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且說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創作的影響

2020-08-29 中國民族建築

民族建築「大家」談欄目是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結合當前形勢和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所開設的,在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上展示我國民族建築行業知名的專家、學者, 就中國民族建築行業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闡述觀點,提出看法和建議。民族建築「大家」談欄目,不僅是專家學者們的精神風採之窗,更是其傳播智慧的講壇。

文/朱光亞

▲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朱光亞

傳統包含著道和器兩個方面,傳統如同大河,流淌至今。雖然時代發生巨變,但華夏建築傳統對於當代的建築創作的影響依然表現在具象和抽象的多個方面,提高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認識、了解、學習傳統,面向未來完成創造性的轉化工作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1.傳統文化是一條大河

傳統文化是一條大河,它從遠古奔來,匯集神州百川千河,浩浩蕩蕩,經歷亙古變遷,流淌到今天。傳統建築和傳統建築文化只是這條大河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已經足夠豐富了。早在兩千年前,易經就已經告訴我們:「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為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張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建築業就是在那些具有原創性聖人的不斷開拓、變通中成就自身的事業的,它既包含了形而上的「道」,也包含形而下的器。傳統這條大河不是一塊勻質的板塊而是吸納和裹挾著五彩斑斕的泥沙並積澱在所經之處構成華夏的沃土和層累式的文化地層,傳統建築文化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的大系統,是華夏大地相互影響又不斷交流融合的多種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合。

2.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業的影響是必然的又是選擇性的

20世紀以來中國向工業社會轉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率從不足20%提高到近60%,房地產的各種現代形式遍布各地,傳統建築除了那些指定為保護地的歷史街區和名勝古蹟之外似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

然而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的建築業的影響依然是必然的,這原因說來也簡單,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四書五經,琴棋書畫,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文化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集體無意識,中國人對於院落空間的留戀,對於家庭生活、家族生活以至相關的長幼尊卑群體關係的空間秩序的留戀,對灰空間的熱衷,對自然環境融入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的熱衷,以至對於對突破時空的詩意環境的渴望,加上各個地域和民族對自己鄉關的熱愛都決定了一旦有條件必然有對營造具有傳統特色的空間的追求。

西風東漸和接軌國際以至人口壓力、土地資源壓力和重新崛起的需求使中國的建築業大力吸納國際先進技術成果,工業化生產的現代建築已經成為建築生產的主流,但是即使如此,傳統建築文化通過對自身的揚與棄,依然形象鮮明或者潛移默化地有選擇地影響著當代中國建築的發展,並且由於建設規模的巨大和範圍的廣闊以及設計人員投入的大量探索,取得了比改革開放之前更為豐富多彩的成果。

3.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具象層面的影響

傳統建築文化除了對建築遺產保護領域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並因該領域對保持傳統建築技藝的持續需求因而在該領域保持著較為純正的形態之外,傳統建築文化還通過自身的適應性變異對當代的其他建築領域的具象層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名勝古蹟區及許多歷史文化街區或特定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復建和仿造建築,即使步入工業和後工業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態度,從官方到民間,都已有相當大的轉變,但表達各地歷史輝煌和民族文化形象、激發旅遊興致的重建和新建的強烈需求,在眾多城市中,出現了大量的人代會和政協提案,重建與新建活動依然方興未艾,成為傳統建築形象一顯身手的重要場所,用鋼筋混凝土或混合結構仿製古典木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這方面,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的大量會員建樹頗多,如以馬扎•索南周扎領導的明輪藏建設計公司的大量作品(圖1)。研究會之外的也有不少優秀設計師在把握大體量和豐富的屋頂輪廓線方面顯示了高超的技巧(圖2)。

▲圖 1 青海康巴頗章-扶貧幹部培訓基地

(摘自索南周扎、郭連斌《築苑•藏式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

▲圖 2 南京閱江樓

(系朱元璋打算建設的樓閣,600年後實現了,杜順寶設計)

第二,城鄉各地現有環境中的歷史文脈表達,那些李白、杜甫、蘇東坡以及地方鄉賢名士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往往通過興建紀念館、博物館以至環境雕塑和傳統的建築小品力圖將地域的歷史記憶留給後人(圖3,圖4)。

