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地域建築文化分析

2020-12-14 建設工程教育網

  「全球化」作為當代文化的強勢語境,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建築領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最新的建築技術和材料,同時,也帶來了先鋒的設計理念和時髦樣式,對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築文化產生了衝擊。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的全球文化趨同使地域傳統建築文化逐步被商業文化所淹沒,建築的民族性被建築的「國際性」所取代。作為城市和建築個性的地域文化特徵有逐漸衰落和消失的危險。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保護、發展和創新地域建築文化成為當代建築文化的使命。近年來,全球化問題亦被建築界所重視,它成為我們觀察思考建築問題的現實背景和切入點,國內各類建築刊物相關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地方建築」,「地區建築」,「地域建築」通常被視為相同概念。三者雖均與我國行政區劃相關,但實際使用中有所差異:「地方建築」偏重於建築所在的領域及整體環境:「地區建築」偏重於建築所在某一範圍內的地理環境:「地域建築」偏重於建築所在的大文化環境。

  1、全球化的概念與定位

  「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一概念始於國際經濟學,它是伴隨著***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出現而產生的。其詞根(global)即全球的,首先是一種空間上的稱謂,「是地球在空間上的位置的產物,是對生存的具體完整性和和善性的召喚,它不是把人類區分開來而是使人類抱成一團」,「全球」意味著它的前提是「非全球」,即地域,民族———國家的存在,「化」表明從非全球到全球是一種趨勢和過程,其實質是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人類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人們的活動之間具有了極強的相關性,世界因此聯為一體。

  全球化既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一種發展趨勢,無論承認與否,它都影響著世界的歷史進程,無疑也影響著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國加入WTO和承辦2008年奧運會更使中國人感受到融入全球經濟、政治、文化的步伐在加快。對許多中國人來講,通常以為全球化是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的事情。其實理論界一般認為全球化始於15、16世紀,並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從15、16世紀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工業化時代的全球化。第二是20世紀60年代以計算機的發明為標誌的資訊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的全球化。但該階段還不是全球化的終點,民族國家依然存在,全球化還只是為了個人利用全球的全面生產提供可能,各種負面、異化的現象還存在。第三是***階段。在理論上該階段個人才真正成為世界意義上的個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整個世界、人類發展的前提。

  全球化,有時又稱為全球一體化或國際化,關於它的內涵目前尚無統一認識。如有人認為全球化僅僅是一種趨勢,能否達到人們想像中的水平尚是未知數,還有人主張全球化就是「美國化」。有幾種觀點頗具代表性。如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認為「(全球化)是世界範圍內的社會關係的強化。這種關係以這樣一種方式將彼此相距遙遠的地球連接起來。即此地所發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許多英裡以外的異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同時,全球化是一種時空伸延,它「使在場與缺場糾纏在一起,讓遠距離的社會事件和社會關係與地方性場景交織在一起」。

  由此可見,全球化具有這樣幾個特點:

  第一,全球化是一個多維度的不平衡發展進程。

  這不僅指全球化在多領域、多層面上發生,而且還指全球化的參與者是多元化的,它客觀上要求全球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生產和生活、衝突和摩擦的逐步減弱,相互影響和相互協調的增加。所以全球化過程是部分和整體的關係,是差異基礎上的和諧,競爭中的合作,而不是同質化、趨同化。

  第二,全球化是統一和多樣並存的過程。

  這是一種人類生產和生活相互聯繫和依存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特殊性與普遍性、多樣性和統一性,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有機統一。

  第三,全球化是一個觀念更新和範式轉變的過程。

  原有以一個國家為範式和背景研究社會發展的思路受到了挑戰。正如義大利學者M.I.康帕涅拉所說:「全球化不是一種具體、明確的現象。全球化是在特定條件下思考問題的方式」。

  2、全球化與地域建築文化互動

  2.1全球化對地域建築的影響

  在建築領域,全球化一方面促進了世界建築文化的交流和對話,使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共享新的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使得各個建築流派、理論在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而另一方面,地域建築文化逐步受全球文化影響,其各自所具有「地方性」被建築的「國際性」所取代。從文化互動角度看,地域建築面對全球化一般有三種選擇:

