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想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先從皮格馬利翁效應開始

2020-12-06 談心說理

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很多人會發現,莫名其妙地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又或者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時候也許我們的心中就會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們要有所期待,讓自己不要放棄。既然說到期待,那麼我們先從和期待有關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開始說起吧。

-1-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該效應指出,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你期待什麼,就有可能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現實社會中,你所期待的,經常是他人或者整個社會所期待的,並不是你真心想要的。然而,時間長了,你幾乎忘記這東西自己只是別人對自己的期待,而不是真的想要,然後慢慢就變成自己真的想要的了。

皮格馬利翁存在兩面性,當你期待自己或別人可以變得更好,別人也一定會更積極的去行動,從而證明這種期待。反之,也一樣。

-2-

皮格馬利翁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是依賴於社會或者自己尊敬、信任的人對自己的期望來刻畫自己的內心需求。

比如,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父母告知你心靈手巧,還很有樂感,是學鋼琴的料,將來可能變成朗朗一樣的大師。這時候孩子就遵從父母的期待,把這個期待變成自己的期待,讓自己相信很有音樂天賦,未來必定會成為鋼琴大師。

愛人之間的互相磨合、調教也是如此,兩個人都互相期待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一方認同,就會變成自己的期待,然後說不準在老婆的鼓勵下就變成了烹飪大師。

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很尊重、信任對方,並希望在對方心目中保持一致性。

當媽媽說我們很聰明、學習會很好的時候,我們無意中會更加努力,然後通過考個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聰明。

反之,媽媽總是抱怨孩子蠢笨,毫無辨識能力的孩子,一定會通過各種行為來證明媽媽的話。最終自己都相信,自己真的是又蠢又笨的了。

-3-

那麼,是不是我只要一直相信孩子是天才,然後最終他就會變成天才呢?如果事情可以這麼簡單,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天才了。

事實上,皮格馬利翁效應僅僅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也就是說,皮格馬利翁效應僅僅是自我提升循環的起點而已。

首先,你要有心理預期,要有所期待。沒有這個正向的、積極的期待,就不太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另外,這個期待應該是個合理的,可預期的,是你自己願意堅信的。如果你期待你現階段的小目標是一個億,恐怕你自己都不太相信,那可能真的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其次,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你現在的狀態是個什麼樣子,還差多遠,還要付出點什麼,自己心裡要有數。比如你下決心要把英語學好,將來的四級或者雅思考試要考個高分,那麼你現在的狀態是怎麼個水平,每天需要投入多長時間多大精力去做這個事情,都要心中有數。否則,一味的期待,而對於現在的狀態沒有認知,對於付出沒有思想準備,就會覺得心理存在巨大落差。

再有,要積極的行動。其實這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在這一步上走著走著就忘記了夢想。沒有了行動的支撐,期待再美麗,也只是肥皂泡而已。什麼樣的行動才稱得上是」積極「的呢?我們可以用」持續、微小、反饋「三個關鍵詞來概括。當具備了上述三個特徵,你的行動就基本上可以稱為積極的。

1)持續,就是要堅持做下去。

2)微小,每天做一點點就行了。有時間精力可以多做。沒時間可以少做,但是微小的那一點點一定不能不做,這是底線。

3)反饋,記得每一點進步都要給自己正向反饋,讓自己清楚離想要的生活又邁進了一步。

最後,就是總結了。積極的復盤有益於提升行為的質量,有益於校正自我認知,被校正的自我認知又能夠再次促進行動的完成,如此下去就開始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正向循環。

