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的音樂傳播_藝文志_中國環境

2020-12-18 中國環境

  唐王朝三百年,詩文炳蔚,音樂亦在傳承前朝的基礎上蓬勃發展,種類繁多。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中國自古便有詩樂合一、以詩入樂的傳統,音樂始終是唐詩傳播的重要載體。唐代音樂與詩歌相結合,名篇佳什得以流傳廣遠。

  一

  唐詩的音樂傳播,按傳播形式和載體,可略分為歌唱、樂器、舞蹈等。

  詩與歌唱自古關聯緊密,先秦時代就有「聲詩」(《禮記·樂記》)、「歌詩」(《左傳·襄公》)的概念,劉勰「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文心雕龍·樂府》)進一步闡發了「聲」「律」「樂」「辭」的密切關係。

  唐代入歌傳唱的佳作甚多,影響廣泛者首推絕句。王士禛謂「開元天寶以來,宮掖所傳,梨園弟子所歌,旗亭所唱,邊將所進,率當時名士所為絕句」(《萬首絕句選敘》),其間情深詞茂者多。五言如王之渙《送別》、李白《勞勞亭》,訴別離苦楚於不即不離間。七言如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寫別景別情,氣度從容,語老情深。入歌成譜後又名《渭城曲》《陽關曲》,因調拍反覆詠唱三遍,故又稱《陽關三疊》,後世流傳甚廣。劉禹錫「更與殷勤唱渭城」,白居易「聽唱陽關第四聲」等皆言此曲。

  楊柳枝詞、竹枝詞、浪淘沙詞等亦在可歌之域。劉禹錫《竹枝詞》唱「楊柳青青」,《楊柳枝詞》唱「塞北梅花」,念思宛轉,句新意深,能使歌者揚袂睢舞;白居易《竹枝詞》「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暗鳥一時啼」、《楊柳枝詞》「依依嫋嫋復青青,勾引春風無限情」深情楚楚,唱來令人無限動容。

  唐人有為數眾多以「詞」而名的春詞、秋詞、宮詞;以「曲」而名的「壽山曲」「春陽曲」「桂華曲」;以「歌」而名的「踏歌」「得體歌」「吳楚歌」等,紛紛入歌傳唱。以詩入曲,一曲稱為一調,上述諸曲每類皆有多調。或有絕妙佳作不拘體式,自然入歌。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展春江春景,入人生哲理,語通古今,千秋共感,宛爾成章。因歌無定句,句無定聲,如此靈犀韻語,正可入歌,其情文相生,各各呈豔,配以曲調,眾口競相傳唱。

  樂器乃樂聲情意傳播的有力媒介。唐代有眾多描摹樂器、寄託心懷之詩,將樂音、情懷、詩意熨帖融合。不同樂器,往往因自身音色、品質不同,傳遞特有情感。琴瑟音和,備受文人墨客偏愛。唐詩描繪琴聲琴趣,以琴瑟傳志作品為多見。李頎《聽董大彈胡笳聲兼寄語弄房給事》、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描繪琴音,語言藝術精湛;張籍《廢琴詞》、王維《竹裡館》融合情志於琴聲,抒超然隱逸之趣。眾器之中,笛聲常寄離情,「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胡笳易傳邊塞孤清,「三奏高樓曉,胡人掩涕歸」(王昌齡《胡笳曲》)。角聲篳篥則多振軍情惹鄉念,「故園黃葉滿青苔,夢後城頭曉角哀」(顧況《聽角思歸》)。琵琶為西域傳進,頗宜抒發邊塞軍旅壯行別樣懷抱,如李頎「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古從軍行》);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涼州詞》),以琵琶弦語賦豪情壯詞;白居易《琵琶行》,將琵琶女演奏姿態、聲韻融合世情滄桑,一一展現。耳聆其音,心想其狀,千載聞之,尤可共鳴。相較而言,打擊樂器因音節響亮多能震動心旌。白居易《長恨歌》寫漁陽鼙鼓,聲動天地,驚擾大唐富貴溫柔夢;李賀《官銜鼓》寫長安報時鐘鼓,深含社稷憂心;杜牧《方響》聆於寒夜,聞聲動情。

  「舞者,樂之容也。」唐詩音樂傳播過程中,多姿舞蹈承載樂聲音情,種類豐富。《樂府雜錄·舞工》載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等類別的舞蹈,相應舞曲有如健舞曲《柘枝》《劍器》《胡旋》,軟舞曲《涼州》《綠腰》《屈柘》,依風格和節奏特點,配音編排,娛情傳意。