  其一是不同程度地文化認同的態度,明確或含蓄地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物質文明。

  其二是強調民族和自身文化的價值,反對和抵制全球化進程。

  其三是積極面對全球化的現實語境,致力於傳統文化觀念和美學精神的現代轉型與融合。

  中國建築現代化的歷程反映了這三種選擇的抗衡、共存與消長。20多年來中國建築取得了驚人的變化和成就,而創作實踐中「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建築師。從上世紀80年代的香山飯店、北京國際展覽中心、廣東新建築,到90年代以來的仿歐風建築、國家大劇院、央視新樓、鳥巢之爭,中國建築在急功近利的大拆大建中一步步走向現代化和國際化。同時對發展方式的反思和環境惡化的代價,對優秀傳統建築和地域建築的保護意識日益提高,尤其是當代地域建築研究和創作活動的逐步深入,如何處理好全球化與地域建築文化的關係成為中國建築「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的發展與繼續。

  從現實來看,中國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發展也存在著巨大的不平衡,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巨大的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革。中國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高速融入世界。面對全球化語境,中國地域建築呈現一種現實的,後現代主義反應,以應對一個已然進入全球化的世界。

  這一現實就是:當代中國正在發生社會結構的根本變革和文化的巨大轉向,傳播方式與媒體發生深刻變革,城市化與城市文化迅速興起,消費型的商業社會逐步形成,具有全球化和後現代語境的大眾文化與消費娛樂文化正成為當代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主流。從這一現實出發,中國建築的後現代主義是不斷修正的、建構中的現代性。因為「後現代主義是一種文化風格,它以一種無深度的、無中心的、無根據的、自我反思的、遊戲的、模擬的、折中主義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反映這個時代性變化的某些方面,這種藝術模糊了『高雅』和『大眾』文化之間,以及藝術和日常經驗之間的界限」。如上所見,儘管從現代到後現代各種轉向的廣度和深度互有差異,人們無法為後現代找到共同的「本質」,但各種後現代話語在觀念和態度上仍然存在著核心的家族相似性。

  由中國的設計實踐可以看出,全球化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在城市和建築文化領域就是導致了不同城市中建築的雷同和城市特色風貌的消逝。前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會長帕金森(Parkinson)認為:「全世界有一個很大的危險,我們的城鎮正在趨向同一個模樣,這是很遺憾的,因為我們生活中許多樂趣來自多樣化和地方特色。」

  正是由於後現代主義「對形式和類型的多元化感興趣,這是一種美學標準的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這樣的一些形式和類型就可以有各自悠長與吸引人的歷史,不是作為靜態的、分離的形式和類型,而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作用、互相衝突、互相競爭,或相形見絀,或相得益彰,融合成各種無法預測的結合體,其活力變化無窮,在兩極之間迅速移動,從悲愴到鬧劇,從緊張到滑稽,豐富多彩,變化無窮,可作為敘述,可具有戲劇性,而且還能表演」,在此,集中體現了全球化對地域建築的影響

  2.2地域建築的再生

  全球化過程中存在著一體化,即社會發展中的趨同性一面,和多元化即社會發展中的特殊性一面的特徵。其本質即要求處理好全球化與地域化的關係。這也是在理論上擺脫全球化與地域化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從國際規則出發走第三條道路的立場。面對地域建築傳統的消退,在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著名城市學家和史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就率先對此提出過異議,並推薦了美國加州海灣與新英格蘭地區的地域建築。此時一些美國建築師也提出應根據美國當地的文化和自然條件發展自己的建築文化。眾所周知,國際建築大師阿爾瓦。阿爾託則在遵循現代主義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創造出了屬於芬蘭的、獨特的具有地域文化特徵的現代主義建築。20世紀50年代,日本建築師丹下健三設計了如香川縣廳舍、東京代代木體育館等這樣一些屬於日本的現代主義建築。上世紀60年代,隨著後現代主義理論的出現,對建築歷史性、關聯性的探索方興未艾。20世紀70年代後,印度的查爾斯。柯裡亞、拉茲。裡瓦爾,埃及的哈桑。法賽等從當地的氣候和生活方式出發,通過獨特的形體和布局也創作了具有鮮明地域建築特色的現代建築。20世紀80年代後,英國的斯特林、瑞士的博塔、日本的安藤忠雄、馬來西亞的楊經文等以及我國的許多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工作者紛紛投入了地域建築文化的探索與實踐。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全球化運動的加速展開,越來越多的建築師努力通過地域文化的發掘來證明其在全球化運動中的獨特價值。