▲圖 3 南京織造府博物館

(當年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經管織造府和舉辦楝亭雅集的場所,吳良鏞等設計)


▲圖 4 廣東肇慶市的包公井井亭

(是宋代的包拯知肇慶時所掘,故建亭紀念)

第三,各地一些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尤其是風景名勝區和歷史名城的標誌性建築,採用了古典的形式,構成了我們這個多元時代的城市景觀的亮點,它們越來越多地結合了登臨、安全和景觀的綜合需要,採用更多的現代材料和結構、設備技術,其形象則會以似與不似之間的多種形式出現(圖5)。

▲圖 5 臨沂市書聖閣

(樓閣採用鋼結構力圖體現書聖作品的審美特色,朱光亞等設計)

第四,對山水園林的熱愛和對傳統自然觀的把握,將環境以及傳統建築與環境的相依相存的關係表達出來,典型的如杭州的安縵法雲(圖6,圖7),最原生的選址和農舍式的建築形態配上最新的非常到位的結構和室內設計促成了這一以地域文化為特點的連鎖旅館的杭州分店的成功;這種需求還催生了大量私家宅園的誕生,從小小的庭院到大中型園林到類似古典園林的現代企業建築群(圖8、圖9)。

▲圖 6 杭州靈隱寺不遠的安縵法雲旅館

(外觀看極似傳統農舍,但從內到外皆為新建,和周邊環境銜接得天衣無縫,中國美院設計院鄭捷等設計)

▲圖 7 安縵法雲旅館內部

▲圖 8 揚州某居民自己多年營造的園林庭院《祥廬》

▲圖 9 蘇州某企業家新營建的宅院《靜思園》

第五,通過後加的各類裝修對既有的雜亂的街道建築實施改造,重新建立起傳統的建築外在的或室內的風貌,改造設計水平的高下差異也往往很大,其突出和成功的改造整治確實為表達城市的文化品格做出了貢獻,例如蘇州十全街的成功改造(圖10)。

▲圖 10 蘇州十全街對早先的沿街建築重新做了立面整治設計和外裝修施工,形成連續統一的具有蘇州風韻的商業建築群(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

4.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抽象層面的影響

傳統建築文化的「道」的層面和方法論層面較之具象的外在形象要更為豐富也更有生命力,它們從理念、方法等抽象和形而上的層面對當代建築的影響要廣泛得多,手法較之具象的表達更為豐富,早已超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簡單的神似或者中而新的概念性歸納,他們和傳統的建築或新的建築或景觀相結合,其成果遍布於各類城市新區和新建築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規劃和設計中吸收傳統關於方位、大環境等方面以至風水中的理念,努力體現所謂天人合一,即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相互滲透的觀念,創造出從形象看雖無傳統風貌但骨子裡卻是地道的中國大手筆,例如北京城通過延展明清都城中軸線到南、北郊從而將古城的雄渾氣勢向外拓展(圖11)。借力和接續局部自然環境的有利條件,創造出和天地大環境相融的景觀和建築群體也在景觀規劃和設計中不斷看到,例如九華山根據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踏勘和選擇的建地藏菩薩的場地環境(圖12)和東南大學對上虞採石留下的宕口的改造(圖13)。

▲圖 11 北京城向北延展都城中軸線的規劃

(下載自模型網https://www.cgmodel.com/model-119515.html)

▲圖 12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立像

(景觀選址借得九華山脈形成的巨大氣場,下載自blog.sina.com.cn)

▲圖 13 浙江上虞大舜廟前部東望

(廟是在採石的廢舊宕口環境中建造的,通過利用大環境對景案山,確立軸線借得遠處山嶺的氣勢,朱光亞等設計)

第二,認識到所有傳統建築都具有就地取材和適應所在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的特點,都是所在地區具體環境的產物,因而將新的建築的在地性而不是僅僅某種空泛的民族風格或形象放在首位,通過具體分析所在場地及所在地域的地理、文化特色做出使用現代材料具有似曾相識的在地性的建築設計來,如臺灣建築師姚連喜在烏鎮所做的劇場設計,就是將水鄉的船帆形象組織進劇院的現代結構體系和建築造型中(圖14),崔凱院士在崑山做的崑曲學社外觀類似當地民居,但結構和裝修卻絕對和傳統構造劃清界限,表示傳統在新時代的新的表達(圖15、圖16)。

