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場景時代:強人工智慧還有多遠?

2020-12-21 21世紀經濟報導

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在AI經濟向上述時間節點飛速流變的過程中,中國擁有自己的思路。11月,科技部聯合多部委公布了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分別依託百度、阿里雲、騰訊以及科大訊飛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四個相關開放創新平臺。

更多2018年的新年特刊內容,請點擊查看專題報導:

年終特刊丨2018前瞻:新時代·新科技·新變革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jjbd21)

記者丨楊清清 北京報導

2017年,如果要問科技圈最大的變化,答案難以跳脫出「人工智慧」四個字。

無論是訊飛聽見在今年兩會期間嶄露頭角,還是百度開放AI能力並放出「明年量產L4級無人駕駛車輛」的豪言壯語;無論是騰訊發布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還是阿里巴巴ET城市大腦「隱身」城市背後的智能應用,無一不與人工智慧相關。

隨著市場對人工智慧領域的持續強烈關注,來自國家層面的政策紅利亦紛至沓來。2017年3月,人工智慧首次寫進中國政府工作報告;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面向2030年我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的思路;12月,《促進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公布,點明未來三年人工智慧四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涉及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等17個產品或領域。

然而,對於普羅大眾而言,今年除了電商平臺上多了數款可供選擇的智能音箱之外,縈繞周身的生活似乎依舊如常:汽車依舊需要手動操作,甚至通過語音切換導航中的更快路線時,仍難免失誤。潮水般的病患慣性地湧入一線城市三甲醫院,只希望與專家一晌對談。智能大腦控制下的城市交通變得更通暢了?「沒有太大感覺。」數位接受採訪的司機、乘客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

如果人工智慧真的是未來,那這個未來究竟還有多遠?

場景

根據普華永道數據顯示,到2030年,人工智慧將為世界經濟GDP貢獻15.7萬億美元,超越中國與印度兩國目前的經濟總量之和;到2035年,人工智慧有望推動世界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達到40%,促使全球生產總值提升14%。

在AI經濟向上述時間節點飛速流變的過程中,中國擁有自己的思路。11月,科技部聯合多部委公布了首批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名單:分別依託百度、阿里雲、騰訊以及科大訊飛建設自動駕駛、城市大腦、醫療影像、智能語音四個相關開放創新平臺。

「成立國家級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是從國家戰略層面的方向指引。」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獨家專訪時,阿里雲ET城市大腦負責人李京梅表示,「這絕非與地方政府進行的單點合作,而是意味著未來國內的研究機構和公司都可以參與到城市大腦的創新中來。」

作為國家級城市大腦創新平臺的依託企業,阿里雲早自去年10月便將ET城市大腦落地杭州。短短一年時間內,ET城市大腦接管了杭州市128個路口的紅綠燈,在試點區域的道路上整個通行時間減少了15.3%,杭州有骨幹高架出行的時間節省4.6分鐘,人工智慧處理交通事故準確率達到92.3%。

「當前ET城市大腦已進入杭州、蘇州、澳門等城市,場景主要聚焦於交通方面。」李京梅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ET城市大腦能夠實現對城市事件的智能感知與處理,有針對性地進行社會治理,通過信號燈控制緩解交通擁堵以及進行運營車輛的智能調度。」

相較於剛剛展開智能交通的城市大腦,智能語音的發展則更為成熟,無論是今年大熱的智能音箱,還是持續演進的智能家居產品,都不約而同地搭載了或試圖搭載智能語音交互的功能。

根據科大訊飛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11月,訊飛開放平臺的累計終端數已經達到15億,日均交互次數達到40億次。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語音將是萬物互聯時代的重要入口,也是真正讓機器具備智能的門檻。

「在技術轉化為應用方面,科大訊飛正在各個行業落地生根。」一位科大訊飛方面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目前科大訊飛涉及領域包括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智能汽車、司法、智能客服、智能家居等領域,力圖將智能語音與行業進行深度融合。