  3、全球化下地域建築文化的分析

  某種觀點認為,全球化是經濟的全球化,不是文化的全球化,也不可能成為文化的全球化。這也許是一廂情願或缺乏警惕。經濟的全球化的確不一定改變我們的語言、信仰和傳統,但它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如何在文化意義上探討地域建築與全球化的關係日漸引人關注。在全球化的語境下,中國建築如何走向現代化,同時又找回自己的「民族之根」是我國建築發展面臨的實踐性課題。因為「地域主義著眼於特定的地點與文化,關心日常生活與真實且熟悉的生活軌跡,並致力將建築和其所處的社會,維持一個緊密與持續性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地域主義試圖從經驗裡學習,藉此達到修補,細心琢磨、接納、排斥、調整與響應當地特色,地方歷史、地理、人性價值、經濟、傳統、科技以及文化生活等這些可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情況都是地域主義的來源」。這正是地域建築對文化的表達。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地域建築的更新包含保護、發展、創新多層內涵,這需要建築師不僅要融入全球文化發展的潮流中,積極汲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優秀建築文化,而且要保護中國的優秀建築文化遺產,發掘地方文化特色,在現代建築設計中融入傳統的精華,導入現代生活的內容,體現對人的關懷,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創造出中國人認同的情感空間。這也就要求建築師有著更為廣泛的文化背景和掌握當代建築發展的趨勢。具體而言,有以下幾方面:

  (1)研究和創造我國地域建築空間的特色

  地域概念依據現代地理學理論必須是一個得到歷史認同的概念,並且和政區劃分相關。就中國的現實而言,各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大,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在全球化下更顯突出。地域建築文化的發展必須以區域經濟和文化為基礎。根據我國的地理和經濟條件,全國被劃分為七個經濟區域,這些地區亦是相應的地域建築文化研究的重點。如位於環渤海地區的天津市,其城市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點。在市中心鼓樓商業街的建設中採用了傳統建築風格以求對歷史文脈的表達和延續。而在泰達開發區金融中心的建築中採用了現代手法,體現了時代特徵。

  (2)尊重建築所處的自然與文化環境

  只有從特定的地域環境、條件文化出發,深化對建築環境的深層本質與規律的理解,才能形成人-建築-自然三者的有機統一。如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其現代理念與傳統符號有機結合的設計手法具有原創性,並對中國建築現代化探索具有深遠影響。青年建築師周愷設計的南開大學綜合研究中心結合當代校園文化環境要求,突出了形式特徵和空間層次。

  (3)確立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觀

  生態建築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築技術科學的基本原則,採用現代化科學技術手段,合理地安排並組織建築與其它領域相關因素間的關係,使其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結合體。

  生態建築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事實上,地域建築重視與自然環境結合本身就是一種樸素的生態建築。當代建築師將這些方法加以提煉,用新材料、新技術表達出來,就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建築形式。福斯特設計的德國柏林國會大廈改建工程,採用現代技術解決光線和節能問題,形成一個高效能的玻璃穹頂,使建築向自然界和景觀展開,可自供能量並減少汙染物的排放。印度建築師查爾斯。柯裡亞設計的聖雄甘。地紀念館採用了地域性的建築材料和當地的建造技術,創造出具有濃厚印度風格的空間氛圍。

  (4)地域性建築語言的更新

  傳統的處理建築材質特性的表現方式是地域建築文化的基本語彙。建築師要虛心向民間學習,學會充分利用建築材質特性因素,使建築更加緊密地植根於地域環境,形成對地域建築文化的延續。例如建築師皮亞諾設計的新卡裡多尼亞特吉尼奧(Tjibaou)文化中心,堪稱現代生態技術與地域建築結合的典範。他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利用新技術和材料結構來闡述地域文化和適應環境特徵。齊康先生設計的河南省博物館,力求體現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結合嵩山元代觀星臺造型意象,創造了具有地標性的建築。

