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由本人根據蒙曼老師講座整理,轉載請標明出處。(圖片來自網絡)
玉階怨
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喜馬拉雅的朋友,大家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白的《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說到李白的詩啊,很多人會立刻覺得飛揚跋扈、豪情萬丈,比方說,「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出自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或者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這確實是李白的代表作,但是呢,李白不僅僅能寫出最壯的詩,也能寫出最美的詩,比方說今天要講的這首《玉階怨》。
那先說題目吧,「玉階怨」是樂府舊題,當年班婕妤失寵於漢成帝,退居長信宮,做《自悼賦》,裡頭有一句話,說「華殿塵兮玉階苔」,華殿落滿塵埃,玉階生出青苔,以華貴來映襯清冷,一種寂寞之感油然而生。所以後來呢,「玉階怨」就成了一個樂府詩題了,專門寫宮怨。那李白之前,南朝的虞炎〔虞炎(約公元四八八年前後在世)字不詳,會稽人。生卒年不祥,約齊武帝永明中前後在世。以文學與沉約俱為文惠太子(武帝子)所遇,意眄殊常。官至瞟騎將軍。也是南朝的一位詩人。他的《玉階怨》是這樣寫的「紫藤拂花樹,黃鳥度青枝。思君一嘆息,苦淚應言垂。」〕、謝朓(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都寫過這個題目,那李白怎麼寫呢?
先看前兩句,「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所謂「玉階」呀,自然就是玉石砌成的臺階嘛,臺階都用玉石砌成,當然華貴,也暗示了主人公的身份。可是呢,玉石雖然華貴,但是它又自帶涼意呀,所以「玉階」一詞,已經讓人覺得寒意頓生。其實何止玉階,白露也一樣啊,露水本身就意味著秋涼,前面再加一個白字,更有如霜之感,這又暗示了主人公的處境和心情。那「玉階」和「白露」這兩個名詞之間的動詞——「生」又如何理解呢?所謂「生」啊,就是漸漸地形成、漸漸地浮現。薄暮時分,天氣轉涼,空中的水汽沉降下來,遇到清冷的玉階,形成細小的水珠。那隨著天色越來越晚,天氣越來越涼,水珠也就越聚越多,越聚越大,這就是「玉階生白露。」一個「生」字啊,包含了多麼漫長的時間,又包含了多麼微妙的感情啊!露水明明是降在玉階上,詩人卻說「玉階生白露」,這個「生」字啊就是一語雙關了。秋夜的時光,就這麼一點點流逝,秋夜的涼氣就這麼一點點加深,玉階生出了白露,內心也生出了寂寞,此情此景真是「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啊!
所以一句「玉階生白露」,由景及情,亦景亦情,也順理成章地帶出了下一句詩——「夜久侵羅襪」。這清冷的玉階之上啊,有個人一直在徘徊,從薄暮到入夜,白露一點點滋生,又一點點打溼了她的羅襪。那「羅襪」這個詞一出來,我們就知道了這個主人公是一位美人兒,為什麼呢?要知道中國古代寫美人不見得要事無巨細從頭到腳都描摹一遍,它往往只用一個動作或者一個物件兒,就把美人的神韻給寫出來了。當年曹子建《洛神賦》裡,一句「凌波微步,羅襪生塵」(一、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這句出自曹植的《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基本有兩種解釋一、 《文選》李善注「凌波而襪生塵,言神人異也。」就是說,洛神走在水面上而 襪底騰起塵埃,這是不可能的;但洛神是神,和人不一樣。二、 《文選》五臣注,呂向曰「微步,輕步也。步於水波之上,如塵生也。」這種 解釋比較合乎情理,是說洛神步履輕盈地走在平靜的水面上,蕩起細細的漣漪;就像走在路面上騰起細細的塵埃一樣。),洛神姍姍的步態、飄渺的風神(1.風採;神態。《晉書·裴楷傳》:「楷風神高邁,容儀俊爽,博涉群書,特精理義,時人謂之『玉人』。」宋王讜《唐語林·豪爽》:「上為皇孫時,風神秀異,英姿雋邁。」明謝肇淛《五雜俎·人部三》:「餘見周昉、李龍眠及近代仇實父諸美人圖,皆穠髮豐肌,衣粧稠迭,一種風神媚態,畧無彷彿。」王統照《號聲》:「長葉子的美人蕉在橢圓形的藍色水盂內搖曳著幽媚含笑的姿態,也似乎裝點出特有的日本婦女婀娜的風神。」2.指藝術作品的文採神韻。《南史·褚彥回傳》:「彥回援琴奏《別鵠》之曲,宮商既調,風神諧暢。」明唐順之《題夏中書畫竹》詩:「中書醉墨滿人間,此幅風神更不俗。」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八篇:「其詞隨語成韻,隨韻成趣,不假雕琢,而意志自深,風神或近楚《騷》。」)就立刻躍然紙上。那李白這首詩也是一樣啊,「羅襪」是華貴的,那以此來映襯美人身份的高貴,羅襪又是單薄的,以此來映襯美人身形的柔弱。一個如此高貴而又如此柔弱的美人兒,卻在這秋涼之夜久久徘徊在清露團團的玉階之上,是不是讓人頓生憐惜之意呀?可是呢,白露卻又並不憐惜她,而是「夜久侵羅襪」,這豈不令人感嘆哪!所以說這個「侵」字啊用得真好,和剛剛說過的「生」字一樣微妙。露水侵襲著美人兒的羅襪,幽怨也侵蝕著美人的內心哪,這點點滴滴的蠶食感隨著夜色的加深而逐步加強,一種由外到內的寒意也油然而生。
美人的羅襪漸漸地溼了,美人的心也漸漸地涼了,怎麼辦呢?看下兩句,「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所謂「卻」,在這裡不表示轉折,而是回身的意思。美人兒不堪秋涼,轉身回到房間,放下了水晶簾。這一回身是不是有一種斷舍離的感覺呀?她已經等待太久了,她已經不堪秋涼了,她不願再徘徊,也不願再等待了。所以呢,她不僅要回身,還要放下水晶簾,這難道不是了斷之意嗎?
