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瀛:建設「韌性城市」,提升應對風險挑戰能力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韌性城市」這一概念,出現在日前發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中。《建議》提出,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

什麼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地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在當前學術和社會語境下,災害可以涵蓋自然災害、社會重大影響的事件(如戰爭)和健康(如疫情)等維度。城市韌性已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應對各種變化或衝擊,減少發展過程的不確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均有「加強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韌性」等相關表述。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對城市韌性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對城市如何在日益增長且變幻莫測的風險和挑戰中正常運行並保持韌性這一議題,有了更理性的思考。一方面,疫情的出現,給當下城市空間的定義與使用帶來巨大衝擊與影響。歷史上,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不斷重塑城市和社會,並間接促進了現代城市規劃的誕生及其演進。疫情期間,城市服務與供給模式發生了全面的線上化轉變,城市居住、就業、遊憩與交通等空間的功能形態與使用模式均面臨重新定義。

另一方面,新興技術對於疫情防控期間城市空間的正常運行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有力地支持了社區管理和個人的生活與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在一定意義上是對一系列泛智慧城市技術的檢驗。新興技術最終為各級治理者的高效精準治理、醫療工作者的藥物研發和病情診斷、公司企業的遠程運維以及公眾群體的積極參與和反饋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大幅減少了城市各方面所受到的負面影響,進而在平災結合、城市空間的彈性與健康使用、脆弱地區或人群的監測預警等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多維度提升城市(空間)的韌性。

在當前技術塑造的「新」城市背景下,多方應對疫情的手段相比17年前的非典時期有著巨大差別。比如,大數據不僅是對海量數據的應用,更是對應著思維方式和城市與社會運行方式的改變。從疫情整體應對中,可以看到大數據已經成為居民生活、城市運行的重要參與媒介。比如,人工智慧算法實現了醫療資源、社會資源與城市空間高度匹配,大大提升了醫療工作的效率,自助諮詢服務等也體現了其科技向善、人性化關懷的一面。再比如,移動通信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大量日常事務得以線上運行,虛擬連接與空間隔離大幅提高了疫情時期公眾居家生活的「耐力」。又比如,虛擬實境、增強現實、混合現實技術所體現出的沉浸式、交互性、多感知性和構想性特點,讓人們把目光部分地從實體空間轉向虛擬空間,拓展居家生活的「活動」場景與範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疫情應對中,共享經濟作為對傳統經濟的補充,發揮了互助作用,保證了一部分供需關係的建立。不同社會力量在運營的同時共享資源、共享服務、共享技術並具有風險共擔的關懷,這種共享思維不僅在抗疫時期,在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也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政府倡導建設、廣大科技公司參與其中的智慧城市,在中國也對應著更好的韌性。泛智慧城市技術能夠提高城市應對自然、社會和健康擾動下的韌性。韌性城市下,不同的城市子系統、不同的研究視角必然導向不同的關注點和側重點,不過就未來城市空間的創造而言,大數據、人工智慧、移動網際網路和雲計算、傳感網與物聯網、機器人與自動化系統、智能建造等泛智慧城市技術應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和關注,讓我們的城市更有韌性,也讓我們在風險和挑戰應對中更有信心。當然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如何讓泛智慧城市技術趨利避害,讓科技向善,也是每一個社會主體應該留意的。(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袁宏永:提高治理水平 加強風險防控 建設韌性城市
