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開元寺雙塔位於泉州開元寺內東西兩側,二塔相距約200米。東側的叫鎮國塔,俗稱東塔;西側的叫仁壽塔,俗稱西塔。雙塔均仿樓閣式木塔結構,八角五級,巍峨壯麗,為石塔建築的珍品。
東塔始建於唐鹹通六年(公元865年),初為木塔,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改建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公元1238-1250年)重建,改為石塔。該塔高48.24米,是一座純用花崗巖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建築,塔心粗壯結實,用橫梁鬥拱與外壁相連結,具有極強的抗地震和抗颱風能力。全塔造型宏偉壯麗,石雕工藝精湛古樸。壁上所雕的80尊保護神像,身份、服裝、姿態、武器、表情各不相同個性鮮明突出。須彌座束腰部嵌有39幅釋迦成佛連續故事圖像,每幅主題集中,人物故事刻畫細緻,引人入勝。
西塔始建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為木塔,北宋時改建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1237)年改建為石塔。西塔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西塔第四層東北壁的一尊猴行者的浮雕引起國內外遊人、學者的興趣與關注。這尊猴行者身穿直綴,頭戴金箍,項懸數珠,腰掛葫蘆和一卷《孔雀王咒經》,手握鬼頭刀,右肩背一尊小佛像,與《西遊記》中孫悟空形象相似,但西塔建造比《西遊記》早300年。因此中國一些學者及日本北海道大學教授中野美代子都提出「孫悟空出生在福建」的觀點。
東西塔已成為泉州的象徵,它既是中世紀泉州海外交通鼎盛時期社會空前繁榮的象徵,也是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