如果說智能語音應用的滲透更像是「潤物細無聲」,無人駕駛行業的消息歷來「驚雷滾滾」。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在2017百度世界大會上表示,百度公司Apollo開放平臺將在2018年量產中國首款無人駕駛微循環巴士「阿波龍」,主要在汽車小鎮、園區、景區、機場、城市級無人駕駛實驗區等限制區域實現L4自動駕駛。

這也就意味著,百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2015年底承諾無人車「三年商用」的口號。同時,李彥宏宣布,百度還將與江淮、北汽在2019年、與奇瑞在2020年推出自動駕駛量產車型。

騰訊排兵布陣的重點之一則是醫療。今年,騰訊發布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包含6個人工智慧系統,涉及疾病包含食管癌、肺癌、糖網病、宮頸癌和乳腺癌。

據騰訊覓影產品經理楊昊臻介紹,騰訊覓影每個月處理上百萬張醫學影像,食管癌早篩系統準確率超過90%,肺結節早篩系統準確率超過95%,可檢測3毫米及以上的微小結節,糖網識別準確率更是高達97%。

爆點

儘管國內四大人工智慧場景正在徐徐鋪開,但問題的關鍵是,哪一個將更快成為下一輪商業增長的爆點?

根據賽迪顧問《2018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及投資價值》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人工智慧核心產業規模超過700億元,其中硬體產品佔比達55%,支撐層佔31%,軟體產品佔比僅為14%。在細分產品結構中,傳感器、可穿戴設備、無人/輔助駕駛分別以31%、25%、19%的佔比位居前三,其後才是語音識別平臺、機器視覺系統、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等產品。

「智能客服、語音處理及同步翻譯是目前最成熟、也最容易落地的場景,很容易看得見、摸得著。」圍繞幾個場景的未來發展,微軟中國物聯網及人工智慧資深產品市場經理李冕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評論道。

李冕看好的另一個場景是人工智慧的輔助式醫療。「通過技術手段,人工智慧已經可以提升重複看片等醫療環節的效率,同時可以在綜合病患數據後進行全程監測,這些都是僅靠人力難以媲美的。」李冕指出,「醫療領域的部分場景已經可以開始落地。」

賽迪顧問人工智慧產業研究中心副總經理向陽則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指出,智能語音行業中的服務機器人有望成為AI進入家庭的切入點所在,但未來商業增長的爆點首當其衝還是在無人駕駛行業。「無人駕駛行業各方面已經非常明顯,包括產品形態、生態環境等,已經形成趨勢。」向陽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向陽的判斷依據在於需求。「無人駕駛可以解放司機的雙手,同時能夠增加道路行駛的安全性,在此種剛需的作用下,行業業態進化是必然的。」向陽向記者指出,「當前的智能語音並非解決生活中最為痛點的問題,更多是增加產品附加值,因而雖然做出來非常炫酷,但實現商業化還需要不斷探索落地的場景。」

然而,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無人駕駛儘管前景可期,但依舊不容易。「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網際網路企業不僅需要與傳統車廠配合,還涉及許多社會倫理層面的東西。例如在右邊是老人、左邊是圍牆的情況下,通過技術去判斷撞人或自撞可以實現,但無法逾越倫理的門檻。」

在智能城市方面,多位業內人士則表示,目前還處於極為初級的階段。「現在能做到的更多只是定點監測車輛或個人,所謂的城市大腦更多停留在智慧交通的層面,這個領域還有更多空間有待挖掘。」前述業內人士評論道,「整個智能城市的體系還沒有完全搭建起來,要真正實現落地還需要漫長的時間。」

挑戰

儘管百度已經基本兌現了「三年商用」的承諾,但這還遠非無人駕駛領域質的飛躍。

「百度宣稱的量產是L4商用車的量產,更多是固定路線的車輛,人員及周邊環境並沒有那麼複雜。」向陽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直言,「L4商用車的技術已經相對成熟,實際上,馭勢科技也已經推出了樣車,國外Otto無人卡車已經上路。」

但作為市場空間更大的L4乘用車,則還需要等待。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了解到,目前業內普遍推斷L4乘用車的時間點約在2020年左右。除了此前提及的倫理、法規方面的困境之外,即便是技術上,L4無人乘用車也不乏困境。