願每個人,都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是一種美好,也是一種幸福。

相關焦點

  • 光影心世界|活成自己 or 別人想要的樣子?
    該片改編自蕭伯納的戲劇劇作《賣花女》(Pygmalion),講述下層階級的賣花女被中產階層語言學教授改造成優雅貴婦的故事。他是不甘示弱的,他從最基本的字母發音開始教起。希金斯是個精力旺盛和講究科學的學者,對每一件感興趣的事都能廢寢忘食。他胸懷坦蕩、絲毫不懷任何惡意,但他又像孩子一樣,毫不顧及他人的感情,對伊莉莎嚴加訓練。在6個月後,希金斯滿懷信心地帶伊莉莎和皮克林一起出席希臘大使舉辦的招待會。
  • 心理學:皮格馬利翁的愛情,羅森塔爾的人際期望效應
    當你把積極的注意力放在某件事情上並對它有良好的期望時,一旦你的期望足夠堅定,你就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實現它們,事情就會朝著你想要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人際期望效應。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
  • 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皮格馬利翁效應
    這裡是《有趣的心理學規律》系列文章,用來收錄這些規律方便查找。今天介紹第三篇——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國王,性格孤傲卻醉心雕塑。有一天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個完美的女人,他給雕塑取名叫加了提亞,並把雕塑當作夥伴,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和希望。終於有一天雕塑被感動,於是變成了活人,並嫁給了國王皮格馬利翁。
  • 你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嗎?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皮格馬利翁效應,又叫「自我實現的預言」,說的是,當我們去期望某件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真的發生。為什麼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呢?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得說一個古老的希臘神話故事。
  • 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重大啟示
    還包括:三種土象星座的人(金牛座、處女座、魔蠍座)更能保持情緒的穩定和心態平和,而三種水象星座的人(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則相對更神經質一些,情緒和心態也更容易出現波動。 是這樣的嗎? 實驗分三次進行,最後結果表明:人們會因為對自己「星座性格」的相信,就慢慢的發展成那樣的性格。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效應有何寓意?
    他用神奇的技藝雕刻了一座美麗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繼日的工作中,皮格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熱情、全部的愛戀都賦予了這座雕像。他像對待自己的妻子那樣撫愛她,裝扮她,為她起名加拉泰亞,並向神乞求讓她成為自己的妻子。愛神阿芙洛狄忒被他打動,賜予雕像生命,並讓他們結為夫妻。「皮格馬利翁效應」成為一個人只要對藝術對象有著執著的追求精神,便會發生藝術感應的代名詞。
  • 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是如何被環境改造的?
    #心理學史上著名實驗# 是前幾天散步時想到的一個新專欄,會主要分享在學習心理學過程中,那些特別觸動內心的心理學實驗案例。這種案例的價值在於,他們既觸動人心又極具啟發性,非常發人深省。今天想分享的,是一個關於人生如何被環境、被期待改變和塑造的心理學實驗。皮格馬利翁效應熟悉希臘神話的,大概都聽過皮格馬利翁的故事:皮格馬利翁是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
  • 讀書筆記:《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直面普遍人的誠意之作,闡釋生活本來的樣子。書中的話題,涵蓋戀愛、婚姻、交友、家庭、事業等諸多方面。論述清晰透徹,讀起來生動有趣,是一本經得起驗證的女性之書。說什麼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或許會覺得很空,或許自己也不知道究竟該怎樣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只要自己變得更優秀,那就是自己想要的。作者白蘭花Michelia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對於人生、關於成長、男女兩性關係的個人觀點,看法。屬於散文隨筆式的清新情感勵志文章。全書為八個篇章,每一個章節便是一個主題。
  • 皮格馬利翁效應【百科詞條】
    (該理論提出者心理學家羅森塔爾)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相信自己,相信別人,相信「相信」的力量
