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和保護著,薪火相傳,弘揚民族精神

2020-12-18 解福昌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無形文化遺產,是最古老也是最鮮活的文化歷史傳統,是國家民族的文化軟實力的資源,也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國家和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離不開廣大農民的。他們祖祖輩輩傳承了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薪火相傳,代代發揚光大。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軟槌鑼鼓。

軟槌鑼鼓因鼓槌用麻繩特製而得名,在 眾多的鑼鼓藝術中,獨樹一幟,是全國罕見的特色鑼鼓藝術珍品。相傳起源於西漢末年,王莽追趕劉秀,劉秀領兵退到孤峰山一帶, 途徑高家莊村邊時,突然聽到高家莊鑼鼓藝人正在演奏鼓樂,士兵軍威大振,很快擊敗了王莽。於是劉秀在作戰時, 專請高家莊鑼鼓助威,在一次激烈的戰爭中鑼鼓藝人因擊打激烈而使鼓槌斷裂,一急之下用馬韁代替,反而達到更好的效果,逐漸演變成用麻繩做鼓槌。

軟槌鑼鼓的表演隊伍雄壯有序,表演氣勢排山倒海。高家莊軟槌鑼鼓其特色鮮明,獨樹一幟。一是鑼鼓家具獨特。配置8面大鼓,8隻大鈸,16面鑼,鼓槌使用時頭晚用冷水浸溼,再用文火烘乾,打起鼓來格外響亮。二是鑼鼓表演獨特。演員都著古代將士服裝,威武雄壯,以「行路鼓」和「陣地戰」兩種形式表演。整個表演粗獷豪放、慷慨激昂。圖片採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現了表演者氣吞山上的氣勢,表現表演者排山倒海的氣勢。

圖為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景花鼓。花鼓是流行於萬榮縣及周邊地區的一種民間舞蹈,既能在舞臺上表演,又能在廣場上表演,既能單人表演,又能群體表演。萬榮花鼓興起於宋代,民國十八年(1929年)南景村以王永福為首的王氏家族老藝人帶領全家身背花鼓,四處謀生,到過太原、潼關、濟南等地,也把萬榮花鼓傳播到了四方。圖為南景花鼓在表演。

萬榮花鼓大都圍繞著神廟、社廟、家廟、迎神祭祀而進行,如在后土祭祀活動中,經常有花鼓表演,流傳下來的花鼓詞「花鼓朝拜娘娘廟,媧母娘娘滿臉笑,誠心叩首一炷香,保你兒孫跑滿堂。」萬榮花鼓的表演者將鼓挎系腰間,或繫於胸前,或繫於頭頂、肩上、腋下、膝前等處。打鼓動作淳樸、健美,感情豪放。花鼓的伴奏樂器,只用大鑼、銅鈸等打擊樂器,鼓點主要有「一點油」「緊三錘」「四錘」「流水」等。圖為南景花鼓的傳承人表演。

萬榮花鼓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是低鼓,即腰系鼓;第二種是高鼓,即胸前鼓;第三種是多鼓,即將鼓繫於頭部、胸部、右肩及兩腿中間,最多者一人可系十多個鼓。低鼓、高鼓和多鼓有不同的打法,但三種鼓均有一個基本打法,即以右手為主,左手為輔,右手擊上鼓面打。萬榮花鼓不僅講究打鼓技巧,也注重跑場子圖形變化,演出圖形有十字花、倒推磨、棗花、纏住腳、穿八字、蛇蛻皮、龍擺尾、連環套等。萬榮花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村抬閣是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抬閣,顧名思義,就是人們抬著一個用竹木或鐵質材料扎製成的類似「閣」的架子進行表演。「閣」分平閣、高閣,平閣只設一層架子,表演者或站或坐其上表演;高閣也被稱為「鐵枝」,製作表演較為複雜,即在主架上再分上、中、下三架,每架的分枝上分別安排不同的表演者。西村抬閣起源於明朝或者更早的時代。圖為戲劇《天仙配》。董永挑著兩個孩子,扁擔上還挑著七仙女在紡線。非常的巧妙。

西村抬閣流傳了幾百年,代代傳承,不斷發展,但是一個巧字、一個險字、一個俊字沒有改變。巧,就是巧妙,看不出一個八歲的小兒童可以挑兩個孩子,還要挑著七仙女紡線。一個險字,就是讓人看了驚險。一個俊字,就是扮演者都是俊俏的男女小孩。圖為傳承人正在打扮七仙女。

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烙畫葫蘆。這個傳承人既能在葫蘆上用專用的烙鐵畫畫。也能用畫筆在葫蘆上畫各種圖案。他是民間的油匠、畫匠出身。年輕的時候就在農村給人畫炕圍子、畫照壁,畫門帘等。現在是烙畫葫蘆的傳承人。他自己種了五畝葫蘆,專門從事烙畫葫蘆和筆畫葫蘆。圖為審視自己的葫蘆還有什麼問題沒有。