「英偉達已經推出了數款高性能計算晶片,但功耗高達數百瓦。與之相比,智慧型手機的晶片功耗最低甚至不到1瓦,降低能耗是行業所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向陽表示,「目前行業內的一個趨勢是,將訓練好的模型加載到終端晶片上應用,但最好仍是終端處理計算量的擴容。」

此外,高精地圖的精度、多元傳感器的融合、機器模型判斷等方面均有待突破。「這件事想起來就很複雜,更何況真正去開發,在這個過程中必然會有許多陷阱。」向陽指出。

儘管困難重重,但無人駕駛行業至少擁有了相對公認的量產時間點。與之相比,無論醫療影像、智能語音還是智能城市,目前都很難有一個明確商業化節點。

「從技術上而言,當前多人對話等場景下的語音識別率很高,但距離實際應用仍有差距,智能語音在質檢等方面擁有很好應用,但尚未達到百分之百的識別率。」前述科大訊飛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包括各種方言的識別,一定程度上會涉及投入產出比不足及性價比問題,這些都是技術企業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醫療影像的困難之處則更多在於數據。「醫療影像資料的標註需要權威性,需要專家的參與,而專家的門檻相當高,導致這一塊成本巨大。」向陽表示,「此外醫療數據孤島現象嚴重,這一塊需要醫療協會、企業、機構多方配合完成。」

智能城市方面,李京梅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直言,一些行業痛點在所難免。「一方面是數據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則是數據質量的保障,不同機構的數據格式規範與標準不一,其中還間雜老舊數據。另外數據共享也是問題,技術上的保障問題還需要在未來業務中持續面對。」李京梅表示。

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全球合伙人江浩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智慧城市的應用層及解決方案因其複雜性,需要多家企業配合、共同參與。「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能樓宇等,諸多行業都需要具體的、可落地的解決方案,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一統江湖』。」

(編輯:張偉賢,如有意見建議請聯繫:)

21君

小夥伴們,你認為人工智慧時代離我們還有多遠?到時的世界會是怎樣的?

