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更具中國精神的音樂作品傳播出去?

2020-12-12 騰訊網

文 | 阿元

編輯 | 董露茜

排版 | 阿元

設計 | 詩宇

網際網路的進程,今年給了大家一個更直觀的體會。不只是經濟全球化,網際網路信息大爆炸時代,在碎片化資訊面前,全世界都站在了同一條水平線上。對於中國的音樂行業來說,我們正處在一個不需要擔心渠道匱乏的時代。

小鹿角·音樂財經從北京來到廣州,體會到了擁有不同氣氛的廣州音樂行業。融在中國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廣州這座城表現得更加清晰,這一點,也貫穿在廣州音樂行業者的從業精神中。

國內音樂在高速、正向發展著,在媒體爆發的時代,如何挖掘好的音樂、提高音樂質量,將本土音樂在國內做更好的傳播,吸納行業的新鮮血液,將上一代從業者的使命感傳承下去,是廣州以及全國音樂行業者們都關注的問題。

在2020首屆大灣區現代音樂產業論壇中,我們邀請到深語者Deepsolace Studio 創始人、音樂製作人宋曉軍;資深音樂媒體人、音樂天堂核心成員陳寰中;以及陀地音樂廠牌主理人周一,由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曲舒文擔任主持人,進行了主題為「媒體創新與渠道變革,本土音樂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圓桌論壇。

01

從紙媒到新媒體

什麼是有效的音樂傳播?

音樂雜誌在國內已經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符號,記錄著早期國內樂迷們獲得音樂資訊的方式。音樂雜誌的創始團隊們,也成為了在資源相對閉塞的環境中,第一批把海外音樂引入國內的先鋒者。

《音樂天堂》從1992年創刊至2006年休刊,共出版近百期雜誌及增刊,是國內最早普及歐美流行音樂的有聲刊物。曾經的主編陳寰中組建全新團隊,音樂天堂全媒體在2012年復出。

△ 陳寰中

「音樂雜誌是我們這一代喜歡音樂人的圖騰式的工具,我們那個年代的人好像離不開音樂雜誌這四個字,但是現在很遺憾音樂雜誌沒有了。」陳寰中說道,「我一直在思考新時代下,新的資訊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我們應該利用什麼樣的媒體,會更有效地提高音樂的傳播?」

在陳寰中看來,當時的中國音樂愛好者們和世界存在信息差、代際差,但進入網際網路時代,大量的資訊讓大眾獲取消息的渠道越來越平面,傳統的傳播模式發生變化。

「紙媒的那種載體已經不合適當下這種快速的、扁平化的、即時性信息的傳播,這也是為什麼紙媒會紛紛停刊。」陳寰中說道,「現在音樂的社群和網際網路平臺非常繁榮,我作為一個音樂行業媒體工作者,也希望能探討找出一種更合適的模型。」

音樂的載體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變化,一些載體會被慢慢衝刷、淘汰,任何一種載體也都有被時代淘汰的一天。論壇上,大家也聊到了「蝦米音樂關停」的傳聞,紛紛表示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但對於媒體來說,傳播屬性永遠都不會變,音樂總會找到一種大規模傳播的新方式。

陳寰中認為,萬物皆媒體。而所謂的「萬物」由人構成,人與萬物之間有著天然的關係,音樂行業中的各個細分領域及工種,包括音樂製作方、網際網路公司、硬體廠商、晶片商、方案商、網際網路播客……所有不同的工具都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

基於這個想法,陳寰中在前幾年組織了「聲音產業聯合會」,和行業各個領域的朋友共同探討行業新思路。「每個音樂公司之間都存在著一些邊際資源,存在一些互補性,不同公司之間存在可合作點,我們通過不斷地頭腦風暴,也許可以琢磨出一種新型傳播方式。」陳寰中分享道。

當媒體發生轉型,逐漸成為平臺、變成某種技術和資源對接的窗口,音樂產業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就越來越密切。

