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博士陸明君:書作有帖的韻致,碑的渾厚,古樸自然!

2020-12-20 城市書畫

二十幾年前,他的書法作品即在全國性書展中屢屢獲獎、入選,引起書壇同道們的關注,尤其是全國第八屆中青展的那幅獲獎作品,小字寫的爽朗俊健、生動飄逸而又書卷氣十足。他就是著名書法家——陸明君先生。

陸明君先生,1962年出生於山東昌邑,祖籍吉林,畢業於吉林大學歷史文獻學書法專業,先後獲碩士、博士學位,師從叢文俊先生。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字學會會員等。

陸明君先生書法各體兼擅,筆精墨妙,法度嚴謹而真趣瀰漫,靈和雅致又放逸激越。早在2006年時,石開先生贊其:「當今書法博士中,能有傑出創作能力的不出五人,陸明君當在此五人之列。」

陸明君先生是叢文俊先生的得意弟子!在1991年,他就曾進修於北京大學,系統地學習了文字學、文化史、文藝美學、文藝理論批評史等,得受於裘錫圭、嚴紹蕩、金開誠、盧永璘等知名學者。

陸明君先生還曾供職於《中國書法全集》編輯部,得以飽覽大量的古代書法作品或佳本,接觸了當代學術界及書法界精英。這一切都為他治學及書法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陸明君先生的書法取法很廣,既有帖的風姿韻致,又有碑的清剛和渾厚。有人這樣評價他:品讀陸老師的書法最重要的感覺就是作品古樸自然而又不缺乏靈動。觀其書作感覺到他的藝術既是古典的,又是現代的。

陸明君先生的書法在格調的塑建與把握上具有了明晰的方向與自我運籌的能力,而實現了創作上的步步為營,穩健提高。善於將古代範帖、手札中具有這種審美特徵的字進行演化和歸納,造出自家新樣,使漢字形體脫俗峭拔,更具魅力和張力。

面對陸明君先生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卻都能感受到與其「人」的內在精神的統一,這當是學養與性情的折射與反映。