他的筆畫葫蘆採取了民間畫法,講究色彩鮮豔。無論是花鳥魚蟲,還是人物,形象誇張生動,栩栩如生。當地是關公的故鄉,人們都喜歡關公的形象。各種於關公有關的物件都賣的很快。他畫的關公一看就是民間藝人的畫風。前面的大葫蘆是筆畫的關公。後面的小葫蘆是烙畫葫蘆。

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傳承人。她從小就熱愛剪紙等民間藝術,十幾歲就開始了剪紙的藝術生涯。五十年來,她與時俱進,不斷傳承、發展中國的剪紙藝術。她的剪紙長卷《道德模範》,生動的剪出了新時代道德楷模的風採和神韻。《新二十四孝圖》,更是剪出新意。《新媳婦回娘家》則生動的反映了新農村的變化和農民生活的改善。這位傳承人的剪紙經常出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上。圖為正在剪紙。

她是農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和鄉親們打成一片。誰家的兒女婚嫁,她都要去剪紙,而且不要一分錢,還要貼上紙張。過年了,村裡的五保老人或者年紀大一些的老人,她都會去給剪窗花,讓老人高高興興的過大年。圖為她正在貼窗花。

這是微型農具的製作者。也是非遺傳承人。她和丈夫要利用當地的棗木,通過蒸、晾等方法,晾乾棗木。然後用鋸子、斧頭、鑿子、剪子、刨子等工具,做成微型農具。目的是弘揚農耕文化。讓後人記住已經過時的農具。圖為正在安裝風車,當地人叫扇車。

他們兩個人做的微型農具是按照比例來縮小的。圖為製作的犁、耬、耙、磨等基本使用的農具,但是隨著機械化的進程,這些農具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這些微型農具製作非常的麻煩,非常的精巧。十分好看,因為他們都是棗紅的顏色,也就是棗木的本色。

這是一位制陶的傳承人,老人今年70多歲了。老人制陶已經50多年來,現在周圍一百多家制陶、燒陶的窯洞就剩下老人一個人了,因為陶器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野,離我們也越來越遙遠。這是老人用最傳統的方法在制陶。

陶器的發明與運用已經有一萬年的歷史了。他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的結晶。陶器不僅可以用於生產、生活,還可以製作工藝品。老人的陶器現在除了製作當地需要的發罐外,主要是黑陶工藝品。

陶器的燒制方法還是過去幾千年前的方法,用土窯洞燒制,用柴火燒制 , 關鍵技術是要掌握好窯的溫度。大約就是700度—1000度之間,而且是根據四季的溫度不同,窯溫也要變化,這就要靠幾十年的實踐。請關注百家號「解福昌」,你將會看到更多的三農故事。請轉發、收藏。謝謝你!