陳寰中從媒體人的角度出發,認為媒體只是一個中間角色,不可能脫離產業。媒體的立身根本,也跟隨產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所有事情都要回歸到產業本身,產業核心最終還與人文、創作有關,每個關節密不可分,媒體承擔著潤滑劑和提升的作用

主持人曲舒文副教授在論壇中提出,不論是唱片公司還是音樂人或媒體,其實在進行相關工作時多少都會在推廣、傳播中涉及到跨界。

宋曉軍對於跨界保持中立態度,他認為,「跨界」更多會在不同藝術門類中產生,音樂也許會跨界到電影、電影會跨界到雕塑,演唱會、音樂會的現場則更多與多媒體進行跨界。音樂的跨界可能會通過更多藝術方式進行展開。

△ 周一

將潮汕文化與西方元素進行融合,玩具船長在2008年正式成立,貝斯手、陀地音樂廠牌主理人周一在採訪中感慨「希望廣州本土音樂廠牌可以更多地抱團」。對於周一來說,在做好音樂和演出之外,還需要更大、更多的幫助,但往往不知道向誰尋求引導,出於「希望各司其職地在音樂上找到一條能夠堅持下去,或找到更好的出路」這樣的想法,促成了「陀地音樂」廠牌的建立。

從做樂隊轉為廠牌主理人,周一的「跨界」則更加走出舒適圈,突破了自己原來與外界的交流方式。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努力獲得更大、更多的機會。「雖然跟做音樂是兩碼事,但我喜歡這樣的我,因為我在不斷地探索可能性,也在認識很多不一樣的人」,周一對於自己的狀態這樣感慨。

02

本土音樂如何在媒介的幫助下發展自己?

在論壇中,曲舒文分享,三大廠牌在海外的市場份額佔據70%至80%,但在中國本土遠沒有達到這個份額,中國最主流的市場依然屬於本土音樂,由本土唱片公司(包括港臺唱片公司)來推動本土音樂產業的發展。

近20年來,本土音樂行業一直呈現著爆炸式發展,而每次音樂行業的變動,往往也離不開媒體在其中的推動。

當媒體的力量成為某種事件,作為音樂活動的驅動力,它對於本土音樂的發展到底產生著什麼影響?本土音樂又該如何乘著這股媒介之風,順應趨勢發展自己?

臺灣在1970年代進行著民歌運動、香港的粵語歌由許冠傑開啟時代,「我相信屬於我們本土音樂、新的宗師級別事件正在醞釀中,而在座的大家都有義務和使命去實現。」陳寰中對於本土音樂的發展有著很強的信心與使命感,在論壇中的分享也十分鼓舞人心。

在網際網路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信息爆炸,應該如何推廣音樂?如何推廣好的音樂,讓更多聽眾認識到更多好的音樂呢?

△ 宋曉軍

宋曉軍認為,在資訊紛雜的情況下,在特定人群中的有效傳播、直接觸達,變成更加重要的事情。

「我的第一場分享會是關於西藏根源音樂的,從20人一場,每人戴著耳機聽我的分享,到廣州大劇院500人的劇場、再到上海東方藝術中心2000人的音樂廳,一直在做分享會。」宋曉軍分享道,「我們作為一個音樂廠牌、我作為一名音樂製作人,當音樂品質足夠好的時候,會堅信一定會慢慢找到聽眾,不管線上還是線下傳播。」

音樂行業藉助媒體之力進行發展,同樣媒體也依靠著產業的繁榮成長。

在自媒體時代中,媒體時常困於資訊和選題的焦慮中,但在陳寰中眼中,在每個垂直、小眾領域的挖掘,是十分有意思的,「所有的小眾合起來不就是一個大眾嗎?現代化資訊時代能夠提供良好工具,我們希望去尋找合適的工具做更好的傳播。」即使現在的工具不是紙媒,甚至是一些冷門的工具,如果依然可以觸達到人,那麼這些方式陳寰中都願意去嘗試。