  4、結語

  在全球化的語境下全球化與現代化,地域建築與後現代主義成為共存、共生的統一體。我們要抓住這一機遇,通過與國際社會的交流和對話,拓展自己的視野,也擴大中國文化對世界的影響。同時,我們在學習、借鑑西方現代建築理論的同時,也要注重繼承和發揚我國的文化傳統,創造我們的理論。新的建築源於新的生活、新的文化和新的觀念。現代化不僅只有一個類型、一個模式,中國和西方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地域條件,也就必然會有各自的現代文化。

相關焦點

  • 論建築設計中地域文化因子的表達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地域文化研究為出發點,針對建築設計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種問題,通過理論、實例分析等方法,提出了建築設計應注重文化的地域性,同時,關注建築的地域要素,注重與自然環境的協調和交流;注重民族、民間特色。最後試圖結合當前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存現狀,總結出建築創作的基本策略。
  • 地域文化的當代價值
    文化是有個性的。文化的個性首先基於它所賴以生存的地域的差異。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文化傳播呈現出「東西交流、南北並峙」的格局,不同的地域文化鑄就了不同地域的人的性格。我們經常講的「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將」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淺析批判的地域主義對於當代中國建築設計的引領
    引言   今天,處在深刻的社會變革當中的現代中國建築界,如何於變幻的多元文化中堅持自己?堅持地域主義的建築實踐而不會回歸歷史、流於迂腐?長期以來一直是困惑當代建築師的一個難題。多年的實踐和艱難的思索之後,筆者認為,惟有很好地掌握「批判的地域主義」的理論並於實踐中加以運用,才有可能在進步當中堅持自我,而不至於喪失地域文化的基因。遺憾的是,在現代的中國,這樣的建築並不多見,我們的建築,好象是從一塊草莽大地,而非歷史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一樣。中國現代的建築,需要生長在歷史文化的根上,這個「根」就是「批判的歷史文化」,而絕非「考古的歷史文化」。
  • 朱光亞:且說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創作的影響
    雖然時代發生巨變,但華夏建築傳統對於當代的建築創作的影響依然表現在具象和抽象的多個方面,提高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認識、了解、學習傳統,面向未來完成創造性的轉化工作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1.傳統這條大河不是一塊勻質的板塊而是吸納和裹挾著五彩斑斕的泥沙並積澱在所經之處構成華夏的沃土和層累式的文化地層,傳統建築文化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的大系統,是華夏大地相互影響又不斷交流融合的多種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合。2.
  • 朱光亞:且說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創作的影響
    雖然時代發生巨變,但華夏建築傳統對於當代的建築創作的影響依然表現在具象和抽象的多個方面,提高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認識、了解、學習傳統,面向未來完成創造性的轉化工作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1.傳統文化是一條大河傳統文化是一條大河,它從遠古奔來,匯集神州百川千河,浩浩蕩蕩,經歷亙古變遷,流淌到今天。
  • 當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傳承與超越
    正如彭一剛院士所言,何鏡堂自幼就受到嶺南文化的薰陶,師從夏昌世,80年代又與佘畯南和莫伯治等「新嶺南派建築」的開創者合作,共同主持了西漢南粵王墓、嶺南畫派紀念館等「熔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於一爐」的重要建築,何鏡堂成為當代嶺南建築學派「承上啟下,薪火相傳」的關鍵人物。
  • 藝術轉化:地域文化符號在當代藝術中的建構
    「中國藝術新視界2019」巡展合肥站藝術家在整體上都有對地域文化資源的利用,將繪畫探索與地域文化精神結合起來,促進並生成本土地域文化符號以實現藝術轉化。本文旨在探討展覽作品是怎樣在如此系統的文化生態框架下分解本土地域文化,並從中提煉出類型豐富、具體實在的文化符號,將其與當代價值緊密結合的。
  • 楊平:地域文化的當代設計研究是我的使命
    同樣,地域面貌和國家形象也需要設計服務,這也是地域文化設計的價值所在」,近日,江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楊平在接受中國經濟網文化產業頻道記者採訪時這樣談到。「現在國產動畫片在這方面做的功課越來越少了,希望將來的小孩子能夠接受到更多一些這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楊平感慨道。  在進一步的交流過程中,楊平表示,自己其實是想通過這個動漫項目來傳播自己對於地域文化振興的當代設計的一些看法。
  • 建築設計師王河:中國建築文化應強調地域特色
    王河從業30年,至今仍奮鬥在建築設計一線,先後出版了專著《嶺南建築新語》、《嶺南建築學派》,今年年初又完成一部凝聚十年心血的《中國嶺南建築文化源流》專著,全書50萬字,從史前到近現代嶺南建築再到當下的嶺南派建築和嶺南建築學派梳理出嶺南建築文化源流,如今的王河更是擁躉和肩負傳承嶺南建築文化的使命。