沒有文化修養的書法家只能是一個寫字匠。陸明君先生的文化根基打得很厚實,其知識結構不僅在書法方面,在歷史文獻、金石學、文字學、美術學等方面均有涉獵。

陸明君先生的書法作品,先後二十餘次參加中國書協主辦的全國展、中青展、蘭亭獎展、全國書法名家邀請展等,在全國第一屆及第二屆正書大展、第八屆中青展、文化部第八屆群星獎作品展中獲獎。關注書畫類資訊城市書畫,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渾厚古樸,碑帖並重——聊一聊黃賓虹所追求的書法筆墨觀
    渾厚古樸 神採為上渾厚古樸黃賓虹在書法上所追求的渾厚古樸的筆墨觀,更多的是大篆的筆法影響,把大篆古樸之風運用於自己的行書、草書中來。這樣的書法線條厚重,同時帶有古樸的筆墨味道。黃賓虹的書法筆墨觀,是他在書法藝術創作中,經歷了長期實踐和理論研究,最終形成了他渾厚古樸的書法筆墨觀。
  • 沐雲堂訪談----陸明君
    我認為追求「奇變」是以後的事,我曾寫有如下一段談書感想,可表明我的這一思考:書法立格,當以雅正築基。雅而能附守於大美,得乎大眾通感;正則具磊然振迅之資,而通乎骨氣洞達之境。董文敏所言「古人作書,必不作正局,蓋以奇為正」,此語中之「奇」乃正中之奇也,為雅正爾後之奇變,雖奇而不怪俗,古人所云「平中之奇」,是謂真奇。非如今人不守大道而專輒異取蹊徑也,焉能不流入狷野?
  • 碑、帖之爭與墓誌書法審美
    一、碑、帖及碑帖之爭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作書的材料無非兩大類,一是絲帛,二是竹木,故有「書於帛者曰帖,書於竹木者曰簡冊」的說法。造紙術發明之後,帛與縑素及紙並用於書寫,而竹木則漸漸隱退。比之笨重的竹木材料,絲帛與紙當然方便得多了,尺牘短札既具實用功能,又使書家墨跡廣為流傳,亦或為藏家搜求把玩,一時成為風尚,如「二王」傳世法帖中不少便是這類尺牘短札。
  • 【書法】七、方祖漢臨趙孟頫書帖《膽巴碑》方祖漢文方祖漢文
    方祖漢臨趙孟頫《膽巴碑》方祖漢文繼堅持臨寫趙孟頫《赤壁賦》等六篇書帖後,近日,又完成趙孟頫《膽巴碑》的書帖臨寫。
  • 陸明君 || 新時代書法的擔當與精神追尋
    陸明君,歷史學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
  • 顏真卿這幅「醜書」不輸《蘭亭序》,沒有書法基礎,你很難看懂!
    顏真卿《爭座位帖》書於公元764年,這一年顏真卿55歲,正是他平生書法最為成熟的時候。這件《爭座位帖》的內容是顏真卿寫信斥責當時的尚書右僕射郭英乂,此人有藐視禮儀與諂媚權貴的行徑,書信寫得義正言辭而正氣凜然。
  • 原中書協秘書長,女書家郭雅君,1983年獲全國首展書法大賽優秀獎
    郭雅君,女,1953年12月生於中國北京,法學博士,曾任第四屆中國書協秘書長、分黨組副書記。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委員會主任、篆刻委員會主任,權益保護委員會主任。郭雅君女士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父親影響,臨池習帖,她的父親是畫壇頗具影響的油畫家,她父親對她的書畫督習甚嚴。
  • 趙孟頫《膽巴碑》令人見之氣增一倍
    《膽巴碑》全名是《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由趙孟頫奉敕書於元延佑三年(1316年),內容是記述帝師膽巴生平的事跡。膽巴是元代前期僧人,西番突甘斯旦麻人,世宗時被封為國師,仁宗皇慶間,追號大覺普慈廣照無上膽巴帝師。 趙孟頫該碑書通篇一氣呵成,點畫精純,無一筆有懈怠之氣。
  • 他把顏體融入隸書,古樸渾厚,有廟堂之氣,自成一家風流
    清代書法家,伊秉綬受大學士朱珪的賞識與紀曉嵐的器重,拜紀為師,又拜當時最負盛名的書法家劉墉為師學書法。伊秉綬喜繪畫、治印,亦有詩集傳世。工書,尤精篆隸,其書超絕古格,使清代書法大放異彩。隸書尤放縱飄逸,自成高古博大氣象。
  • 中國文學藝術,書法散論,碑書技法與運用
    如今新墓地上碑刻不少,不也可以取來作為書法學習的營養?事實上不會。今天誰也不會視這種碑刻為藝術。尋求創新的書家,也難以從那上面吸取到營養。只要不是無理取鬧,就不能不承認:如今平庸的刻工只能產生如今的平庸,真正書嫁的書作轉為刻石,怎麼也比不上其紙本上的原作。北碑和其他許多原始古樸的藝術一樣 ,是特定的時代條件下,是時光的力量賦予的。新的石刻效果不能幫助任何人產生意想不到的審美效果。
  • 陸明君感性理性兼備,書法作品清雅、簡古、蕭散
