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菜是閩菜的代表,素有「福州菜香飄四海,食文化千古流傳」之譽。其特點是以湯菜居多,味道偏於酸甜,尤其講究調湯,多變多種多樣素有「百湯百味」之說。代表菜有佛跳牆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西施舌等。其中以福州聚春園大酒店的招牌菜「佛跳牆」最為著名,是到福州一定要嘗的菜品。
福州五大名菜
佛跳牆、雞湯氽海蚌、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雞
福州「五碗」
太極芋泥、鍋邊糊、肉丸、魚丸、扁肉燕
福州風味小吃
蝦酥、海蠣餅、光餅、鼎邊糊、春卷、炒粉、線面、芋餃、魚丸、魚餃、魚卷、蔥餅、薯粉丸、豆粉滾米、福州拌麵、蔥肉餅、碗糕、芋泥、肉鬆、千面糕等
佛跳牆
原名福壽全,是福州的一道集山珍海味之大全的傳統名菜,被列為福建菜的首席名菜。為福州聚春園飯館老闆鄭春發研創,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末,福州官錢莊老闆宴請福建布政使周蓮,其妻親自主廚,用紹興酒罈裝入雞、鴨、羊肉及海產品等20多種原料,用慢火煨制而成,取名福壽全。周蓮嘗後,讚不絕口,遂命衙廚鄭春發仿製,並以此菜經常招待賓客。後來,鄭春發離開周蓮衙府,開設聚春園飯館,「福壽全」成了這家飯館的主打菜。一天,幾位文人墨客慕名來嘗此菜,啟壇時,香氣四溢,誘人不已。有位秀才當場吟詩讚美:「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從此,「福壽全」改名為「佛跳牆」。要想吃到正宗的「佛跳牆」,一定要去位於福州市中心東街2號的聚春園大酒店。
扁肉燕
又稱太平燕,是福州的傳統風味名吃,也是福州飲食風俗中的喜慶名菜。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必吃「太平燕」,即取其「太平」、「平安」之意。
鼎邊糊
又叫鍋邊糊,是福州著名的風味小吃。「鼎」,在福州的方言中就是「鍋」的意思。是用大米加清水磨成濃漿,攤在鍋邊,半熟後,鏟入正在熬煎的蝦湯中,煮熟即可。吃時,可加海蠣、蝦米、蝦仁、青蒜、芹菜等配料,香味撲鼻,風味獨特。很多華僑歸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吃鍋邊糊。
蠣餅
又叫海蠣餅,是福州一帶非常流行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將浸泡後的大米、黃豆磨成米漿,舀到特製的鐵篩子上,在其中放上一隻海牡蠣及瘦豬肉、芹菜等,把它蓋滿密封,放入油鍋炸制即成。外焦內脆,油而不膩,爽口宜人。在福州大街小巷的小食攤上,均有海蠣餅這種小吃,味美適口,千萬別忘了嘗一嘗。
炒西施舌
西施舌,又名沙蛤,是福建沿海著名的海珍。當地人很早就用沙蛤烹製成美味佳餚,成為福建名菜。關於
「西施舌」的來歷,還有一段悽迷的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憑藉西施的美人計滅掉吳國後,他的夫人唯恐西施紅顏禍水,使越國重蹈國的覆轍,暗中派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她身上,而後沉入大海。從此,沿海的泥灘中便生出了一種似人舌的「海蚌」貝類,人們稱它為「西施舌」。西施舌可紅燒、可涼拌,肉質鮮香脆嫩,味極鮮美,再加上其神秘的傳說,真是妙不可言。
福清光餅
是福清市著名的傳統麵食。相傳,明朝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民族英雄戚繼光奉命率軍入閩徵剿倭寇,為使行軍迅速,戚繼光便命夥夫烤制出一種中間有孔的圓餅,用麻繩串起,掛在將士身上作為行軍糧,大大方便了作戰殲敵。後來,這種圓餅傳入民間,人們為感念戚繼光抗倭有功,便把這種餅稱為「光餅」。福州人做光餅,現在多半改用電烘烤箱了,而福清人做光餅,至今還保留著用木炭烘爐的傳統,這種大缸裡烤出的光餅,十分香脆,味道最為正宗。
其他名吃
平潭八珍燜薯粉、蝴蝶赤肉湯、連江清炒魚面、蟹羹、煸炒沙田螺、沙茶豬肝、福山燒小雞、菊花鱸魚、七星魚丸、吉利蝦、蚵仔煎、檳榔芋泥、雞茸魚唇、紅糟醉香雞、八寶書包魚、閩清糟菜、荔枝肉、砂鍋魚頭煲、永泰燻鴨、雪片糕謝萬豐鹹香禮餅、閩清馬頭燻兔等
對於(福州)的老傳統特色美食,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歡迎一起在評論區交流哦,讓更多遊客了解更多地道傳統美食~關注我更多精彩內容絕不會讓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