可是呢,這隔絕內外的帘子卻是水晶製成的,而水晶是何等玲瓏剔透啊,它並沒有真的隔斷內外。一輪秋月穿透珠簾,仍然在屋內灑下清輝,而美人呢?她也未曾入眠,而是隔著珠簾,痴痴地望著那輪玲瓏的秋月,為什麼望月呀?在中國古代的文學意象裡,望月和懷人總是連在一起的呀,眼中所望就是心中所望,美人既然望月,就說明她並沒有真的放下苦苦等待的那個人。所以呢,所謂「卻下水晶簾」也就不是真的放下,而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這是何等細膩微妙的感情啊!
一首小詩,前兩句寫美人在外面等,後兩句寫美人在屋裡望。等也罷,望也罷,那個人終究沒有來,這裡頭有沒有怨?當然有。可是呢,詩人卻一個怨字都沒有寫。不過儘管詩人一個怨字都沒有寫,我們也還是能夠體會到美人兒那欲罷不能的幽怨,這是什麼呀?這就是所謂的「不怨之怨」哪,寫的既含蓄又玲瓏,這就叫「不琢一字,盡得風流」。那到這個地步,我們再往前想,這個美人兒的心裡真的只有幽怨嗎?又不盡然吧。因為這首詩畢竟沒有結在怨,而是結在「玲瓏望秋月」上,怨固然是怨的,可望還是要望,那這裡頭到底有幾分是幽怨,幾分是不舍,又有幾分是執著呢?非常複雜,真是餘音嫋嫋,回味悠長。
那我們這麼一句一句都解釋清楚了,其實這首詩的好處還沒有說完,還有什麼好處啊?整體說來這首詩有三大好處:第一,它美;第二,它蘊;第三,它飄。
先說美,我們一直講李白是有貴族氣的,他寫的詩是醜也美、醉也美、怨還美,無一不美。你看他寫愁,是「日色慾盡花含煙,月明如素愁不眠」,寫醉,是「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寫怨則是「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也罷、白露也罷、水晶簾也罷、秋月也罷,都是何等清潔、何等通透、何等尊貴呀!一種冰清玉潔的美感油然而生吧?那為什麼一定要寫得這麼美呢?因為美不僅僅是一些詞藻、一些意象的問題,它更意味著一種精神追求。既然襯託女主人公的這些意象都如此純淨剔透,那女主人公自然也就沒有一絲煙火氣,而女主人公既然沒有一絲煙火氣,那麼她所期待的對象也就因此皎潔、高尚起來,宛如秋月一般明淨。你這樣想一想,是不是感覺整首詩的精神都升華了?這是美。
那再說蘊,所謂「蘊」哪就是含蓄,就是耐人尋味,怎麼叫做含蓄呢?你看這首詩沒有一個字寫美,但是你自然而然覺得美;沒有一個字寫寒,但是你自然而然覺得寒;沒有一個字寫怨,但你自然而然覺得怨,這就是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就是含蓄蘊藉。
那什麼又叫耐人尋味呢?這就涉及到對這首詩的理解了。詩的主人公到底是誰?她在望誰、又在怨誰?一般按照詩題來考慮,這主人公當然是一位失寵的宮妃嘛,她望的和怨的也當然都是皇帝。可是女主人公僅僅只是一個不得寵的宮妃嗎?又不盡然吧,她還可以是一個不得志的才子啊,甚至是一個壯志未酬的志士啊。那她期待的真的只是皇帝臨幸嗎?也不盡然吧,她還可以代指伯樂的青眼,乃至理想的實現。這些我們都很想,但是呢,這一切也都只是我們的想像,詩人什麼都沒說,甚至連美人君王這樣的詞也沒說。他只說羅襪,只說秋月,可是正因為他什麼都沒說,什麼都落不到實處,才讓我們能夠浮想聯翩,這就是耐人尋味。清朝詞人周濟講:「夫詞非寄託不入,專寄託不出。」所謂好詩嘛,就是既要有寄託,但是又不能讓人看出寄託。大家想,李白這首《玉階怨》不就符合這個標準嗎?
那再說飄,所謂「飄」啊就是飛揚,這也是李白最讓人神往的精神氣象。他受人怠慢,會說:「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他被賜金還山,也還會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寄滄海。」他的眼睛永遠向上,他的精神永遠昂揚。就算這首《玉階怨》也是如此啊。你看同樣是宮怨詩,王昌齡那首備受推崇的《長信秋詞》怎麼寫呀?「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好是好的,但是何等沮喪、何等懦弱呀!他的氣勢是往下沉的,真的像寒鴉一樣,可是你再看《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怨還是怨,卻收在「玲瓏望秋月」 上。一種既清高又執著的情感油然而生吧?這才是李白筆下的人物,或者說這才是李白的精神哪!這種精神不僅僅能夠表現在《將進酒》的豪邁上,也能表現在《玉階怨》的玲瓏裡,能大能小,能屈能伸,這才是「詩仙」。
再讀一遍,「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李白的秋天寫得玲瓏剔透,不食人間煙火,可是煙火氣自有煙火氣的溫暖哪,所以下一首跟大家分享司空曙的《喜外弟盧綸見宿》,看看秋天溫暖的親情。
圖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