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建築「大家」談欄目是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結合當前形勢和行業發展的現實需要所開設的,在網際網路新媒體平臺上展示我國民族建築行業知名的專家、學者, 就中國民族建築行業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闡述觀點,提出看法和建議。民族建築「大家」談欄目,不僅是專家學者們的精神風採之窗,更是其傳播智慧的講壇。
文/朱光亞
1.傳統文化是一條大河
傳統文化是一條大河,它從遠古奔來,匯集神州百川千河,浩浩蕩蕩,經歷亙古變遷,流淌到今天。傳統建築和傳統建築文化只是這條大河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已經足夠豐富了。早在兩千年前,易經就已經告訴我們:「天生神物,聖人則之……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為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張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建築業就是在那些具有原創性聖人的不斷開拓、變通中成就自身的事業的,它既包含了形而上的「道」,也包含形而下的器。傳統這條大河不是一塊勻質的板塊而是吸納和裹挾著五彩斑斕的泥沙並積澱在所經之處構成華夏的沃土和層累式的文化地層,傳統建築文化就是這樣一個豐富多彩多層次的大系統,是華夏大地相互影響又不斷交流融合的多種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集合。
2.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業的影響是必然的又是選擇性的
20世紀以來中國向工業社會轉型,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化率從不足20%提高到近60%,房地產的各種現代形式遍布各地,傳統建築除了那些指定為保護地的歷史街區和名勝古蹟之外似乎已經淡出我們的視線。
然而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的建築業的影響依然是必然的,這原因說來也簡單,因為我們是中國人,中國文化不僅僅是四書五經,琴棋書畫,更重要的就是我們區別於其他文化的存在方式、生存方式和集體無意識,中國人對於院落空間的留戀,對於家庭生活、家族生活以至相關的長幼尊卑群體關係的空間秩序的留戀,對灰空間的熱衷,對自然環境融入生存環境工作環境的熱衷,以至對於對突破時空的詩意環境的渴望,加上各個地域和民族對自己鄉關的熱愛都決定了一旦有條件必然有對營造具有傳統特色的空間的追求。
西風東漸和接軌國際以至人口壓力、土地資源壓力和重新崛起的需求使中國的建築業大力吸納國際先進技術成果,工業化生產的現代建築已經成為建築生產的主流,但是即使如此,傳統建築文化通過對自身的揚與棄,依然形象鮮明或者潛移默化地有選擇地影響著當代中國建築的發展,並且由於建設規模的巨大和範圍的廣闊以及設計人員投入的大量探索,取得了比改革開放之前更為豐富多彩的成果。
3.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具象層面的影響
傳統建築文化除了對建築遺產保護領域具有絕對的影響力並因該領域對保持傳統建築技藝的持續需求因而在該領域保持著較為純正的形態之外,傳統建築文化還通過自身的適應性變異對當代的其他建築領域的具象層面產生著巨大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
第一,名勝古蹟區及許多歷史文化街區或特定的少數民族地區的復建和仿造建築,即使步入工業和後工業社會,對歷史文化遺產的態度,從官方到民間,都已有相當大的轉變,但表達各地歷史輝煌和民族文化形象、激發旅遊興致的重建和新建的強烈需求,在眾多城市中,出現了大量的人代會和政協提案,重建與新建活動依然方興未艾,成為傳統建築形象一顯身手的重要場所,用鋼筋混凝土或混合結構仿製古典木構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在這方面,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的大量會員建樹頗多,如以馬扎•索南周扎領導的明輪藏建設計公司的大量作品(圖1)。研究會之外的也有不少優秀設計師在把握大體量和豐富的屋頂輪廓線方面顯示了高超的技巧(圖2)。
▲圖 1 青海康巴頗章-扶貧幹部培訓基地
(摘自索南周扎、郭連斌《築苑•藏式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6)