  唐詩詠舞者如元稹《胡旋女》、白居易《霓裳羽衣歌》、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將舞蹈場面、動作、舞者心理情態細緻呈現,多以描寫為主,間有對舞蹈之評論和相關時事感慨。唐人勾畫自唱自舞場面諸作,則多以抒情為主,排遣內心憂懷或寄託人生感慨。李白「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月下獨酌》)、杜甫「自笑燈前舞,誰憐醉後歌」(《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袁瓘「寶劍中夜撫,悲歌聊自舞」(《鴻門行》),以「自舞」狂態表達自憐之情。

  二

  唐詩音樂在傳播過程中,大多數傳播者本身亦為接受者。按人物身份地位、社會角色大致可分為君王、詩人、樂師歌女等。

  音樂本身具有相當的教化作用及藝術感染力,唐代君王大多重視音樂傳播,多通曉樂律而兼善詩文。唐玄宗「英斷多藝,尤知音律」(《舊唐書》)、「洞曉音律,由之天縱」(《羯鼓錄》),他常將音樂教化作為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其制定雅樂歌頌大唐國威,諸多配樂應制詩也應運而生;並置教坊以教俗樂,選樂工數百人,親自教法曲於梨園。太常又設別教院,專門教授供奉新曲,人員達到上千。此又對俗樂的發展和傳播起到重要作用。王昌齡「胡部璽歌西殿頭,梨園弟子和涼州」(《殿前曲二首》)、張祜「八月平時花萼樓,萬方同樂奏千秋」(《千秋樂》)等詩,是玄宗時期音樂與詩歌繁榮的紀實寫照。

  文人墨客在唐詩音樂傳播過程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筆下多有涉樂詩歌創作,且題材意境豐富。太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聆幽怨琴音於月明之夜,慨知音難覓;子美《泛江送客》,用笛聲傳悽然離別之惆悵;義山《錦瑟》託惘然痴情於膠柱繁弦。詩人通過動情筆觸,融詩韻聲情,成流傳廣遠、聲情並美之佳作。

  詩歌經樂師之手調和,交付歌兒舞女配樂演唱的過程相應促進了民間傳播,因此湧現眾多專事描摹樂師歌女表演狀態的作品。劉禹錫《和樂天柘枝》、白居易《柘枝妓》,描畫舞女身姿情狀,細緻生動;顧況「左手低,右手舉,易調移音天賜與」(《李供奉彈箜篌歌》)、竇庠「高張朱弦琴,靜舉白玉指」(《留守府酬皇甫曙侍御彈琴之什》),對樂師歌女演奏狀態展現貼切。音樂面貌通過文本形式得以傳承。

  樂師歌女將詩詞以音樂形式生動展現,詩人又用詩歌將其表演樣態加以勾畫,再成詩詞。此一過程,詩人與樂師歌女互為傳播者和受眾,共同促進唐詩與音樂交融傳承。

  三

  唐代涉樂詩歌內容與主題主要有:

  對樂器聲音、歌舞情態之描摹。樂器所奏,因是一種無形可感的聽覺享受,故而詩人在書寫時常藉助比喻、想像等手法,將聲音描述成可以想見的具體畫面,傳播之中能令讀者身臨其境。韓愈「浮雲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聽穎師彈琴》)摹琴聲靈韻,白居易「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琵琶行》)述琵琶弦語,顧況「大弦似秋雁,聯聯度隴關。小弦似春燕,喃喃向人語」(《李供奉彈箜篌歌》)擬箜篌之音,對樂器聲情施以恰切比喻,使人讀來直如聲縈於耳。

  唐詩中記載的表演樣態極盡摹寫。章孝標《柘枝》呈現柘枝舞表演過程;白居易《霓裳羽衣歌》記載霓裳羽衣舞精彩場面;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記錄舞劍高潮之處,筆調深沉有力。詩人眼觀筆錄,將藝術聲音、場面二次呈現,給讀者帶來強烈可感的審美愉悅,並使眾多極易流失的古典藝術得以通過詩歌文本形式廣遠流傳,唐詩音樂傳播意義大矣。

  詩人記錄音樂場面,往往在客觀敘寫同時,融入自身心志情懷寄託,為所寫作品增添藝術張力。楊師道《侍宴賦得起坐彈鳴琴》「罕有知音者,空勞流水聲」描寫琴音,寄託知音難覓之悵然;岑參《胡笳歌送顏真卿使赴河隴》,寫胡笳悲聲,惜別深情已在言外;趙摶《琴歌》以「清音」區別「眾樂」,明則詠琴,實則借「琴歌」寓己落魄不遇之慨。作者將主觀情志與音樂藝術融合,寄予更深厚的情感內涵,樂器歌舞自此逐漸具有文化象徵意義。如琴以德優,多喻君子;瑟宜月夜,清怨尤深;笙歌暖日,鳴遞歡馨。

