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國家和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離不開廣大農民的。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了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代代發揚光大。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軟槌鑼鼓。
軟槌鑼鼓因鼓槌用麻繩特製而得名,在 眾多的鑼鼓藝術中,獨樹一幟,是全國罕見的特色鑼鼓藝術珍品。相傳起源於西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劉秀領兵退到孤峰山一帶, 途徑高家莊村邊時,突然聽到高家莊鑼鼓藝人正在演奏鼓樂,士兵軍威大振,很快擊敗了王莽。於是劉秀在作戰時, 專請高家莊鑼鼓助威,在一次激烈的戰爭中鑼鼓藝人因擊打激烈而使鼓槌斷裂,一急之下用馬韁代替,反而達到更好的效果,逐漸演變成用麻繩做鼓槌。
軟槌鑼鼓的表演隊伍雄壯有序,表演氣勢排山倒海。高家莊軟槌鑼鼓其特色鮮明,獨樹一幟。一是鑼鼓家具獨特。配置8面大鼓,8隻大鈸,16面鑼,鼓槌使用時頭晚用冷水浸溼,再用文火烘乾,打起鼓來格外響亮。二是鑼鼓表演獨特。演員都著古代將士服裝,威武雄壯,以「行路鼓」和「陣地戰」兩種形式表演。整個表演粗獷豪放、慷慨激昂。圖片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了表演者氣吞山上的氣勢,表現表演者排山倒海的氣勢。
圖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景花鼓。花鼓是流行於萬榮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既能在舞臺上表演,又能在廣場上表演,既能單人表演,又能群體表演。萬榮花鼓興起於宋代,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景村以王永福為首的王氏家族老藝人帶領全家身背花鼓,四處謀生,到過太原、潼關、濟南等地,也把萬榮花鼓傳播到了四方。圖為南景花鼓在表演。
萬榮花鼓大都圍繞著神廟、社廟、家廟、迎神祭祀而進行,如在后土祭祀活動中,經常有花鼓表演,流傳下來的花鼓詞「花鼓朝拜娘娘廟,媧母娘娘滿臉笑,誠心叩首一炷香,保你兒孫跑滿堂。」萬榮花鼓的表演者將鼓挎系腰間,或繫於胸前,或繫於頭頂、肩上、腋下、膝前等處。打鼓動作淳樸、健美,感情豪放。花鼓的伴奏樂器,只用大鑼、銅鈸等打擊樂器,鼓點主要有「一點油」「緊三錘」「四錘」「流水」等。圖為南景花鼓的傳承人表演。
萬榮花鼓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種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種是多鼓,即將鼓繫於頭部、胸部、右肩及兩腿中間,最多者一人可系十多個鼓。低鼓、高鼓和多鼓有不同的打法,但三種鼓均有一個基本打法,即以右手為主,左手為輔,右手擊上鼓面打。萬榮花鼓不僅講究打鼓技巧,也注重跑場子圖形變化,演出圖形有十字花、倒推磨、棗花、纏住腳、穿八字、蛇蛻皮、龍擺尾、連環套等。萬榮花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村抬閣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抬閣,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材料扎製成的類似「閣」的架子進行表演。「閣」分平閣、高閣,平閣只設一層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閣也被稱為「鐵枝」,製作表演較為複雜,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別安排不同的表演者。西村抬閣起源於明朝或者更早的時代。圖為戲劇《天仙配》。董永挑著兩個孩子,扁擔上還挑著七仙女在紡線。非常的巧妙。
西村抬閣流傳了幾百年,代代傳承,不斷發展,但是一個巧字、一個險字、一個俊字沒有改變。巧,就是巧妙,看不出一個八歲的小兒童可以挑兩個孩子,還要挑著七仙女紡線。一個險字,就是讓人看了驚險。一個俊字,就是扮演者都是俊俏的男女小孩。圖為傳承人正在打扮七仙女。
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這個傳承人既能在葫蘆上用專用的烙鐵畫畫。也能用畫筆在葫蘆上畫各種圖案。他是民間的油匠、畫匠出身。年輕的時候就在農村給人畫炕圍子、畫照壁,畫門帘等。現在是烙畫葫蘆的傳承人。他自己種了五畝葫蘆,專門從事烙畫葫蘆和筆畫葫蘆。圖為審視自己的葫蘆還有什麼問題沒有。
他的筆畫葫蘆採取了民間畫法,講究色彩鮮豔。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人物,形象誇張生動,栩栩如生。當地是關公的故鄉,人們都喜歡關公的形象。各種於關公有關的物件都賣的很快。他畫的關公一看就是民間藝人的畫風。前面的大葫蘆是筆畫的關公。後面的小葫蘆是烙畫葫蘆。
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傳承人。她從小就熱愛剪紙等民間藝術,十幾歲就開始了剪紙的藝術生涯。五十年來,她與時俱進,不斷傳承、發展中國的剪紙藝術。她的剪紙長卷《道德模範》,生動的剪出了新時代道德楷模的風採和神韻。《新二十四孝圖》,更是剪出新意。《新媳婦回娘家》則生動的反映了新農村的變化和農民生活的改善。這位傳承人的剪紙經常出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圖為正在剪紙。
她是農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誰家的兒女婚嫁,她都要去剪紙,而且不要一分錢,還要貼上紙張。過年了,村裡的五保老人或者年紀大一些的老人,她都會去給剪窗花,讓老人高高興興的過大年。圖為她正在貼窗花。
這是微型農具的製作者。也是非遺傳承人。她和丈夫要利用當地的棗木,通過蒸、晾等方法,晾乾棗木。然後用鋸子、斧頭、鑿子、剪子、刨子等工具,做成微型農具。目的是弘揚農耕文化。讓後人記住已經過時的農具。圖為正在安裝風車,當地人叫扇車。
他們兩個人做的微型農具是按照比例來縮小的。圖為製作的犁、耬、耙、磨等基本使用的農具,但是隨著機械化的進程,這些農具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些微型農具製作非常的麻煩,非常的精巧。十分好看,因為他們都是棗紅的顏色,也就是棗木的本色。
這是一位制陶的傳承人,老人今年70多歲了。老人制陶已經50多年來,現在周圍一百多家制陶、燒陶的窯洞就剩下老人一個人了,因為陶器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離我們也越來越遙遠。這是老人用最傳統的方法在制陶。
陶器的發明與運用已經有一萬年的歷史了。他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的結晶。陶器不僅可以用於生產、生活,還可以製作工藝品。老人的陶器現在除了製作當地需要的發罐外,主要是黑陶工藝品。
陶器的燒制方法還是過去幾千年前的方法,用土窯洞燒制,用柴火燒制 , 關鍵技術是要掌握好窯的溫度。大約就是700度—1000度之間,而且是根據四季的溫度不同,窯溫也要變化,這就要靠幾十年的實踐。請關注百家號「解福昌」,你將會看到更多的三農故事。請轉發、收藏。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