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9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活力興和」
「韌性城市」,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系五中全會首提。《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什麼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在當前學術和社會語境下,災害可以涵蓋自然災害、社會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戰爭)和健康(如疫情)等維度。城市韌性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論點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應對各種變化或衝擊,減少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加強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韌性」等相關表述。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危機,讓我們對「城市韌性」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長且變幻莫測的風險和挑戰中正常運行並保持韌性這一議題,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突發疫情的出現,給當下城市空間的定義與使用帶來巨大衝擊與影響。歷史上,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不斷重塑城市和社會,並間接促進了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及其演進。疫情期間,城市服務與供給模式發生了全面線上化轉變,城市居住、就業、遊憩與交通等空間的功能形態與使用模式均面臨重新定義。
另一方面,新興技術對於疫情防控期間城市空間的正常運維使用起關鍵性作用,實質地支持了政府和城市的正常運行、社區層面的管理、個人層面的適應性生活與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從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對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術的檢驗。其最終為各級治理者的高效精準治理、醫療工作者的藥物研發和病情診斷、公司企業的遠程運維以及公眾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反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減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進而在平災結合下城市空間的彈性與健康使用、脆弱地區或人群的監測預警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多維度提升城市(空間)的韌性。
在當前技術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應對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時期有著千差萬別。比如,大數據不僅是對海量數據的應用,更是對應著思維方式或城市與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從疫情整個應對中,可以看到大數據已經成為居民生活、城市運行的重要參與媒介。比如,人工智慧算法實現了醫療資源、社會資源與城市空間很高的匹配,大大提升了醫療工作的效率,自助諮詢服務等則體現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關懷的一面。再比如,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使得大量日常事務得以線上運行,通過虛擬連接與空間隔離大幅提高了疫情時期公眾居家生活的"耐力"。又比如,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技術所體現出的沉浸式、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構想性特點,部分地讓人們把目光從實體空間轉向虛擬空間,拓展居家生活的「活動」場景與範圍。
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應對中,共享經濟作為對傳統經濟的補充,發揮了互助作用,保證了一部分供需關係的建立。不同社會力量在運營的同時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技術並具有風險共擔的關懷,這種共享思維不僅僅在抗疫時期,在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也將發揮巨大的潛能與作用。
筆者近期以各種新興技術為線索,關注並思考泛智慧城市的不同技術在這次疫情應對過程中如何提高城市的韌性或曰彈性,初步得到的結論是:政府倡導建設的智慧城市,結合廣大科技公司實質參與其中的智慧城市,在中國一般也對應著更好的韌性,泛智慧城市技術能夠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社會和健康擾動下的韌性。
韌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統、不同的研究視角必然導向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不過就未來城市空間的創造而言,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和雲計算、傳感網與物聯網、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術應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關注,讓我們的城市更有韌性,也讓我們在風險和挑戰應對中更有信心。當然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如何讓泛智慧城市技術趨利避害,讓科技向善,也是每一個社會主體應該留意的。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宋潔 劉佳妮
審核/王遠飛
新聞熱線/ 0474-7215507
投稿郵箱/ xhrmt2019@126.com
聲明:興和縣融媒體中心原創稿件
轉載請註明來源於《活力興和》官方微信
往期精選
【要聞】布小林深入烏蘭察布市慰問困難群眾 援鄂醫務工作者和基層民警
查看更多【主流媒體看興和】興和縣「補助」「產業」兩不誤 助農增收奔小康
查看更多「兩委」換屆問答小知識(八)
查看更多別僥倖!別僥倖!別僥倖!
查看更多「十四五」新詞典:「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
查看更多▼
原標題:《「十四五」新詞典:「韌性城市」》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