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但很多人會發現,莫名其妙地活成了別人想要的樣子,又或者活成了自己討厭的樣子。這時候也許我們的心中就會有一種聲音,告訴我們要有所期待,讓自己不要放棄。既然說到期待,那麼我們先從和期待有關的皮格馬利翁效應開始說起吧。
-1-
皮格馬利翁效應也稱為「羅森塔爾效應」,該效應指出,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翻譯成人話,就是說,你期待什麼,就有可能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現實社會中,你所期待的,經常是他人或者整個社會所期待的,並不是你真心想要的。然而,時間長了,你幾乎忘記這東西自己只是別人對自己的期待,而不是真的想要,然後慢慢就變成自己真的想要的了。
皮格馬利翁存在兩面性,當你期待自己或別人可以變得更好,別人也一定會更積極的去行動,從而證明這種期待。反之,也一樣。
-2-
皮格馬利翁效應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其實很大程度上並不清楚自己想要什麼,而是依賴於社會或者自己尊敬、信任的人對自己的期望來刻畫自己的內心需求。
比如,孩子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當父母告知你心靈手巧,還很有樂感,是學鋼琴的料,將來可能變成朗朗一樣的大師。這時候孩子就遵從父母的期待,把這個期待變成自己的期待,讓自己相信很有音樂天賦,未來必定會成為鋼琴大師。
愛人之間的互相磨合、調教也是如此,兩個人都互相期待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如果一方認同,就會變成自己的期待,然後說不準在老婆的鼓勵下就變成了烹飪大師。
其根本原因在於,我們很尊重、信任對方,並希望在對方心目中保持一致性。
當媽媽說我們很聰明、學習會很好的時候,我們無意中會更加努力,然後通過考個好成績來證明自己的聰明。
反之,媽媽總是抱怨孩子蠢笨,毫無辨識能力的孩子,一定會通過各種行為來證明媽媽的話。最終自己都相信,自己真的是又蠢又笨的了。
-3-
那麼,是不是我只要一直相信孩子是天才,然後最終他就會變成天才呢?如果事情可以這麼簡單,那麼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天才了。
事實上,皮格馬利翁效應僅僅是自我提升的第一步。也就是說,皮格馬利翁效應僅僅是自我提升循環的起點而已。
首先,你要有心理預期,要有所期待。沒有這個正向的、積極的期待,就不太可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另外,這個期待應該是個合理的,可預期的,是你自己願意堅信的。如果你期待你現階段的小目標是一個億,恐怕你自己都不太相信,那可能真的就有點自欺欺人了。
其次,要有明確的自我認知。你現在的狀態是個什麼樣子,還差多遠,還要付出點什麼,自己心裡要有數。比如你下決心要把英語學好,將來的四級或者雅思考試要考個高分,那麼你現在的狀態是怎麼個水平,每天需要投入多長時間多大精力去做這個事情,都要心中有數。否則,一味的期待,而對於現在的狀態沒有認知,對於付出沒有思想準備,就會覺得心理存在巨大落差。
再有,要積極的行動。其實這是最重要的。大部分人在這一步上走著走著就忘記了夢想。沒有了行動的支撐,期待再美麗,也只是肥皂泡而已。什麼樣的行動才稱得上是」積極「的呢?我們可以用」持續、微小、反饋「三個關鍵詞來概括。當具備了上述三個特徵,你的行動就基本上可以稱為積極的。
1)持續,就是要堅持做下去。
2)微小,每天做一點點就行了。有時間精力可以多做。沒時間可以少做,但是微小的那一點點一定不能不做,這是底線。
3)反饋,記得每一點進步都要給自己正向反饋,讓自己清楚離想要的生活又邁進了一步。
最後,就是總結了。積極的復盤有益於提升行為的質量,有益於校正自我認知,被校正的自我認知又能夠再次促進行動的完成,如此下去就開始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的正向循環。
願每個人,都能夠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那是一種美好,也是一種幸福。