陳寰中具備媒體人的使命感,他認為,做媒體和做慈善一樣,這是一件需要有公德的事情,自己的創作可以通過一些方式尋找到同好、尋找到「臭味相投」的人,而做媒體實際上就是在做一個社群。

關於本土音樂的傳承與傳播,再進一步需要加入國際視野。在論壇中,主持人曲舒文教授也與三位嘉賓談到了關於本土音樂出海、各自與海外音樂工作者之間的碰撞與所感所想。

宋曉軍作為一名幕後製作者出身,因為做西藏根源音樂的緣故,才開始解除更多的宣傳傳播工作,開始與各行各業有更多交流。在他看來,中國音樂人與海外的交流太過有限。

2018年,宋曉軍和廠牌參加了Midem法國坎城國際音樂博覽會,聚集2000多家、全世界的唱片公司、發行公司,騰訊音樂成為了當年交易會上最大的版權買家。但在那年,中國音樂人帶出去的唱片不超過10張。

在2000多家的音樂唱片裡面,不超過10張的中國唱片中,就包括宋曉軍的西藏音樂唱片。

「我們的攤位很不起眼,隔壁的攤位是美國40多家獨立音樂廠牌的聯合展位,實力非常強大,左邊是家日本唱片公司」宋曉軍分享道這次交流經歷。

4米長、設計成類似喜馬拉雅山脈的唱片封面折頁,吸引了隔壁的日本唱片公司,「其實音樂行業中這些都是相通的,拿到一張唱片的封面,就知道這張唱片達到了什麼樣的級別、音樂類別是什麼,可以看到團隊花了多少精力、時間和硬體成本投入,所以我也鼓勵在座的各位跟音樂有關的朋友,多衝出國門去跟國際上的友人們做交流。」

和過去不同,網際網路拉平了中國與世界,目前音樂行業的創作主力進入到95後、00後梯隊,「這是伴隨網際網路成長的一代,他們是全球化的人,國際化普世價值觀的作品傳播起來對於他們來說並不存在文化鴻溝。」陳寰中說道,「我們更關心中國的傳承、中國的精神是什麼,哪怕這些孩子再怎麼國際化,他的骨髓裡依然具備著中國的特有屬性。如何把這樣的文化變成一個藝術產品,傳播到國外,是我們這些唱片工業工作者都要去想的問題。

論壇 | 從新的時代坐標定義廣東流行樂壇

音樂市場分化,一首歌紅遍大江南北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論壇 | 對話與非門異國人:解決了生存問題,才能更好地去做音樂

