是什麼呢?霜降節氣風俗有哪些?霜降氣候特點是什麼?
  • 二十四節氣民俗故事有哪些 臨沂人要知道它們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   二十四節氣自成體系,屬於中國傳統曆法中的陽曆部分。在農曆中,通過設置閏月,將二十四節氣恰當地分配在各月中,使之有穩定的季節特徵,故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農曆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