相關焦點

  • 第十一屆「薪火相傳」活動正式啟動——尋找紅色基因傳承者
    初迎霞副秘書長首先,初迎霞副秘書長介紹了「薪火相傳」活動的基本情況和本屆主題及規則。「薪火相傳」活動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主辦的一個全國性公益活動,旨在尋找在文化遺產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和團隊,弘揚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奉獻精神,激勵社會公眾參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 讓非物質文化薪火相傳
    近年來,路南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申報工作,始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斷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水平。
  • 第十一屆「薪火相傳——紅色基因傳承者」暨 「紅色記憶」宣講會在...
    杭州網 見習記者 王瀟雨 通訊員 章珠裕王敏 梁心韻金桂飄香,紅色記憶碩果纍纍;薪火相傳,革命傳承生生不息。11月9日上午,第十一屆「薪火相傳——紅色基因傳承者」暨「紅色記憶」宣講會在杭州市解放紀念碑廣場召開。此次活動由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杭州市園林文物局聯合主辦,其主旨在於保護革命文物,傳承紅色基因。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杭州市副市長繆承潮、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曹鴻、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局長高小輝等領導出席會議。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任重而道遠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形式。持續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內容。各級各部門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擺在更加突出重要位置,切實增強「非遺」保護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讓古老的「非遺」文化代代傳承,充滿活力,經久不息。
  • 薪火相傳 「文化之都」魅力在民間與廟堂中綻放
    薪火相傳 「文化之都」魅力在民間與廟堂中綻放 qz.fjsen.com 2013-09-22 08:50   來源:東南早報    我來說兩句 上一期,早報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介紹了入圍首屆「東亞文化之都」評選的十座名城的「國寶」及其保護經驗。本期,我們將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視角再次遍覽十城,了解其薪火相傳、生生不息的關鍵。
  •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薪火相傳
    在日前舉辦的第四屆海峽兩岸應用技術類大學校長論壇上,福建藝術職業學院院長唐文忠提出,「文化藝術職業院校在『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中,應該主動作為,形成辦學特色,自覺踐行文化自信的責任擔當」。唐文忠的觀點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針對職業院校如何開展「非遺」活態傳承、培養民族文化藝術人才、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問題,記者近日採訪了唐文忠。
  • 非遺進校園 | 鼓舞涼州 薪火相傳
    在風光秀麗、人傑地靈的涼州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這些鐫刻著文明密碼的歷史遺珍,記錄著涼州人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精神風貌和理想追求,凝聚著涼州人民祖祖輩輩的智慧結晶。9月10日,涼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薪火工程」非遺進校園啟動儀式在皇臺九年制學校舉行。此次活動由涼州區委宣傳部、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區教育局主辦。
  • 延續文脈 薪火相傳
    來自我州汶川、茂縣、理縣、松潘及成都邛崍、綿陽北川共80餘名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加了培訓。 羌族口傳史是羌族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堅實根基,是羌族文化的核心。長久以來,在羌族口傳史詩的傳承過程中,出現了"傳承斷層"、傳承人年齡普遍較高、甚至部分傳承項目"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等情況,羌族核心文化岌岌可危。
  •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師申請流程
    》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並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一)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曆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遊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了貫徹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國家有關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相關指示及落實十八大報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立中華優秀文化傳承體系」的精神。
  • 薪火相傳 文化流芳——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薪火相傳 文化流芳——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發布時間:2013年09月26日 來源:蒼南新聞網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巨大精神財富,而對其最好的傳承莫過於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合理、有效的生產性保護,為其提供生存土壤,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加發揚光大。
  • 「薪火相傳黃河口」——東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
    近年來,東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出臺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投入,有效地搶救和保護了一批珍貴、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績。通過多年的普查,挖掘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線索4631條,項目1501個,利用普查成果,各級非遺保護機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檔案;與此同時,四級名錄體系和傳承機制已基本健全,東營市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項、省級名錄項目10項、市級名錄項目44項、縣(區)級名錄項目85項,有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5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27人;其初步建立了一支以市級業務幹部為指導
  • 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授牌
    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11月26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為「土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及「瑤鄉茶製作非遺傳承基地」授牌。以後我一定會把技藝繼續傳承和保護下去,把土陶事業做大做強,同時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個體、單位參加到非遺保護的隊伍中來,將我縣非遺保護工作推上新臺階。」土陶製作非遺傳承人表示。
  • 五四精神 薪火相傳
    「青春勵志」經典誦讀活動、「青春激昂」抗疫一線故事分享會、「青春薪火」傳承座談會等系列活動在第八會議室隆重舉行。《五四抒懷》、《青春萬歲》等經典詩篇,帶領大家緬懷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更激發大家對青春歲月大展宏圖的決心。薪火相傳,奮勇接力。老民警為大家講述了監獄艱難的創業史和發展歷程,把大家帶回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時間「賽跑」
    也就是這樣的音樂在今年有可能作為「文物」加以保護。智化寺京音樂,自1446年由明代宮廷傳入民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之一。但由於各種原因,曾有兩百多首曲子的智化寺京音樂,如今只剩下四五十首,傳承者也只剩下84歲的張本興一人。智化寺京音樂正面臨消亡的危險!2001年,崑曲申遺成功,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 李輝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夢
    李輝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夢2005年,李輝繼從事汝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從此,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結下了姻緣,做起了挖掘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夢。當時汝陽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沒有一個,要想在短時期內將民間頻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挖掘整理出來,工作量巨大。
  • 【地評線】保護文化遺產,賡續中華文脈
    重新發表習近平同志這篇關於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文章,對於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保護好自然遺產,對於在全黨、全民中大力倡導熱愛文化、珍惜文化的情懷,對於我們更好傳承文明、增強文明自信,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人類文明的記憶載體。
  •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若干問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要「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溫家寶總理也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智慧的象徵,是民族精神的結晶。,而輕視了物質中蘊含的思想和精神以及整個非物質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
  • 欽州坭興陶燒制技藝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該如何進行保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首個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宗旨的國際法律文書,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於其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和文化多樣性的法律框架的豐富和完善,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框架下發展最為迅速的文化公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於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第32屆會議上通過,並於2006年4月20日生效截至2011年1月底,《公約》締約國已有134個國家。
  • 【洞見】弘揚工匠精神:淺析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
    【洞見】弘揚工匠精神:淺析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向元華景德鎮御窯,無論是其製造出來的精美絕倫的瓷器,還是其承載的文化精神與哲學智慧,都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明結晶,代表了中國最高藝術高度。但向元華同時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當下,手工制瓷工藝受現代化的衝擊,很多人在做減法,御窯的工藝瀕臨失傳的危機,傳承和保護御窯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
  • 福州立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福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現有155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含國家級15項、省級73項),非遺保護單位159個,非遺傳承保護基地69個。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部分非遺項目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正逐漸消失,一些傳統文化、民俗、技藝出現了後繼乏人的情況,非遺保護存在重申報、輕傳承和重開發、輕保護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