其實,無論是資深的從業者還是行業新人,大家都一邊懷抱著對音樂的熱愛和憧憬,一邊保持理性、腳踏實地進行創作,這才是行業根基。

相關焦點

  • 吳為山:用經典作品傳播中國精神
    通過經典作品的相互交流,可以增強人與人、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心靈的溝通。」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經典文藝作品中所蘊含的思想及智慧,反映了民族的品格和時代的特徵,刻載著藝術家的追求和探索歷程。吳為山認為:「經典作品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審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創造力,所以才會成為不過時的作品。
  • 數字中國、傳承經典,騰訊音樂助力傳統音樂文化「活起來、走出去」
    6月21日,騰訊音樂娛樂聯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及新華網共同發起音樂公益項目——「新民韻計劃」。目前活動正在進行原創民族音樂作品的徵集,官方通道已同步開啟報名。近日,騰訊音樂娛樂邀請謝嘉幸、劉月寧、呂薇等知名音樂人、音樂家、製作人加盟,組成專業評審團,將從多方徵集來的參賽作品中評選出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原創優秀作品,並利用行業前沿技術將其錄製成數字專輯,展現中華民族音樂和傳統文化的魅力。
  • 馮驥才:寫好書傳播出去是一種責任
    馮驥才:寫好書傳播出去是一種責任  【解說】1月8日,2015年圖書訂貨會在北京拉開帷幕。今年的圖書訂貨會策劃了多場名家交流活動,當天馮驥才、遲子建等作家與讀者進行了面對面交流。著名作家、學者馮驥才說,出書是一種成果,寫好書傳播出去是一種責任。
  • 經典傳統文化亟待創新 中國流行音樂走出去路在何方?
    經典傳統文化亟待創新 中國流行音樂走出去路在何方?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3月30日,近年來,「走出去」成為文化事業的重要課題,同時也是我國關於文化發展最突出的主題之一。習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性,2016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也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 學界專家探討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
    本報訊 (記者 陳冬)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如何借新時代發展的「東風」,實現更廣泛的傳播與推廣?日前,來自全國的20餘位專家學者,來廈參加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研討會(廈門專場)。他們通過主題發言,面對面探討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傳播新思路。
  • 四十年,我們紀錄中國 傳播中國理論中國精神
    傳播中國理論中國精神   本屆短片電影展,設立了紀錄片人大講堂,邀請紀錄片行業相關代表進行主題發言,從多個角度回顧中國紀錄片40年發展歷程,研討紀錄影視特有價值。   近年來,廣電總局大力提倡反映中國人奮鬥故事、展現中國人精神風貌的現實題材紀錄片創作,用中國人的面貌展現國家發展進步,用中國人的奮鬥故事宣傳中國夢主題。現實題材作品成為這兩年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亮點。現實題材紀錄片,通過紮根人民,走到生活深處,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技術手段,賦予了紀錄片更多時代氣息和現代魅力。
  • 信諾傳播董事長曹秀華: 傳播溝通呼喚工匠精神
    在蒲公英之夜2015盛典晚會上,Hersey給大家朗誦了這樣一首小詩:《致工匠精神》; 也算是她自己從事公關傳播事業的寫照。1988年從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系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文化部作對外文化交流工作。從那時起,把國際文化介紹到中國,並把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就是她的工作。
  • 董峰:如何有效地進行中國傳統藝術的對外傳播
    原標題:董峰:如何有效地進行中國傳統藝術的對外傳播  中國經濟網11月10日訊(記者張昆鵬)「藝術傳播是建立在普世價值基礎之上雙向的交流、對話和互補,而決不是單向的輸出。藝術傳播不是說就把我們的東西推銷出去,讓人家無條件的接受。」
  • 中國民族音樂如何求解自己的坐標?
    這個1960年成立的中國民樂「大哥大」,最初由周恩來總理主持創建,首任團長是老華僑們耳熟能詳的《春節序曲》的作者、前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作曲家李煥之。半個世紀的弦歌聲聲,中國民族音樂的「脊梁」在這裡挑起了傳承與光大兩擔,整理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探索民族音樂的表演形式,豐富民族音樂的曲目,鍥而不捨地向世界傳播中國音樂。
  • 單簧管如何奏出中國風 79部作品一決高下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鑫昕) 2018首屆中國(成都)單簧管中國風格作品比賽於6月13日至14日在四川音樂學院舉行。張志亮的作品《秋夕》獲得一等獎。  該比賽由四川音樂學院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單簧管學會、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單簧管研究會、四川省音樂家協會管樂聯合會協辦,由中國專業音樂院校原創音樂發展聯盟作為學術指導。