    引導應急安全文化工程建設,建設多層級、功能化、多形式、跨媒體、開放式的應急科學知識傳播與普及體系,依託培訓基地、科技場館等場地設施,建設功能完善的應急科普基地,將「安全+」理念滲透於各領域、各行業,形成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的有機融合,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運行保障水平。
  • 久久為功,建設韌性城市
    經濟繁榮、智能便捷、幸福宜居,是城市發展追求的目標,建設具有較強風險抵抗能力的韌性城市,充分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是城市發展建設的應有之義。實踐表明,建設真正安全可靠的「韌性城市」,需要多管齊下,不斷提升城市的經濟韌性、社會韌性、空間韌性、基礎設施韌性和生態韌性。提升城市經濟韌性,就是要增強城市產業結構的多元性,提高城市支柱產業的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效防範化解企業金融風險,避免因一兩家支柱性企業發生危機而影響城市整體的經濟和社會穩定。
  • 「十四五」新詞典:「韌性城市」
    《建議》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城市風貌,加強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社區建設,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什麼是韌性城市?按照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定義,「韌性城市」指城市能夠憑自身的能力抵禦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併合理的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過來。
  • 適應「不確定」,城市如何有韌性
    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等衝擊,我們的城市難以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壓力,快速恢復原狀。  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 變「亡羊補牢」為「未雨綢繆」 浙江如何打造「韌性城市」
    面對自然、社會、經濟等衝擊,我們的城市難以像彈簧一樣有張有弛,從容應對壓力,快速恢復原狀。近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建設「韌性城市」,其目的正是有效應對各種變化和衝擊,減少城市發展中的脆弱性。而此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將韌性城市建設納入總體工作部署。前不久,杭州在謀劃「十四五」發展目標時,同樣提出要以未雨綢繆的布局防範化解各類風險挑戰,不斷增強城市發展韌性。
  • 提高應急處突能力 積極應對風險挑戰
    提高應急處突能力 積極應對風險挑戰——六論深化「嚴細深實快」作風教育切實提高「七種能力」本報評論員提高應急處突能力,是維護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是新時代黨員幹部能力建設的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要求,切實提高應急處突能力,做好隨時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準備,有效掌控局勢、化解危機,真正在解決複雜多變的實際問題中做到「不畏浮雲遮望眼」「亂雲飛渡仍從容」。「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
  • 「兩會熱評」系列④丨「韌性城市」成熱詞,城市應急管理需要未雨綢繆
    一場疫情,將城市的抗風險能力推上考場,「韌性城市」也成為學界和媒體熱議詞。2020年成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補短板、強弱項, 加快建設韌性城市」作為全年重點工作。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成都提出切實提升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 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所謂「韌性城市」,是指當災害發生的時候,城市能承受衝擊,快速應對、恢復,保持城市功能正常運行,並通過適應來更好地應對未來的災害風險。這本來是個專業性很強的術語,但因為此次新冠疫情,一躍成為網絡熱詞,也被寫進地方政府的工作報告。
  • 朱正威|網格化治理應著力加強「韌性」建設
    社區網格化治理不僅是攻克城市常態化管理頑症的重要法門,也是防範和化解城市複雜風險與系統危機的重要抓手。隨著基層治理面臨的複合型風險形勢日趨複雜,如何進一步深化基層網格化治理,推進位度創新與效能提升?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朱正威教授在《國家治理》周刊進行了精彩解讀!