▲圖 14 烏鎮劇院的夜景

(姚連喜設計,借鑑了水鄉的船帆的形象,下載自dp.pconline.cn)

▲圖 15 崑山崑曲學社(崔凱等設計)

▲圖16 崑曲學社內裝修

第三,正是由於重視地方材料的合理性,如方便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從而通過直接利用或改性後利用,並結合其他現代技術,使地域建築傳統煥發新的活力,各地優秀建築師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優秀的創作,比如北京建築大學穆鈞教授對新型的具有抗震能力的夯土建築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在繼承原址取材、施工簡易、保溫隔熱性能好等優點的同時,通過多種現代技術,大大提高了結構安全性、抗震能力及耐久性,為汶川地震後的西北地區的重建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圖17、圖18)。內蒙古大學張鵬舉教授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定居點設計,繼承了蒙古包簡易性和裝配性等特點,為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提供了新一代的居住建築(圖19,圖20)。

▲圖 17 甘肅慶陽毛寺生態小學

(吳恩融、穆鈞設計,使用多樣現代生土技術,摘自百度文庫,穆鈞《現代生土建造技術與我國農村房屋建設》)

▲圖 18 毛寺小學外觀局部和室內景象(出處同圖16)

▲圖 19 內蒙錫林格勒盟蘇尼特左旗蒙古族民居

(劉燕青、張鵬舉設計,摘自張凝憶,《地域材料的創造性運用-現代蒙古族民居「沙袋建築」》,《小城鎮建設》2016.09)

▲圖 20 蘇尼特左旗蒙古族民居的沙袋牆的施工(出處同圖16)

第四,關注建築所在地的山水環境及地域性鄉土特色,綜合性地使用各種現代技術和材料,也不排除改良後的傳統材料,形成易於識別又富有現代感的建築風貌,如程泰寧的浙江美術館、王澍的杭州水岸山居(圖21、22)等。

▲圖 21 浙江美術館設計草圖

(程泰寧在草圖上說,粉牆黛瓦、坡頂穿插,黑白構成,江南流韻,要在似與不似之間。摘自程泰寧作品選2001-2004,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年)

▲圖 22 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內的水岸山居旅館

(王澍設計,使用了夯土和新型鋼木屋架,創造了鄉土氣息強烈又有強烈的現代感的視覺和空間形象)

第五,將城市中的高層或多層這類與古代體量、高度、比例都十分不同的建築物模擬或隱喻為古代的某種器物,使之和傳統建立一定的聯想關係,如廣州的小蠻腰,北京的「中國尊」(圖23)。所有這些創作都注意到擺脫具象和形象附會的羈絆,以似與不似之間的定位給人的聯想提供空間。

▲圖 23 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

(上下兩端寬大而中端瘦小,隱喻傳統禮器尊的形象,吳晨設計,下載自搜狐網)


5.源頭既清,波瀾自闊

建築創作受制於當代的物質條件,立足於為當代提供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環境並創造美好的城市和鄉村形象,它不可能像純藝術那樣可以聽憑創作者自己的純主觀意願就可完成,而且一旦完成通常要長期為數代人提供服務,應該具有可持續的服務能力。同時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新的巨大變革,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下子改變了世界,使得已經遭遇困境的全球化進程向閉關鎖國各自為政的狀態倒退,它既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缺陷,包括盲目迷信西方的問題,也要警惕我們民粹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抬頭,警惕重新回到不了解外部世界自彈自唱的狀態,建築創作同樣應該總結改革開放後的成敗經驗,認真認識五千年連續的中華文明的力量所在以及近代歷史上的教訓,從源頭上認識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國的建築文化,特別是其對待自然與人的關係的思考,以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認真應對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文化危機的挑戰,認真完成傳統建築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中國的建築傳統必將在當代發出新的光彩。


(朱光亞,著名建築遺產保護專家,江蘇省設計大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專家,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原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遺產保護叢書》主編。朱光亞教授長期從事建築遺產保護及相關理論、技術體系硏究,傳統建築工藝搶救,傳統建築結構與構造機制,歷史地帶、名勝風景及遺址保護規劃設計及再利用等研究工作。)