  唐詩音樂傳播有譜寫成雅樂郊廟歌辭形式,以歌頌統治者功德、弘揚國威的鐘呂正調為主,兼有統治者祭祀祈福、規範禮制的雅正之音。「景福降兮聖德遠,玄化穆兮天曆長」「已奏黃鐘歌大呂,還符寶曆祚昌年」(《郊廟歌辭·祀圜丘樂章》),側面呈現出雍容典雅之大唐時代風貌。

  唐詩因有音樂填充,內容情意更為豐富飽滿;古來樂聲歌舞,因載以詩歌,而流傳廣遠。詩歌與音樂關聯密切,二者在傳播中互為載體,以自有之聲情韻律,配以煥譜華章,傳諸四海,綿延千載。

  (作者:沈文凡,系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唐詩的音樂傳播--文化--人民網
    原標題:唐詩的音樂傳播 唐王朝三百年,詩文炳蔚,音樂亦在傳承前朝的基礎上蓬勃發展,種類繁多。樂以詩為本,詩以聲為用,中國自古便有詩樂合一、以詩入樂的傳統,音樂始終是唐詩傳播的重要載體。唐代音樂與詩歌相結合,名篇佳什得以流傳廣遠。
  • 唐詩經典俄譯與傳播考略
    費德林編選的1956年版《中國古典詩歌集(唐代)》、郭沫若和費德林編選的1957年版《中國詩歌集》第二卷,第一次印刷均為35000冊,傳播均很廣。1987年俄文版《唐詩集》印刷5萬冊,很快即售完。吉多維奇所譯《李白抒情詩選》(1956)、蘇聯東方文獻出版社發行的《唐詩三人集》(1960)一上市就銷售一空,並均在出版後第二年再版。
  • 雲岡新思_藝文志_中國環境
    今年5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岡石窟考察,實地了解雲岡石窟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他強調,雲岡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好雲岡石窟,不僅具有中國意義,而且具有世界意義。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前提,不能過度商業化,讓旅遊成為人們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傳播》創刊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傳播》創刊   內刊《音樂傳播》歷時4年,已經成長為在專業領域中有一定影響力的學術研究平臺,為《音樂傳播》轉為正式刊物奠定了基礎。《音樂傳播》成為正式刊物,進一步鞏固了其音樂傳播研究的學術地位。
  • 中國古典詩詞的域外傳播及其影響
    唐詩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19世紀到20世紀初,一批來華的英國傳教士和外交官員首開此風,其中戴維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莊延齡(Edward Harper Parke)、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弗萊徹(William John Bain brigge Fletcher)都是頗值得重視的唐詩譯介先行者。
  • 大雅眉山_藝文志_中國環境
    當地生態環境部門人士告訴我,這個溼地公園原本是內湖河道,當地政府為了還綠於民,主動砍掉房地產這棵「搖錢樹」,不僅放棄了40億元的土地出讓收入,還陸續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生態建設。  眉山何以如此重視生態保護?這大概與受蘇軾魅力的影響不無關係。
  • 如何把更具中國精神的音樂作品傳播出去?
    音樂雜誌的創始團隊們,也成為了在資源相對閉塞的環境中,第一批把海外音樂引入國內的先鋒者。 《音樂天堂》從1992年創刊至2006年休刊,共出版近百期雜誌及增刊,是國內最早普及歐美流行音樂的有聲刊物。曾經的主編陳寰中組建全新團隊,音樂天堂全媒體在2012年復出。
  • 舞劇《孔子》:用舞蹈、音樂和舞美講述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故事
    而且它還代表著中宣部、外交部、文化部長期到國外巡演,承擔著對外交流的責任,以便更好地傳播中華文化,講出中國好故事,傳遞中國好形象。舞劇《孔子》是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出品的大型中國民族舞劇,此劇在2013年國家大劇院首演以來,就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榮獲各項大獎。
  • 戲曲擁抱科普_藝文志_中國環境
    搞笑諾貝爾:兼顧趣味也不忘專業  有專家分析稱,時下網友對於科學知識的接納程度非常情緒化,一些謠言很容易在網上傳播,專業學者撰寫的闢謠文章不招待見,反倒是「吃一碗方便麵花32天解毒」「瓶裝水暴曬後有毒」這樣故弄玄虛卻經不起推敲的「偽科學」頗有市場。如何讓真正的「科學之聲」傳播更遠,就需要發聲者在提升趣味的同時,不讓科技含量的濃度降低。
  • 漢語3000年_藝文志_中國環境
    由此中國南方逐漸形成了閩方言和客家方言。十二世紀隨著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異族侵入,巨大的社會動亂進一步加劇了方言之間的分合,逐漸形成了較為穩固的方言群雄,由此奠定了漢語方言的基本格局。  表面上看,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呈現出「統一」和「分化」兩條平行線。實際上,「分化」始終從屬於「統一」。