  • 奏響新時代地域文化研究的強音——「首屆中國地域文化研究高層...
    關於邊疆社會融合這個問題,從文化的視角確實有很多工作要做,從當代的中國邊疆治理緊迫性來看,這項工作也非常有必要引起研究地域文化專家學者們的關注。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榮譽所長郭大順談到如何從考古學的視角研究中國地域文化,強調要重視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的結合。
  • 思賢講壇:柳肅暢談湖南地域建築與湖南傳統文化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導師,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委員會委員柳肅以「湖南地域建築與湖南傳統文化」為題開講。) 華聲在線4月27日訊(記者 劉玉鋒 通訊員 劉文怡)建築是「石頭的史書」,真實地記錄了湖南歷史上不同時代的發展狀況。
  • 學苑論衡:加強地域文化研究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蘊含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新時代,我們要大力加強地域文化研究,拓展中華文化研究的地域視角。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 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
    地域文化是中華大地特定區域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的表現,如湖湘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燕趙文化等。經過無數次對陳規陋習的淘汰,可以說不同地區的地域文化都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只有熱愛地域文化,文化自信才能落到實處。
  • 當代建築:在祖國大地上書寫新的詩篇
    根植中華大地,兼收並蓄,中國當代建築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詩篇傳統建築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凝結著古老的文化理念與生活智慧。進入現代社會,尤其伴隨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傳統建築文化以怎樣的方式傳承和轉化?
  • 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回族民居研究
    地域文化視角下的回族民居研究——以西南回族民居與西北回族民居為例楊雨露,李晶源(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雲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回族民居體現了該民族獨有的建築文化特徵和審美風格。民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與此同時地域文化亦對民居具有深刻的影響。
  • 人民日報學苑論衡:加強地域文化研究
    直至近現代,地域文化一直在為中華文化這棵參天大樹提供源源不斷的滋養。當前,高鐵、網際網路等的發展雖然極大消除了不同自然地理空間之間的界限,不同地域文化也加速向具有同質特性的現代文化轉化,但地域文化並沒有消失,還在持續對當代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深入研究地域文化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 遼寧地域文化專欄|謳歌時代楷模 弘揚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子系統,有著歷史和時代賦予的特定蘊涵與寶貴价值,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在「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新時代,優秀地域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意義非凡。
  • CA | 《當代建築》創刊寄語
    中國進入新時代,中國建築必將承載新的內涵,《當代建築》創刊正當其時。新時代,貫徹落實新時期建築方針,打造以人為本、天人合一、傳承地域文化的智慧人居環境,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承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國建築業應當積極探索、努力的方向。這也應當是《當代建築》的聚焦方向,多視角傳播當代建築科技與文化、弘揚中國建築業的新時代新作為,是《當代建築》的使命,期待雜誌越辦越好。
  • 中國當代藝術地域敘事的錯位機制
    這主要表現為:以年代錯位的符號詩學連接當代生活與中國歷史傳統及地域經驗;以實驗性認知繪圖重新制定文化地理疆域及身份;以對參與者的社會關係的再配置實現在場者與缺席者間的溝通。通過錯位機制,中國當代藝術實踐有意識地建構了一種疏離、揭露和懸置主流意識形態的新敘事。這種藝術敘事策略本身也符合當代藝術抵禦景觀化威脅的宗旨。
  • 深圳餐廳設計地域文化作用是什麼
    下面,專業餐廳設計公司-品築設計通過提升空間文化、傳承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應用三個方面來和大家談談深圳餐廳設計中地域文化的作用有哪些。 1、深圳餐廳設計:提升空間文化深圳餐廳設計為了更好的滿足人們對就餐環境品質的追求和審美情趣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