相關焦點

  • 朱光亞:且說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創作的影響
    雖然時代發生巨變,但華夏建築傳統對於當代的建築創作的影響依然表現在具象和抽象的多個方面,提高文化自覺性和自信心,認識、了解、學習傳統,面向未來完成創造性的轉化工作仍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1.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業的影響是必然的又是選擇性的20世紀以來中國向工業社會轉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率從不足20%提高到近60%,房地產的各種現代形式遍布各地,傳統建築除了那些指定為保護地的歷史街區和名勝古蹟之外似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
  • 當代地域建築文化分析
    「全球化」作為當代文化的強勢語境,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在建築領域全球化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最新的建築技術和材料,同時,也帶來了先鋒的設計理念和時髦樣式,對全球各地的地域建築文化產生了衝擊。全球經濟一體化導致的全球文化趨同使地域傳統建築文化逐步被商業文化所淹沒,建築的民族性被建築的「國際性」所取代。
  • 馬炳堅: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建築文化,關鍵在搞好傳統建築教育
    ,值此重要時刻,特應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邀約就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的影響談一點個人看法。如果不加研究,就想當然地認為這種草創於原始社會,發展成熟於生產力底下的封建社會的傳統建築,較之於當代普世的、以鋼筋混凝土或鋼結構為代表的現代建築,一定是落後的,一定沒有什麼值得當代人學習和借鑑的地方,則永遠不會發現它的先進之處,更不可能將這門古老而智慧的建築納入到當代建築學專業的課程。
  • CA | 《當代建築》創刊寄語
    「當代」是一個更加多元的、更加充滿矛盾的、更加充滿挑戰的時代,所以《當代建築》應該更加關注今天多元的世界,關注今天最重要的、最熱點的話題,關注今天最具挑戰性的建築的前沿、理論、研究、創作的成果。也希望《當代建築》能夠結合這一次升級,有自己更加犀利的觀點、更加睿智的評論,從而引領媒體的發展。當前各種新媒體不斷湧現,傳統紙媒,特別是專業雜誌面臨著較大的生存壓力。
  • 東西方當代建築藝術的比較研究
    關鍵詞:當代建築;返璞歸真;解構主義 中圖分類號:TU-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146-02 自古東西方文化由於地域條件的不同而存在很多差異,在科學技術逐漸融入到建築設計的現在,中國本土文化特色的當代建築開始出現,沒有完全被西方的數字建築所同化,在東西方兩者當代建築中探求所體現的未來性
  • 觀察當代建築的一扇窗
    其建築造型仿上海市郊農舍四坡頂彎屋脊形式,毛竹梁架,大屋頂,茅草屋,方磚地坪,四面環水,弧形圍坪,竹椅藤幾,古樸自然,與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為一體,渾然天成而別有風致。 何陋軒的創作者馮紀忠(1915—2009)是著名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家,其深邃的建築哲學思想塑造了一個強大的建築文化的教學和傳播系統,對當代中國建築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
    日本的傳統建築自古以來受中國的影響,特別是傳統寺院建築。最早是以左右對稱性為主,例如京都近郊地區奈良的古寺,寶殿、金塔、大門等,以中央為軸均呈現左右對稱的情形。到了中世紀,與禪宗思想相結合的茶道文化,開始有了不規則的、非對稱性的茶室建築,日本茶禪的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關注於精神,無視一切形式,茶禪否定傳統中的形式,認為太完美的形式容易使人將注意力轉向形式本身而忽視內部的真實性。茶道文化使用的茶陶基於這種特殊思維方法和感覺方式,而出現許多可說是歪剎的、非對稱性的區域性茶陶作品。
  • 中國當代十大建築出爐 建築文化成專家熱議焦點
    頒獎典禮公布了由文化部中國建築文化研究會和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新浪網聯合主辦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築」評選結果,包括駿豪•中央公園廣場、鳥巢國家體育場、上海金茂大廈、中國美院象山校區、臺北101大廈等知名建築均得以突圍成為新一批的「中國當代十大建築」。  而新央視大樓等知名建築卻最終落榜。
  • 蔣愈:理想的建築是用現代建築手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如果說前面這一點,就是它的單純的造型、形式方面,它的那些語言,所構成的那些語言,比如窗怎麼開,它是幾段式,等等這些東西。它其實理論上都是跟一個地方的傳統是會發生關係的。比方說,歐洲有歐洲的傳統的建築,中國是有中國的傳統建築。內在的就是所提供的那個空間,它所含有的這個文化氣質。我認為這個也是要從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地域所曾經的或者所習以為常的那些空間特質裡面來反映出來。
  • 民居建築——中國建築文化與傳統文化