▲圖 2 南京閱江樓
(系朱元璋打算建設的樓閣,600年後實現了,杜順寶設計)
第二,城鄉各地現有環境中的歷史文脈表達,那些李白、杜甫、蘇東坡以及地方鄉賢名士曾經生活工作過的地方往往通過興建紀念館、博物館以至環境雕塑和傳統的建築小品力圖將地域的歷史記憶留給後人(圖3,圖4)。
▲圖 3 南京織造府博物館
(當年是曹雪芹祖父曹寅經管織造府和舉辦楝亭雅集的場所,吳良鏞等設計)
▲圖 4 廣東肇慶市的包公井井亭
(是宋代的包拯知肇慶時所掘,故建亭紀念)
第三,各地一些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尤其是風景名勝區和歷史名城的標誌性建築,採用了古典的形式,構成了我們這個多元時代的城市景觀的亮點,它們越來越多地結合了登臨、安全和景觀的綜合需要,採用更多的現代材料和結構、設備技術,其形象則會以似與不似之間的多種形式出現(圖5)。
▲圖 5 臨沂市書聖閣
(樓閣採用鋼結構力圖體現書聖作品的審美特色,朱光亞等設計)
第四,對山水園林的熱愛和對傳統自然觀的把握,將環境以及傳統建築與環境的相依相存的關係表達出來,典型的如杭州的安縵法雲(圖6,圖7),最原生的選址和農舍式的建築形態配上最新的非常到位的結構和室內設計促成了這一以地域文化為特點的連鎖旅館的杭州分店的成功;這種需求還催生了大量私家宅園的誕生,從小小的庭院到大中型園林到類似古典園林的現代企業建築群(圖8、圖9)。
▲圖 6 杭州靈隱寺不遠的安縵法雲旅館
(外觀看極似傳統農舍,但從內到外皆為新建,和周邊環境銜接得天衣無縫,中國美院設計院鄭捷等設計)
▲圖 7 安縵法雲旅館內部
▲圖 8 揚州某居民自己多年營造的園林庭院《祥廬》
▲圖 9 蘇州某企業家新營建的宅院《靜思園》
第五,通過後加的各類裝修對既有的雜亂的街道建築實施改造,重新建立起傳統的建築外在的或室內的風貌,改造設計水平的高下差異也往往很大,其突出和成功的改造整治確實為表達城市的文化品格做出了貢獻,例如蘇州十全街的成功改造(圖10)。
▲圖 10 蘇州十全街對早先的沿街建築重新做了立面整治設計和外裝修施工,形成連續統一的具有蘇州風韻的商業建築群(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
4.傳統建築文化對當代建築抽象層面的影響
傳統建築文化的「道」的層面和方法論層面較之具象的外在形象要更為豐富也更有生命力,它們從理念、方法等抽象和形而上的層面對當代建築的影響要廣泛得多,手法較之具象的表達更為豐富,早已超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簡單的神似或者中而新的概念性歸納,他們和傳統的建築或新的建築或景觀相結合,其成果遍布於各類城市新區和新建築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規劃和設計中吸收傳統關於方位、大環境等方面以至風水中的理念,努力體現所謂天人合一,即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相互滲透的觀念,創造出從形象看雖無傳統風貌但骨子裡卻是地道的中國大手筆,例如北京城通過延展明清都城中軸線到南、北郊從而將古城的雄渾氣勢向外拓展(圖11)。借力和接續局部自然環境的有利條件,創造出和天地大環境相融的景觀和建築群體也在景觀規劃和設計中不斷看到,例如九華山根據天津大學王其亨教授踏勘和選擇的建地藏菩薩的場地環境(圖12)和東南大學對上虞採石留下的宕口的改造(圖13)。
▲圖 11 北京城向北延展都城中軸線的規劃
(下載自模型網https://www.cgmodel.com/model-119515.html)
▲圖 12 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立像
(景觀選址借得九華山脈形成的巨大氣場,下載自blog.sina.com.cn)
▲圖 13 浙江上虞大舜廟前部東望
(廟是在採石的廢舊宕口環境中建造的,通過利用大環境對景案山,確立軸線借得遠處山嶺的氣勢,朱光亞等設計)
第二,認識到所有傳統建築都具有就地取材和適應所在地區的氣候、地理條件的特點,都是所在地區具體環境的產物,因而將新的建築的在地性而不是僅僅某種空泛的民族風格或形象放在首位,通過具體分析所在場地及所在地域的地理、文化特色做出使用現代材料具有似曾相識的在地性的建築設計來,如臺灣建築師姚連喜在烏鎮所做的劇場設計,就是將水鄉的船帆形象組織進劇院的現代結構體系和建築造型中(圖14),崔凱院士在崑山做的崑曲學社外觀類似當地民居,但結構和裝修卻絕對和傳統構造劃清界限,表示傳統在新時代的新的表達(圖15、圖16)。
▲圖 14 烏鎮劇院的夜景
(姚連喜設計,借鑑了水鄉的船帆的形象,下載自dp.pconline.cn)
▲圖 15 崑山崑曲學社(崔凱等設計)
▲圖16 崑曲學社內裝修
