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費玉清在臺北小巨蛋舉行演唱會,宣布自此封麥隱退,這成為新春之初的又一文化事件。人們知道,「小哥」不可能成為他自己所說的「路人甲乙」,他的多面人生一定會成為溫暖的傳說,流傳下去的。
提起費玉清,一定要提起他的《一剪梅》。這首曾風靡一時的歌曲,是許多人心中懷舊的種子,它將伴隨著費玉清的隱退掀起一股懷舊的浪潮。
大陸認識費玉清是因為一部臺灣電視劇《一剪梅》。
1988年,這部由盧倫常導演,寇世勳、沈海蓉主演的愛情劇,被引入大陸。這是被大陸引進的第一部臺灣劇。當它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看慣了「非白即黑」的人物設定、「一眼望穿」的情節設定、「一以貫之」的情感設定的人們,立即被劇中的恩怨情仇所吸引,就像發現了一個新大陸。當年有多少人為趙時駿(寇世勳飾)與沈心慈(沈海蓉飾)曲折的愛情故事一灑熱淚,又有多少人因老太太們在觀劇時發出「這是好人還個壞人」的疑問而發笑!如果拿這部劇同2010年翻拍《新一剪梅》比,會發現從技術層面相差太多。但很多步入老境的當年觀眾還是覺得原劇更好。這就是懷舊情緒的作用,這就是所謂的「情懷」使然。
隨著電視劇的熱播,由費玉清演唱的同名歌曲也紅遍大江南北。
其實當這首深情細膩的歌曲在錄音機裡唱響,歌詞被當時的少男少女在歌本上傳抄時,很多人還不知道原唱是誰。
當年中央電視臺準備邀請費玉清來大陸演唱,但費玉清心存顧慮,婉拒了邀約。據說,他失去了這次機會之後,一直到2002年才與蔡琴一起出現在上海大劇院的舞臺上。也就是說,如果資料準確的話,時隔十多年,人們才第一次在現場看到那個深情款款唱《一剪梅》的人。而此時他的好多歌曲已在大陸流行、傳唱,聲名如日中天。
2015年這首歌又出現在影片《夏洛特煩惱》中。梁宏達評論說,之所以用這首歌,就因為主打的是「懷舊」牌,就因為它在漸入中年的70後、80後們心中是一種美好的回憶。
《一剪梅》的詞作者是臺灣著名詞作家陳玉貞。陳玉貞,筆名娃娃,大學時代已負文名。1983年創作此詞。陳玉貞為影視劇寫詞有個特點:寫詞前先要看電視劇的故事大綱,然後再動筆,這樣「才可以寫出一個符合劇的情緒的東西」。在詞中我們看到的草原、冰雪、寒梅等意象非常貼合劇中中國北方小城「沙河鎮」的特點,當然情緒更是貼合,足見作者的用心。陳玉貞能在詞中還原北中國的一角,可見她與小哥一樣,雖然土生土長在臺灣,也是具有「懷鄉」情結的一個人。而「懷鄉」亦是「懷舊」之一種。
同樣具有「懷鄉」情結的還有《一剪梅》的曲作者陳彼得。他4歲離開成都,一直生活在臺灣,落葉歸根,移居大陸。他曾在七十多歲時登上《中國好聲音》的舞臺,表達了對故鄉的眷戀與對生活的熱愛。評委們都沒轉身一一因為他們說沒人有資格轉身!
最後說說《一剪梅》的老祖宗。在我們眼裡李清照之前的「一剪梅」怎麼能稱得上「一剪梅」?到了李清照這裡,才玉簟生涼,西樓月滿,閒愁道盡。
古詞《一剪梅》是費玉清所代表的中國風音樂之根,也是「懷鄉」情結之由。它訴說的離愁別緒恰似我們由一首老歌而引發的懷舊情緒,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懷舊也罷,懷鄉也罷,懷人也罷,它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