  • 龔華鳳博士在東北亞城市韌性實踐分享會上做「重慶最佳實踐」報告
    龔華鳳博士分享了對韌性城市的理解,探討了重慶在韌性城市建設方面面臨的主要挑戰——既包括洪災、山體滑坡、水土流失等常見的自然災害,也包括交通基礎設施脆弱性、老年化社會等累積型衝擊或慢性壓力,以及重慶在應對這些衝擊和擾動時所採取的具有「韌性」的措施。
  • 防控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地質風險提升不良地質條件應對水平
    中國幅員遼闊,地質條件複雜,地質風險差異大,是影響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急需通過先進、適用的技術管理措施防控地質風險,化解不利影響,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化解工程風險  2019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司組織開展了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施工應對不良地質條件措施專項課題研究,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廣泛調研,並實地考察北京、青島、寧波、廣州、貴陽、重慶等地質條件複雜城市,總結各地應對地質風險的成熟做法
  • 超大型城市上海面臨超出一般邏輯的社會風險,須加強這一長效機制建設
    擁有30層以上的高層建築1500多幢,建築總量13億多平方米,路燈、消防栓等1495萬個城市部件,1.4萬多個住宅小區,電梯24萬餘臺,水、電、氣、油等地下管網設施長度達12萬多公裡。這樣一座高人口密度的超大型城市,在資源、環境、公共安全等領域必然面臨超出一般邏輯的社會風險。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風險的防控難度越來越大,必須加強「韌性」城市建設。
  • 「洋高參」建言後疫情時代上海發展:為城市注入「韌性」
    第32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議18日晚舉行視頻會議,近40位國際企業家相聚「雲端」,建言後疫情時代上海城市發展。「韌性」是當晚會議時「洋高參」們提到的高頻詞。疫情暴露出全球不少城市在運行中的短板與缺陷。「上海應對疫情的快速反應,表明了即使在人口密集的城市,我們也可以控制病毒的傳播並減輕對經濟的影響。」ABB集團董事長傅賽如是說。
  • 中國制度具有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三大能力
    提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應對這場重大風險挑戰面前,我國制度充分展示了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顯著優勢的新論述。
  • 徐海雲:韌性城市建設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
    論壇現場,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徐海雲,發表了題為「韌性城市建設與生活垃圾焚燒處理」主題發言。徐海雲總工首先解釋韌性城市及其來源,再從應對疫情、應對塑料汙染以及推動生活垃圾分類這三個方面體現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具有的韌性。徐總工認為疫情的規模和時間是無法預計的,醫療垃圾和生活垃圾需統籌處理,城市才具有韌性。
  • 顏曉峰:統籌「兩個大局」是沉著應對風險挑戰的戰略運作
    三是風險挑戰的複雜性極為深刻,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科技、社會、外部環境、黨的建設等領域重大風險交叉疊加,「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同時存在,風險挑戰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存在,在前進道路上我們面臨的風險考驗只會越來越複雜。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的複雜局面,從根本上講,是「兩個大局」交匯碰撞的產物。
  • 以制度優勢和治理效能應對風險挑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主要有幾方面的考慮,其中就包括運用制度威力來應對風險挑戰的衝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這是應對風險挑戰、贏得主動的有力保證」。由此可見,要戰勝一切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就要不斷發揮制度優勢、提高治理效能,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 管理會計應對不確定性挑戰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第八屆管理會計論壇舉行
    本次論壇以「管理會計應對不確定性挑戰」為主題,圍繞「應對不確定:管理的基本使命」、「數位技術賦能」、「 管理會計塑造韌性組織」等專題進行研討碰撞,探尋管理會計如何更好地發揮關鍵性作用,幫助企業應對不確定性。中國會計報、中國會計視野、新理財、財務與會計、中國管理會計、管理會計研究為本次論壇提供了媒體支持。匯付天下有限公司為本次論壇提供了特別支持。
  • 麥肯錫:風險管理將為銀行創造競爭優勢及韌性
    此外,銀行高管普遍認識到,風險管理能力可以為銀行創造競爭優勢和韌性,銀行需要平衡「業務」和「風險」之間的資源投放,打造專業化、數位化和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以及金融科技蓬勃發展,顛覆性創新模式不斷湧現,銀行現有業務模式也面臨挑戰,數位化的快速變革也為銀行帶來了機遇。為了應對這些變化,銀行的風險管理的轉型與創新迫在眉睫。
  • ...深化改革健全制度完善治理體系 善於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
    發展環境越是嚴峻複雜,越要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健全各方面制度,完善治理體系,促進位度建設和治理效能更好轉化融合,善於運用制度優勢應對風險挑戰衝擊。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李克強、王滬寧、韓正出席會議。
  • 將無可比擬的制度優勢轉化為應對風險挑戰衝擊的勝勢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基於「兩場戰役」有力推進的深刻判斷,在當前嚴峻複雜的發展環境中,為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挑戰指明了方向。黨的領導是中國發展的核心優勢,在統籌推進「兩場戰役」的過程中,這一優勢再一次得到充分彰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