    民居建築在中國整體建築文化中是數量最為龐大的,其分布之廣泛,北到內蒙古,南到海南島,西到新疆,東到臺灣,以及內陸陝西,都有其獨具一格的代表建築文化。根據功能用途,包括戲臺、廟宇、佛塔、園林、牌樓、廊橋、祠堂、書院、民居等。
  • 當代建築:在祖國大地上書寫新的詩篇
    根植中華大地,兼收並蓄,中國當代建築將繼續在這片土地上書寫新的詩篇傳統建築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生動載體,凝結著古老的文化理念與生活智慧。進入現代社會,尤其伴隨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傳統建築文化以怎樣的方式傳承和轉化?
  • 東坡閣成了宜興市新地標建築 陽羨溪山擎起「空中美廬」
    東坡閣是陽羨溪山擎起的「空中美廬」,主持東坡閣設計的國內古建築領域泰鬥、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朱光亞在當天舉行的東坡閣開閣典禮上發表感言,用自己創作的一副楹聯表示對東坡閣開閣的祝願,以致慶賀:「地稱湖㳇,見佳山妙水,今日喜迎賓朋聚;閣號東坡,有清風明月,當年曾伴蘇子吟。」
  • 讓·努維爾建築的文化立場與情感歸屬
    設計師讓·努維爾2019年11月7日至2020年3月1日(因受疫情影響展覽已經關閉,疫情結束後會從新開放),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推出普利茲克獎得主、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法國建築師讓·努維爾的中國首次個人展覽「讓·努維爾:在我腦中,在我眼中……歸屬……」。
  • 當代嶺南建築學派的傳承與超越
    以林克明、莫伯治、佘畯南和何鏡堂為核心的中堅力量,「遵循現代功能主義,體現對自然的復歸,與歷史文化溝通」(吳煥加:《中國建築·傳統與新統》),開創了「新嶺南派建築」,與時俱進地推動了嶺南建築學派建築理論從技術到文化的轉向,為嶺南建築理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淺談禮樂文化對建築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建築理論 禮樂文化 空間序列 建築審美  【論文摘要】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樂文化」對中國傳統建築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不僅表現在建築形式上,更在建築審美的精神層面上有著顯著作用。
  •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大獎
    項目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宗旨,致力於研究和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道德、智慧、審美的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促進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的交流。項目的功能組成包括公共展陳、教育傳播、國學研究、國際文化交流以及配套服務設施五大板塊。
  • 當代建築思潮和流派
    現代主義  現代主義建築思潮(Modernism)是20世紀諸多建築思潮中最重要和影響最深遠的建築思潮。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文化思想領域發生了大動蕩。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德法兩國成了當時激進建築思潮最活躍的地方。德國建築師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
  • 閩南建築:古老的泉州傳統建築
    作為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紅磚建築不僅承載著歷代閩南人的生活記憶,更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家族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珍貴奇葩。  閩南傳統建築營造技藝是唐五代時期發源於泉州的一種獨具特色的建築技藝,是閩南地區古建築行業的主流,也是彌足珍貴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華採堂:傳統文化在現代建築設計中的傳承及應用形式
    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也是一個民族文化和思想的外現。我國文化深受入世的儒家文化和出世的道家文化兩方面的交互影響,反映在建築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極大程度地表達著這兩種文化的形式語言,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
  • 淺談建築創作中建築形態與建築技術的關係
    通俗的解釋是:人類將自然界的規律與物質形態運用於建築中,或者說建築形態是人工創造的物質形態,是人們對各種建築形成的感知集合,是建築存在給人們留下的總體印象。建築技術是人類社會在建築物生產活動中的行為總和,包括結構技術、裝飾裝修技術、設備技術、信息與智能化技術、材料技術等。這些技術又可以分為設計技術和施工技術兩個層面,設計技術主要表現為創作和計算,施工技術主要表現為營造的組織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