  • 大眾傳播背景下的「中國風」歌曲
    摘 要:以大眾傳播為時代背景,流行歌曲傳播的速度極為迅速,產生的影響也頗為引人矚目。而當爵士、重金屬、搖滾等音樂形式風靡於街頭巷尾時,帶有濃厚古典特色的「中國風」歌曲獨樹一幟,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也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贏得了許多聽眾的讚賞。
  • 一聲梵唱傳九州——佛門音樂在傳播中,與中國音樂的結合之路
    現實中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恐懼,使得東漢傳入中國的佛教得到了迅速發展,而佛教在傳播過程中,更多的佛經被譯成漢文。在翻譯中,由於梵文和漢語發音上的差別,漢語中開始出現「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形成了最初的音韻學,為佛教音樂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由於佛教的教義比較艱深,當時社會文明程度不高,為了使普羅大眾能更好的聽懂教義,接受教義。
  • 音樂在歷史上的傳播過程中,並不能完整地去描述傳播的各個要素
    作為一種傳播學研究,音樂傳播也應以傳播效果作為研究的核心內容。具體地說,音樂傳播史研究應還原傳播環境、確定傳播源、梳理傳播媒介、尋跡傳播渠道,最後得到傳播效果。由於音樂傳播在歷史上的延續性,某一音樂內容的傳播結果往往會影響稍後歷史時期其他音樂內容的傳播,於是傳播效果又會成為傳播環境、傳播源、傳播媒介和傳播渠道等內容的前提。
  • 讓音樂成為理解和傳播中國的橋梁
    讓音樂成為理解和傳播中國的橋梁 來源:人民網-教育頻道  2018年07月16日14:35 人民網北京7月16日電 近日,由肯亞、美國等8所大學音樂藝術學院的50餘名師生與中國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共同參演的「世界音樂橋」音樂會在京舉行,為2018「用音樂理解中國」——中國音樂文化暑期國際研修學院揭開帷幕
  • 古詩與音樂的結合—在音樂裡吟唱唐詩宋詞
    在音樂領域裡,我最近一直在更新古典音樂,看到效果都不錯,說明這些東西對於有需要的人來講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長期堅持給孩子聽這些有意義的音樂,對於孩子左右腦的開發以及藝術修養的提高,真的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各位,如果你有幸加到我的微信公眾號,那麼請你一定堅持給孩子聽古典音樂,看有意義的繪本哦!
  • 中國家貓傳說溯源_藝文志_中國環境
    《玉屑》卷二十四「釋氏養貓」條原文說的是:「貓非中國之種,出於西方天竺國,不受中國之氣所生,鼻頭常冷,惟夏至一日暖,忽然不食其囪。貓死,不埋在土,掛於樹上。釋氏因鼠咬侵壞佛經,唐三藏往西方取經,帶歸養之,乃遺種也。」  「鼻頭常冷,惟夏至一日暖」這句話今可知最早見於唐·段成式的《酉陽雜俎》。
  • 草木十二韻_藝文志_中國環境
    中國古代詩歌分古體詩和近體詩,前者不要求嚴格押韻,而後者要求嚴格押韻。歷史上,漢字寫法有變化,發音更有變化,大致經過了上古音、中古音和近古音三個階段。律詩成於唐代,以中古音為準,講究四聲、平仄、對仗和押韻。《廣韻》將漢字分為四個聲調,所收的平聲字(又分上平和下平,也叫陰平和陽平,對應於現代漢語的一聲和二聲)均為平聲,上聲字、去聲字、入聲字(在現代漢語中消失)這三者都是仄聲。
  • 《唐詩/宋詞排行榜》的出現,是傳播和普及傳統詩詞文化的新嘗試
    《唐詩三百首》是孫洙1765年選編的,距今已經超過了250年,《宋詞三百首》是朱祖謀1924年完成的,到現在也接近100年了。經過這近一個世紀的漫長時期,無論是詩詞傳播途徑,還是讀者的接受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人們對經典詩詞的認識和理解,和100年前相比,又產生了許多變化。
  • 萬物生靈_藝文志_中國環境
    秋天的音樂...  冬日絮語...  水墨文字...  美的心靈:孩子最初的人生思索  挑山工...  快手劉...
  • 專家學者研討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
    本次研討會系中宣部出版局課題研究「新時代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播策略」的專題研討會系列之一,由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李小瑩負責組織統籌。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音樂產業促進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汪京京、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副院長俞鉳等出席研討會並致辭。汪京京對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的意義與目標做簡要介紹,繼而指出研討會的意義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