    這裡介紹一種心理學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傳,在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既是個國王還是個有名的雕塑家,有一次他想要雕塑一個美女雕塑,為此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因為雕刻得太逼真太美了導致皮格馬利翁愛上了這個雕塑美女,還想娶這個美女做王后。他就去求宙斯讓他滿足自己的願望,宙斯滿足了他的願望。
  • 婆媳相處,拒絕「黑暗皮格馬利翁效應」
    作者臥龍心術,燃夢文化執行董事兼經理,創始人:此專欄以心理學為主體,輔佐以方式和技巧,給朋友們做心理輔導,幫助朋友們認知自我,認知人性,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再被痛苦的人生折磨,不再被迷茫纏繞,能夠開啟自己的潛力和能力,尋覓到屬於自己的精彩、幸福人生。
  • 《暖暖的心流》: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皮格馬利翁」
    心理學中有一個有趣的名詞:皮格馬利翁效應。它來源於古希臘神話,強調了自我期待給人帶來的影響。有人說:「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皮格馬利翁』。」那麼,皮格馬利翁效應到底是什麼?它又是如何影響我們生活的呢?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擅長雕刻的國王,名為皮格馬利翁。他用畢生的心血雕刻了一尊少女雕像。這尊雕像超凡脫俗,栩栩如生。
  • 拿起來就用的心理學,皮格馬利翁效應:自我激勵有哪些好的方法?
    心理學是一門揭示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是一門讓人變得更聰明的學問,也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問。不過,要想利用好心理學,必須有一個前提:你得了解心理學。正如我們常說的,要「行」,必須先要「知」。「行」和「知」往往是聯繫在一起的,但是只有先「知」,才能後「行」。從這一點上來說,要想把心理學當成一種工具,拿起來就用。
  • 掌握「皮格馬利翁效應」,會讓男人越來越愛你
    總有些女性讀者問我,愛情既然沒有保質期,如何讓男人對自己保持持久的愛呢?其實,你應該試著掌握「皮格馬利翁效應」,這會讓男人越來越愛你。現實的浮躁,導致很多人都忽略了感情的真理,其實「皮格馬利翁效應」也是一種期待效應,你期望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 對成功有奇效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賽普勒斯的國王,也是一名雕塑家。他精心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麗少女,取名為蓋拉蒂。他甚至愛上了這位少女,給她穿上長袍,擁抱它,親吻它,真誠地希望自己的愛能被「少女」接受。皮格馬利翁感到絕望,於是帶著祭品來到阿弗洛蒂代的神殿求助。他的真誠感動了阿弗洛蒂代,女神決定幫他。當皮格馬利翁回到家,雕塑發生了變化,它的臉頰慢慢出現血色,眼睛開始釋放光芒,嘴唇緩緩張開,露出了甜蜜的微笑。蓋拉蒂走向皮格馬利翁,充滿愛意和溫柔的氣息,不久,她開始說話了!奇蹟發生了!
  • 遵從自己的內心,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生活從來都是自己經營的,別人說的話,在我們眼中只是建議。可是,生活的主角是你,所以,凡事還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我相信有一部分人,從小到大就是父母的驕傲。有的人從小就頂著「優秀學生」「好孩子」「乖乖女」的頭銜。
  • 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很難—讀《烏合之眾》有感
    勒龐的這部心理學力作被翻譯成漢字只有寥寥200多頁,但他卻探討研究了「群體的感情、道德觀、觀念、信念、意見的變化範圍、推理與想像力、分類」等許多與群體心理相關的問題。剛開始看的時候有點晦澀,覺得沒什麼特別之處,說服力並不強,作者所講述的不過是指出當時所處社會很多重要現象,而這種現象恰巧在目前的社會也廣泛存在,這或許就是該書如此暢銷的原因。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勒龐是一個不顧世俗眼光,憑藉自己本能的嗅覺去揭露人類的虛榮心,將種種可悲的人性曝光於公眾讓人們自己審視。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 從「皮格馬利翁」效應開始,心底有光,眼裡有夢,腳下有路
    皮格馬利翁被自己的作品深深打動,並將自己的全部熱情和希望全部都傾注他雕刻的少女雕塑上。他每天都在期待自己鍾愛的女神鵰塑能夠復活。後來這份愛打動了愛神阿芙洛狄忒,愛神賜予了雕像生命。這個雕塑竟真的復活了,皮格馬利翁終於得以與夢中情人結為夫妻。
  • 皮格馬利翁效應:人們不自覺接受喜歡的人的暗示
    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又叫做「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在小學教學上予以驗證提出。暗示在本質上,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定義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