    曾翔評陸明君的書法曾說:「古人論畫謂『氣韻非師』,好的學者書法也是如此,以文氣為高,由積學而臻妙,非可與雕蟲弄技者道。明君兄是書法家中的學者,學者中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是學養情懷的自然流露,兼碑帖之長而自成一種清雅、簡古、蕭散的個人面目,於當代中青年書家中,足稱一時之選。」
  • 納碑入帖的張伯英-張伯英,書法,碑學-中安在線-主頁管理
    加之嘉慶以後大量出土的北魏碑刻的刺激,於是形成了浩蕩的碑學洪流,書壇從此成為碑學的天下,延至整個民國時期,都籠罩在碑學的霧靄之中,不再有傑出的帖學書家出現。張伯英作為民國時期的重要書家自然會受到風靡的北碑之風的影響,但是他並沒有完全局限於碑學的形態之中,選取的是碑帖兼融之路。  張伯英(1871年1949年),江蘇銅山人,字勺圃,一字少溥,號雲龍山民、東涯老人。
  • 趙孟頫精楷《膽巴碑》精奧神化之境界
    《膽巴碑》全名是《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由趙孟頫奉敕書於元延佑三年(1316年),內容是記述帝師膽巴生平的事跡。膽巴是元代前期僧人,西番突甘斯旦麻人,世宗時被封為國師,仁宗皇慶間,追號大覺普慈廣照無上膽巴帝師。趙孟頫該碑書通篇一氣呵成,點畫精純,無一筆有懈怠之氣。通篇基本為楷法,偶間行書寫法,且上下血脈相連,自然流便,全是「二王」正脈。
  •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
    碑學和帖學是如何發展的,二者各有何特點?「碑帖融合」在當時是一個新的概念,在碑學沒有出現或者沒有被正式提出來之前,宋元明以來一直是帖學的天下,也就是說刻帖、閣帖一直就是學書人的主要的取法對象和創作源泉。
  • 「大愚書論」碑學與帖學
    書法中的碑學初興於明清易代之際,士人痛思時弊與亡國之因,書法一反元明以來的姿媚平淡,提倡雄強、剛健、質樸、蒼渾,明末趙崡和郭宗昌較早的在各自的金石學著作中表達出尊崇碑學的思想,認為書帖幾經臨摹,風神已失,而碑刻字跡婉然,古法猶存,碑學遂由考據延及書法。
  • 他逆清碑潮流,與沈尹默並稱「二沈」,一代書法理論家推薦的書帖
    又與于右任、陳立夫、沈尹默等書家共同成立了專業性的書法研究機構「中國書學研究會」。1943年,中國書學研究會創辦了《書學》會刊,自第三期起由沈子善任主編。《書學》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沈子善做為一個著名的書法教育家,除了在教育上做過的卓著努力外,於書法上,他逆清至民國的碑學潮流而行,取道「帖學」,與沈尹默並稱「二沈」,圍繞「二王」一系,書風中正平和、儒雅淡然,為一時英豪。
  • 帖學碑學及雜學的不同源流
    中國書法大致有三個傳統:帖學、碑學以及雜學。  帖學是中國書法傳統的主流,原因在於「二王」的風格在唐宋兩代成為美學典範。在王羲之所處的時代,道教盛行。992年,宋太宗下令將419件前代著名書法家存留下來的紙箋和書信等摹刻成木板,再以上等徽墨拓印,匯成十卷《淳化閣帖》,所收珍藏大部分為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傳世的上佳之作。  《淳化閣帖》印刷有限,只分送給宗室及大臣,因此,在宋太宗時代都極其珍貴。但《淳化閣帖》的問世,還是讓部分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有機會通過摹學與臨寫,得以體味「二王」的書法精髓,並使之成為一個書法流派。
  • 行楷書法極具創新價值的字,筆法古樸飄逸,結字雋秀自然,可做帖
    聲明:本文由清雅閣原創發布,圖文版權歸清雅閣所有;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致 謝!行書並不包括行楷和行草,行楷到行書的是一種過程,而行草的概念並未有正確的定義,所以說行書包括行楷和行草是不對的,對於題主提出的問題,硬筆書法,宜從楷書入手,之後行楷,而後行書,若初學者直接選擇行書,則不會有很深的造詣,必須先打下基礎,楷書的風格和行書的風格是不同的,因此,簡單的去評價兩者之間誰更美,是不對的,應該是各有風格
  • 守一不移 | 記碑學名家孫伯翔
    自阮元始而迄於康南海的書學批評,並未掀起20世紀前期的碑學熱潮,評者自評,書者自書,即康南海本人的書法,也依樣帖意顯明。在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期間,大體上可以說是帖學獨領風騷,新魏碑的流行是「標語」所催發的——它的價值並不在藝術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