第三,正是由於重視地方材料的合理性,如方便就地取材、降低成本,從而通過直接利用或改性後利用,並結合其他現代技術,使地域建築傳統煥發新的活力,各地優秀建築師在這方面已經有了許多優秀的創作,比如北京建築大學穆鈞教授對新型的具有抗震能力的夯土建築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在繼承原址取材、施工簡易、保溫隔熱性能好等優點的同時,通過多種現代技術,大大提高了結構安全性、抗震能力及耐久性,為汶川地震後的西北地區的重建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圖17、圖18)。內蒙古大學張鵬舉教授在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定居點設計,繼承了蒙古包簡易性和裝配性等特點,為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提供了新一代的居住建築(圖19,圖20)。
▲圖 17 甘肅慶陽毛寺生態小學
(吳恩融、穆鈞設計,使用多樣現代生土技術,摘自百度文庫,穆鈞《現代生土建造技術與我國農村房屋建設》)
▲圖 18 毛寺小學外觀局部和室內景象(出處同圖16)
▲圖 19 內蒙錫林格勒盟蘇尼特左旗蒙古族民居
(劉燕青、張鵬舉設計,摘自張凝憶,《地域材料的創造性運用-現代蒙古族民居「沙袋建築」》,《小城鎮建設》2016.09)
▲圖 20 蘇尼特左旗蒙古族民居的沙袋牆的施工(出處同圖16)
第四,關注建築所在地的山水環境及地域性鄉土特色,綜合性地使用各種現代技術和材料,也不排除改良後的傳統材料,形成易於識別又富有現代感的建築風貌,如程泰寧的浙江美術館、王澍的杭州水岸山居(圖21、22)等。
▲圖 21 浙江美術館設計草圖
(程泰寧在草圖上說,粉牆黛瓦、坡頂穿插,黑白構成,江南流韻,要在似與不似之間。摘自程泰寧作品選2001-2004,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5年)
▲圖 22 中國美院象山校園內的水岸山居旅館
(王澍設計,使用了夯土和新型鋼木屋架,創造了鄉土氣息強烈又有強烈的現代感的視覺和空間形象)
第五,將城市中的高層或多層這類與古代體量、高度、比例都十分不同的建築物模擬或隱喻為古代的某種器物,使之和傳統建立一定的聯想關係,如廣州的小蠻腰,北京的「中國尊」(圖23)。所有這些創作都注意到擺脫具象和形象附會的羈絆,以似與不似之間的定位給人的聯想提供空間。
▲圖 23 北京第一高樓「中國尊」
(上下兩端寬大而中端瘦小,隱喻傳統禮器尊的形象,吳晨設計,下載自搜狐網)
5.源頭既清,波瀾自闊
建築創作受制於當代的物質條件,立足於為當代提供生活和工作的良好環境並創造美好的城市和鄉村形象,它不可能像純藝術那樣可以聽憑創作者自己的純主觀意願就可完成,而且一旦完成通常要長期為數代人提供服務,應該具有可持續的服務能力。同時當前的世界正在經歷新的巨大變革,2020年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下子改變了世界,使得已經遭遇困境的全球化進程向閉關鎖國各自為政的狀態倒退,它既促使我們反思自己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缺陷,包括盲目迷信西方的問題,也要警惕我們民粹主義和狹隘愛國主義的抬頭,警惕重新回到不了解外部世界自彈自唱的狀態,建築創作同樣應該總結改革開放後的成敗經驗,認真認識五千年連續的中華文明的力量所在以及近代歷史上的教訓,從源頭上認識作為華夏文明的一部分的中國的建築文化,特別是其對待自然與人的關係的思考,以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認真應對當前面臨的生態、環境、文化危機的挑戰,認真完成傳統建築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中國的建築傳統必將在當代發出新的光彩。
(朱光亞,著名建築遺產保護專家,江蘇省設計大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專家,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專家,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原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遺產保護叢書》主編。朱光亞教授長期從事建築遺產保護及相關理論、技術體系硏究,傳統建築工藝搶救,傳統建築結構與構造機制,歷史地帶、名勝風景及遺址保護規劃設計及再利用等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