百萬讀者都在看……

價格劇烈波動,投資者追漲殺跌…比特幣或許還要再「瘋」一段!韓國、以色列紛紛加強監管,美國卻…

為提前發年終獎!如何用人?任正非: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

"有本事衝我來,別在家長會上嚇唬我爸!"看完這些孩子的詩,甘拜下風

本期編輯 陳思

21君

老鐵們,給21君點個讚再走唄~

相關焦點

  • 前沿|人工智慧從弱到強還有多遠?
    目前,世界已進入以數據為中心的時代,人工智慧的發展加速了世界變革,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經之路。人工智慧到底指的是什麼,弱人工智慧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技術變革?也有其他定義說法,即人工智慧是類人思考,類人行為,其主旨是研究和開發出智能實體,在這一點上它屬於工程學,但是在基礎學科基礎上又包含了哲學、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仿生學等高精尖的學科,可以說人工智慧是一門綜合學科。 人工智慧又分為弱人工智慧和強人工智慧,究極形態是超人工智慧,而我們現在使用和發展最多的還只是弱人工智慧。
  • 人工智慧飛速發展,AI大爆炸時代還有多遠?
    也許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大爆炸」的想法似乎只是科幻作家的夢想,但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真思考一個問題:當AI技術奇點到來時,人類將會做些什麼呢?1、人工智慧是一項深刻的技術革命,已經脫穎而出。他將奇點定義為人工智慧超出人類智能極限的時間點。在那之後,世界的發展將超出人類理解的範圍。從那以後,AI技術奇點就像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我們頭上。2、警惕AI技術奇點。
  • AI審判離我們還有多遠
    我們在驚嘆於人工智慧技術飛速發展的同時,也不禁追問,人工智慧審判究竟離我們還有多遠?演進 從法律專家系統到輔助審判系統    自上世紀50年代「人工智慧」一詞產生以來,司法人工智慧的發展經歷了從簡單的信息檢索到法律專家系統再到輔助審判系統的過程。
  • 遠在天邊還是近在眼前,人工智慧的距離還有多遠?
    我們人類第一次想像到人工智慧,是美國科幻小說作家阿西莫夫,與1942年創作的小說中,在1956年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麥卡錫首次提出並設想了一個智能機器的時代,並且樂觀地認為,將在十年內實現, 後來被無情的打臉,在1950年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正式的人工智慧概念提出,但是英國科學家計算之父圖靈在一篇論文中
  • ai音箱不過是內容便捷化的引子
    多媒體雲電視、智能電視、ai音箱,這三大方向都是ai工廠的落地。而聲學和金融領域的直播和網絡語音方向,同樣也是。語音助手、智能家居和電影電視題材的內容創作方向,都是。其實這幾個方向各有優劣,比如前兩者很適合搭載好的語音助手和語音音箱,但是ai直播方向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華為手機AI譜寫舒伯特未完成曲目 外媒:預示「強人工智慧時代來臨」
    參考消息網3月21日報導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3月17日報導,當我們害怕人類被人工智慧(AI)超越甚至打敗時往往會想,至少,我們還有藝術。機器可以擊敗最優秀的西洋棋手或解決複雜的數學運算,但永遠不能用「靈魂」創作歌曲或者詩歌。
  • AI時代的戰爭場景
    當前,人工智慧的軍事應用浪潮已不可避免,因此無論是應對技術還是倫理的挑戰,都應堅持探索與發展人工智慧技術,加強人工智慧的技術預測與評估,在充分試驗與分析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人工智慧技術的軍事應用。文/石海明 金寧  假如人工智慧被人類設計成戰爭的武器,那麼人間的最後一場戰爭會不會發生在人類和人工智慧之間?
  • 暗物智能攜「強認知AI」亮相世界人工智慧大會
    從大數據到大任務,實現真正的強人工智慧8月29、31日,朱松純教授在大會上分別作《由「深」到「暗」:人工智慧範式轉換》、《人工智慧:從感知到認知》的主題演講,解讀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趨勢,分享強認知AI的應用突破。
  • 上海首批人工智慧示範應用場景獲認定!AI+教育、AI+醫療…看看未來...
    本市第三批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新鮮出爐。   自2019年,市經信委組織開展首批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建設。在AI+教育、AI+醫療、AI+園區、AI+社區四個領域,上海世外教育集團、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張江人工智慧島和長寧區北新涇街道4個場景體驗度高、創新性強、應用成果顯著,被評為首批「上海市人工智慧示範應用場景」。
  • 場景碎片化,家電業將在人工智慧時代「重生」
    人工智慧(AI)是2018AWE上最熱的話題。展館內的AI、智能標識隨處可見。AI晶片全球創新論壇首次進入AWE,人頭湧動、場面火爆,呈現出業界對AI時代的熱切憧憬。家庭在人工智慧時代將發生什麼變化?增加一個機器人,或是語音控制空調?不全是,智能功能最好是「潤物細無聲」地潛伏在各種設備中,自然地提供服務,而不是增加幹擾。家電業又會發生什麼改變?
  • AIOpenIndex發布全球人工智慧創新城市榜單,中國32個城市進入世界...