  •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傳播》創刊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傳播》創刊   內刊《音樂傳播》歷時4年,已經成長為在專業領域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平臺,為《音樂傳播》轉為正式刊物奠定了基礎。《音樂傳播》成為正式刊物,進一步鞏固了其音樂傳播研究的學術地位。
  • 唐詩的音樂傳播_藝文志_中國環境
    唐王朝三百年,詩文炳蔚,音樂亦在傳承前朝的基礎上蓬勃發展,種類繁多。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中國自古便有詩樂合一、以詩入樂的傳統,音樂始終是唐詩傳播的重要載體。唐代音樂與詩歌相結合,名篇佳什得以流傳廣遠。  一  唐詩的音樂傳播,按傳播形式和載體,可略分為歌唱、樂器、舞蹈等。
  • 藝術精神的傳播價值
    不過,藝術只有在傳播中才能繼續存在、發揮價值、獲得新的闡釋、派生出新的價值與影響。藝術精神即是一種意義的存在,也是意義的集合體,而這種意義是藝術精神在其生存境域中的存在,是一種自然的歸屬。在藝術傳播的文化建構中,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彰顯應成為至關重要的命題。
  • 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寧根福:讓作品體現中華文化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最近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努力創作生產更多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審美追求,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有機統一的優秀作品。為此,記者訪問了中國雜技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雜技家協會主席寧根福。
  • 傳播音樂文化 看胡帥的世界音樂語境
    最近的幾年來,胡帥先生憑藉大量的舞臺實踐、教學與科研活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對「置身世界音樂語境中,表達中國音樂語言感,傳播中國音樂文化精神」美學思想的深度認識。擔任張藝謀導演「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天安門廣場大聯歡」作曲家;2022冬奧會作曲家、優秀作品獎第一名;第32屆、33屆「金雞獎」盛典音樂總監;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器樂大賽」評委;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基金。
  • 功夫、旗袍、茉莉花……中國文化傳播如何破解老套路
    今天中國正在迅速地走向世界政策和經濟舞臺的中央,這必然帶來中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崛起。這些年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成立,中國文化節在世界各地舉辦,中國影視、音樂、舞蹈、美術、動漫作品等等紛紛走出國門,我們這個節目也通過網際網路走向海外,受到了海外華人和許多外國人的歡迎。
  • 以民族音樂演繹九天攬月 傳播中國探索太空「好聲音」
    以民族音樂演繹九天攬月 傳播中國探索太空「好聲音」 2019-10-29 09:51:16該音樂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擔綱文化藝術顧問。 潘楊 攝   以民族音樂演繹九天攬月 音樂會傳播中國探索太空「好聲音」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張素)《春江花月夜》《奔月》《幻月》……一系列與「月」有關的作品經藝術家們演繹,展現出九天攬月畫卷。
  • 以音樂為名,走進「草莓精神」
    「夏天」「音樂」「狂歡」「啤酒與美食」……這些是很多人關於草莓音樂節的印象關鍵詞。而在今年的貴陽草莓音樂節期間,記者卻看到了蘊含在音樂之中卻超出音樂之外的「草莓精神」。「精神」之一:心有大愛「中國香港!中國香港!」在17日晚上痛仰樂隊表演期間,現場觀眾自發高喊出了近段時間國人心中的聲音,原本歡愉的氛圍中,頓時凝聚起了濃烈的愛國熱情。「愛國精神與搖滾情懷同在,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青年的『愛國情』和『搖滾範』」。
  • 新時代如何講好傳播好"中國故事"
    原標題:新時代如何講好傳播好「中國故事」(藝文觀察)   世界目光聚焦「中國故事」,似乎已經成為新時代的風景。越來越多的文化形象,成為傳播「中國故事」的名片,越來越多的中國符號,被世界目光打量。在這當中有解讀也有誤讀,有兼收並蓄促生的文化創新,也有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折扣,文化焦慮造成的文化休克。   如何認識中國文化的影響力?當代中國文化的內生動力在哪裡?新時代我們如何推進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
  • 歌曲版權丨音樂作品著作權侵權如何認定?
    據3月23日中國智慧財產權報報導,近日《左手指月》的著作權人中英音樂文化有限公司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將上海絲桐公司和白無瑕訴至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認為上海絲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及白無瑕未經授權擅自修改、表演和傳播音樂作品《左手指月》請求法院判令二被告停止使用《左手指月》音樂作品,賠償原告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開支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