    在這樣一個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創新能力已經成為評價一個城市競爭力的核心指標。為了不在時代浪潮中落於下風,全球各大城市提升自身創新能力的意識逐漸增強。它們在競爭中不斷積聚創新資源、創造創新成果,把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驅動力,推動城市或城市群的綜合可持續發展。
  • 科大訊飛陷AI同傳造假疑雲:機器朗讀到翻譯還有多遠?
    科大訊飛陷AI同傳造假疑云: 從機器朗讀到機器翻譯還有多遠?   本報記者 倪雨晴 廣州報導   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剛落幕,科大訊飛卻陷入了「AI同傳造假」的風波。
  • AI教育從幼兒園開始:MIT推出全球K12人工智慧學習資源網站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杜偉、澤南、蛋醬「人工智慧要從幼兒園抓起」,在這一網站上,MIT 提供了一系列學習單元組合、動手活動和教師指導,用以提高學生的 AI 素養。人工智慧正改變和顛覆著許多行業,面向青少年群體的人工智慧教育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疫情之下,全球學校被迫停課,中小學生的學習情況與之前相比有很多的不同。
  • Snap將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以色列人工智慧語音公司Voca.ai
    Snap將以7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以色列人工智慧語音公司Voca.ai 來源:TechWeb • 2020-11-12 17:43:53
  • A16Z合伙人:AI在APP中的應用,標誌著人工智慧進入一個新時代
    基於人工智慧的消費者應用程式正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這標誌著人工智慧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而這種基於人工智慧的消費者應用程式起源於中國。毫不誇張地說,我認為TikTok的崛起標誌著人工智慧消費應用新時代的來臨。從TikTok中學到的經驗不僅可以應用於廣泛的消費者行為,比如閱讀新聞、聽音樂、購物等。而且中國的創業者們已經將這些經驗應用於約會、學習和招聘等新的網際網路領域。毋庸置疑,微信開啟了「超級應用」的時代,而TikTok的母公司字節跳動則開啟了人工智慧在消費網際網路應用的時代。
  • 隨著最終基於機器學習,而大量使用機器思維的人工智慧
    面對與人類生活時天差地別的新機器,尤其是ai開發人員更為擔心ai給我們帶來的未知,我們又將如何開啟未來的人工智慧時代呢?下面要給大家推薦一部ai與人類之間的對決——《ai迷失時代》。再次解析馬斯克的ai產品:hotmail已經配備了自己的ai知識庫,不僅是實時的,還會推送合作夥伴的新聞信息。《ai迷失時代》將科幻電影與人工智慧還原,讓我們回到人類的時代,也回到過去,進入「人機大戰」的熱鬥時代。該片受到美國《今日美國》的青睞,被稱為神作!電影講述了近年來各大科技巨頭展開對人工智慧的競爭,各路ai的代表性人物紛紛登場,講述ai時代的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故事。
  • 打造強認知AI平臺,「暗物智能DMAI」率先在教育場景落地
    深度學習是最近幾年人工智慧領域的主流,大多研究和產品屬於「大數據、小技術」的範疇,即通過大量的數據來訓練機器識別的模式。但這樣的訓練結果往往只適用於個別特定任務,距離真正高階的人工智慧還有一段距離。創始人朱松純教授是全球頂級的人工智慧專家,在認知科學領域有著深厚的學術積累。公司在中美的200人團隊以研發人員為主,核心成員來自於谷歌、微軟等在AI領域有深入布局的大廠,且長期從事人工智慧基礎和底層技術研究。
  • 藝術與人工智慧:AI時代的藝術邊界
    藝術與人工智慧是一種共生關係   範迪安: 中國文化報社「藝海問道」文化論壇組織「AI時代的藝術邊界」議題的研討,我認為抓住了熱點也突出了焦點。人類藝術的發展總在不同時代遇到變化的社會條件和新的文化語境,在某種程度上,條件和語境既是藝術形式乃至形態變革的契機,更是催生嶄新藝術語言乃至新型藝術傳播方式的內在動力,而藝術創新所體現出的成果,又匯合成為特定時代的文化特徵。  毫無疑問,人類正在迎來智能時代。人工智慧、機器人、雲計算、生物基因、區塊鏈、5G通訊等新興科技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巨大的機遇。
  • 易學大師的推演:人工智慧已經來了,「終結者」還有多遠?
    :依託百度公司建設自動駕駛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依託阿里雲公司建設城市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依託騰訊公司建設醫療影像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依託科大訊飛公司建設智能語音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
  • 人類還處在人工智慧的石器時代
    如果把人工智慧和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相比,我們目前還處在人工智慧的「石器時代」。所謂弱人工智慧,就是像目前的各種對話機器人如Siri,還有圍棋系統AlphaGo和IBM的認知系統 Watson。它們需要依賴於海量數據,並在設計者精心構建的環境下進行模型訓練,最終對給定目標基於明確任務展現強大的計算和認知能力。目前人類出現的所有人工智慧系統都在此階段,無一例外。所謂強人工智慧,目前業界沒有統一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